喀什米爾爭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喀什米爾爭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薩謬爾.杭亭頓寫的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經典新校版) 和詹姆斯‧希爾曼的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躁動的帝國: 從清帝國的普世主義,到中國的民族主義,一部250年的中國對外關係史(全新修訂版)也說明:吉爾吉斯南亞的領土爭議喀什米爾各地(中國管理,巴基斯坦割讓中國,印度宣稱具有主權)錫亞琴冰川(印度與巴基斯坦皆宣稱具有主權)塔克吉中國阿富汗阿克賽欽(中國管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國防大學 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馬振坤所指導 施崴竣的 2017中印洞朗對峙事件之分析 (2019),提出喀什米爾爭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共、印度、邊界衝突、主權爭議、洞朗衝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國際政治研究所 蔡東杰所指導 游靜方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互動之研究:以核武問題為中心 (2011),提出因為有 印度、巴基斯坦、核武、喀什米爾、和平進程談判的重點而找出了 喀什米爾爭議的解答。

最後網站印巴多年呈對立關係克什米爾主權爭議不斷! - 一零一傳媒則補充:喀什米爾 主權爭議,印度和巴基斯坦陷入緊張關係。雙方在該領土的主權歸屬上,都互不相讓。從1947年起,兩國曾經發起三次大規模戰爭,當中更包括許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喀什米爾爭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經典新校版)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爭議的問題,作者薩謬爾.杭亭頓 這樣論述:

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   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   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但以色列不必;   自由貿易是經濟成長的萬靈丹,但農業不行……   【文明是問題也是解方】   自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杭亭頓教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後,引起全球性的爭論,成為後冷戰時代最熱門的話題。他根據原先的論點,更進一步深入探索各項爭議,而發展成系統性的完整論著。在原先的文章中,他問道,文明之間的衝突是否將主導未來世界的政治?在本書中,他回答,不僅文明的衝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且建基

於不同文明的新國際秩序也是避免戰爭的最佳安全保障。   【理論是預言也是事實】   在後冷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是文化,各地區的文明越來越以祖先、語言、宗教和習俗界定自己的身分。全球政治正在沿著文化的界線進行重組,以新的組合與衝突模式取代冷戰時期的方式。目前最紛擾的地區都是位在文明的「斷層線」上,如波士尼亞、車臣、高加索地區、中亞、喀什米爾、中東、西藏、斯里蘭卡、蘇丹等,這二十多年來紛起的國際衝突在在應證了杭亭頓的觀點。   【國際關係的經典著作】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杭亭頓在書中,對

世紀之交的各種推動力量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分析,處處充滿洞見。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本書是「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大膽,想像力豐富,並具有挑戰性的見解,對國際事務帶來革命性的看法」。在經過了時間的淬鍊,《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已成為探討國際關係、國際政治情勢的經典著作。 本書特色   ◆ 國際關係的經典論著,以簡明直白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局勢的演進,並針對各文明區域的未來發展,做出分析與預測。即使沒有相關背景知識,也能迅速理解與反思。   ◆ 經歷四分之一世紀的反覆檢視與辯證,當今世界局勢的發展在在印證了杭亭頓的論點

。唯有了解衝突的肇因,才能進一步探討如何修補與重建世界秩序。   ◆ 針對東亞的局勢,無論是中國崛起的影響或兩岸局勢的演變,杭亭頓都有深入淺出的洞見與論述。處於廣義文明斷層線上的台灣,一定要對此切身相關的議題有所認識。 作者簡介 薩謬爾‧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   在哈佛大學任教近60年,曾擔任卡特時代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創立歐林策略研究中心(John M.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並擔任該研究中心所長。以對文明衝突的觀點而聞名。他認為,在後冷戰時代的世界中,暴力衝突不是由於民族國家之

間的意識形態摩擦,而是由於世界主要文明之間的文化和宗教差異而形成。   杭亭頓對研究抱持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論點的正、反面論述,其觀點對近代政治科學的理論研究影響甚鉅,在國際關係的實務上也有廣泛應用。其好友經濟學家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曾如此表示:「全世界都在辯論他的想法。」 譯者簡介 黃裕美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返國後從事中英編譯工作凡二十餘載。早年在新聞局刊物《光華雜誌》和《自由中國評論》擔任主編、採訪及翻譯等工作,之後任職於《英文中國郵報》及法新社。1987年,出任聯合報系中文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總編輯,後轉任《聯合報》編輯部

顧問。平時譯述以文學類見長,作品散見各報刊雜誌。   導讀 是爭議,也是經典──辛翠玲 自序 第一部 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 世界政治新紀元 引言:國旗與文化定位 一個多極、多元文明的世界 其他世界? 比較不同的世界:現實主義、極度簡約及預測 第二章 歷史和今天的文明 文明的本質 文明的關係 第三章 世界文明?現代化與西化 世界文明:意義 世界文明:來源 西方和現代化 對西方和現代化的反應 第二部 變動中的文明均勢 第四章 西方的消退:權力、文化和本土化 西方強權:優勢和沒落 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復甦 上帝復仇 第五章 經濟學、人口統計學與文明挑戰者 亞洲的自我肯定 回教復

興 轉變中的挑戰 第三部 文明的新秩序 第六章 全球政治依文化重組 尋找歸類:認同政治學 文化和經濟合作 文明的結構 分化的國家:文明轉型的失敗 第七章 核心國家、同心圓和文明秩序 文明與秩序 劃定西方疆界 俄羅斯及其海外近鄰 大中國及其共榮圈 回教:有意識,而無凝聚力 第四部 文明的衝突 第八章 西方及其他地方:跨文明議題 西方普世論 武器擴散 人權和民主 移民 第九章 全球文明政治 核心國家和斷層線衝突 回教世界和西方 亞洲、中國和美洲 文明和核心國家:逐漸登場的陣容 第十章 從轉型戰爭到斷層線戰爭 轉型戰爭:阿富汗和波斯灣 斷層線戰爭的特色 事例:回教的血腥邊界 原因:歷史、民主、政

局 第十一章 斷層線戰爭的動力 認同:文明意識抬頭 文明的號召:兄弟之邦和海外僑民 結束斷層線戰爭 第五部 文明的未來 第十二章 西方、多文明和單一文明 西方的復興? 西方在世界的定位 文明的戰爭和秩序 文明的共通性   導讀(節錄) 是爭議,也是經典   這是一本爭議之書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原著完成於1996年,主要論點首見於作者杭亭頓在1993年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的專文。杭亭頓將之擴充成書之後,迅速被翻譯成數十國語言,發行遍及全球,歷久不衰,且一再被列入各種推薦必讀書單。然而另一方面,杭亭頓書中所言,卻也引發極為不同的回應。

贊同者,譽之為先知,推崇其對世事的洞悉;反對者,則有各種責難、強烈抨擊,譏之為學術的敗筆與偏見。   先知的預言?保守的偏見?   杭亭頓的文明政治理論,為國際政治分析增添一層新的觀察濾鏡。他並依此大膽預言各種可能出現的場景,諸如:中國興起對美國形成根本且全面的挑戰;伊斯蘭世界與西方的衝突加劇;儒家―伊斯蘭聯盟出現,中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聯手,反對西方武器擴散、人權與其他議題;印度在南亞權力擴張、制衡中國、反制中巴結盟,而美國支持印度此舉;伊斯蘭基本教義的宗教復興運動再現,影響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與美國關係;土耳其、前東歐、蘇聯等出現認同轉型現象或文明斷層線衝突;中產階級逐漸興起的中國,

政治能否開放,端視華南地區能否出現不同的黨派,以及鄧小平後的第二代接班人;東亞其他國家未必接受中國霸權,但也不願聯美反中,與中國對抗;二戰之後成立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權力重組,西方難以繼續獨攬大權;民粹興起,反蝕西方民主政治;全球移民危機、移民潮觸發歐洲伊斯蘭化與美國拉美化的隱憂;國際貿易與傳播科技,非但無法促進和平,反而強化文明分歧的衝突等。   至於涉及台灣的相關議題,當年的杭亭頓認為,台灣在內的東亞至東南亞華人經濟圈成形;經貿靠攏的同時,台灣獨立問題是兩岸關係最大變數;台灣的自我定位走向從自己是整個中國的政府開始、到一部份中國的政府、再到不是中國的政府,台灣等同事實獨立;北京政府的因應方

式取決於台灣所獲之支持度、北京接班問題、中共軍力發展。   比對實際進展與當年的推論,《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所寫種種,雖未必完全言中,但命中率亦不低。尤其是2001 年911 事件、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美國對恐怖組織宣戰,乃至於20 餘年後的今天,隨著中國崛起而不斷升高對峙的中美角力等。國際政治的走勢,似乎與文明衝突理論預示的劇本相去不遠,支持者如華府保守派政策圈,對其頗為推崇。   然而另一方面,批評聲浪也始終未曾稍減,來自學術圈的抨擊尤其強烈。反駁論點包羅萬象:   有從文化與文明研究的角度,認為杭亭頓根本不了解文化是什麼、過度簡化文明的概念、批評他只以對立的角度詮釋

文明間的關係。具伊斯蘭背景的研究者,則不滿杭亭頓以「好戰」、「窮兵黷武」界定伊斯蘭文明,認為他對伊斯蘭與歷史的認知淺薄,對伊斯蘭世界的多元性缺乏認識,將16億伊斯蘭人口化約為一個單一的面貌。類似的不滿觀點亦可見於中國知識界。中國知識界普遍無法接受,杭亭頓將日益強盛的中國與中國文明視之為對西方的威脅、世界秩序衝突的來源。另有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杭亭頓,認為杭亭頓的研究得自於選擇性、片面篩揀的資料,推論過於唯心、引證偏頗,研究結論不足取。   爭議,但經典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巧合的是,本文完稿之際,中國、伊朗傳出計畫簽署

長達25年合作協議的消息,內容涵蓋貿易投資和軍事安全等各層面;土耳其宣布將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南海局勢升溫,中美兩國接連在此軍演。《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雖非預言書,但杭亭頓在20年前提出的論點,確有其參考價值。   在時序從1990 年代的蘇聯解體,推進到21世紀即將近入中期、作者也早已作古的此刻,是值得重新翻開這本已成經典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繼續在混沌的世界局勢中,檢證杭亭頓的警世之作。 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文明的戰爭和秩序世界各大文明的核心國家都捲入全球戰爭,雖極不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我們曾指出,這種戰爭可能是不同文明族群間的斷

層線戰爭升高所致,最可能的情況是穆斯林對上非穆斯林。戰爭升溫最可能的導火線是狂熱的伊斯蘭核心國家競相提供援助給它們四面楚歌的同一個教派的弟兄。但如果第二和第三層盟邦為了本身利益不願過分介入,戰爭較不可能升溫。全球跨文明戰爭比較危險的來源之一是不同文明及其核心國家間權力均勢的變動。長此以往,中國的興起及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玩家」越來越專斷的行徑,將在21 世紀初對國際安全造成嚴重的壓力。鑑往知來,中國躍居東亞和東南亞主導強權對美國最不利。考慮到美國這層利益,美國和中國的戰爭會怎麼發展?假定在未來,美國部隊已撤離朝鮮半島,南北韓也已經再度統一,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大幅縮編,而台灣和中國也已經達成和

解,台灣繼續維持實際上的獨立,但明確的承認北京當局的宗主地位,並在中國協助下,仿1946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模式重返聯合國。南海石油資源的探勘已加速進行,大部分落到中國手裡,但仍有一些歸越南控制的地區由美國公司開發。中國因新的軍力預估而信心大增,並宣布將完全控制這個中國一向聲稱擁有主權的全部地區。越南反抗,而使中國和越南戰艦爆發戰爭。中國為了一雪1979年的前恥而出兵越南。越南人要求美國援助,中方則警告美國不要插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不知所措,美國說無法接受中國占領越南,呼籲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並派它所剩的幾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之一到南海出任務。中國斥之為侵入中國的海域,並對戰鬥群發動空襲。聯合國

祕書長和日本首相努力斡旋停火協議不幸失敗,戰火蔓延到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禁止美國使用駐日基地來對中國採取行動,美國無視於這項禁令,日本只好宣布保持中立,同時隔離基地。中國的潛艇和從台灣及中國大陸基地起飛的戰機,對美國戰艦及東亞的基地設施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中國的地面部隊開進河內,並鯨吞了越南大半江山。

喀什米爾爭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2017中印洞朗對峙事件之分析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爭議的問題,作者施崴竣 這樣論述:

2017年6月至2017年8月,中共和印度在洞朗地區發生了對峙事件。中共在洞朗地區修築道路之行為引起印度緊張,隨後印度派兵制止而產生雙方軍事對峙。洞朗事件再一次勾出中印雙方多年懸而未解的領土主權爭議。中印雙方因為歷史所遺留下的主權爭議問題,已在邊界線上爭執多年。此次事件表面上是中共於洞朗地區的修建道路所引發的中印對峙事件,但更深一層來檢視,此次事件是否與過去傳統領土主權爭議有關,亦或是存在其他原因,是為本研究探討之方向。另外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導致了兩國之間大規模交戰,相較之下,2017年的洞朗對峙事件最後並沒有導致武裝衝突,雙方和平落幕並退回雙方勢力範圍內,其中原因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

運用現實主義之研究途徑,透過洞朗對峙事件中雙方領導人及政府之間所考量的現實層面進行分析,進而梳理出洞朗對峙事件爆發之根本緣由及雙方和平落幕之原因。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爭議的問題,作者詹姆斯‧希爾曼 這樣論述:

冥王黑帝斯的空間如今是個心理學領域,不再涉及末世論。──詹姆斯‧希爾曼   我們慣常將目光投向有形生命、投向清醒意識,忽略了必然伴隨的死亡與睡夢。然而希爾曼認為,所有的靈魂歷程與心靈事件,都走向冥王黑帝斯,人們無法總是迴避心靈裡的暗黑境地。在希爾曼眼裡,佛洛伊德與榮格兩位先驅已率先潛入幽冥,下探了由黑帝斯主掌的地下世界,那裡是靈魂的大本營,也是夢的發源地。但可惜,他們對於夢工作的主張,仍是將夢視為素材,用以服務日間意識自我的成長。希爾曼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一味強調成長、希望等「地上」的概念是無助於靈魂的,相反地,治療師要與黑帝斯合作,讓自我要臣服於夢,才能讓夢工作幫助靈魂。「我們要逆轉

將夢翻譯成自我語言的習慣程序,反而是將自我轉譯成夢語言……找出它隱喻的夢,看透它的真實。」   希爾曼認為,神話即是古代的心理學,因此在本書裡,他磅礡援引神話,解析黑帝斯幽冥地府裡各個角色隱喻的心靈原型。他開啟了屬於「深度心理學」的夢工作典範,也顛覆著我們對生死、夢境與自身存在的既有認知,帶來看待生命的嶄新眼光。   終點是黑帝斯,終極目的也就是黑帝斯。   於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更深入,   以可見的聯繫走向看不見的部分,透過死亡而有了生命。   當我們弄錯了夢,便弄錯了靈魂。 ──詹姆斯‧希爾曼 本書特色   ‧造訪靈魂居所,看透心靈本質。   ‧前所未見的解夢觀點,顛覆佛洛伊德與

榮格,翻轉生命與自我。   ‧循黑探訪幽冥地府,和黑帝斯、波瑟芬妮、戴奧尼索斯、荷米斯、赫克力斯等眾神打交道。   ‧原型心理學大師詹姆斯‧希爾曼繼《靈魂密碼》、《自殺與靈魂》之後另一顛覆之作。 聯合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IAAP榮格分析師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印度和巴基斯坦互動之研究:以核武問題為中心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爭議的問題,作者游靜方 這樣論述:

在1998年的5月,印度在靠近巴基斯坦邊界的省分-拉賈斯坦進行的五次規模不同的核試爆,隨即巴基斯坦也於兩週後進行六回合的核試爆。因為印巴接連核武試爆,成為事實的核武國家,讓這個過去世界漠不關心和政治邊緣化的南亞,又再度讓世界注意並正視南亞核武擴散的問題。因此,本文藉由核武嚇阻理論來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瞭解1998年印巴核試後,兩國持續發展核武能否達到原先預期的嚇阻效果,讓兩國的衝突減少,關係趨於穩定化?(二)印巴兩國長期對峙是否可能透過「互信機制」進行談判,讓印巴降低戰爭的危機?(三)藉由以上幾個問題的釐清和研究,對印巴現況與未來作出進一步的判斷。結果發現印巴兩國核試後,雙方均相當的克制

不使衝突的層次提升及衝突的擴大,相較於1947、1965及1971年的衝突規模及傷亡,核武應該扮演了一個迫使雙方自治的重要因素。也因為這樣的情況,印巴雙方便開始一連串的和談及信心建立措施,尤其在2004年後進入全面對話期,雙方關係趨於穩定。最後,印巴近年來的關係持續好轉,少有大型衝突,在美國反恐戰事的大旗下,印巴反而越形親密,這個結果可以說是雙方在核競賽中所學習到大戰對誰都沒好處的反省,也可以說是領導人思維的改變,加上美國反恐戰爭的介入,改變了該地區的權力平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