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伯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不分伯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其桂寫的 青少年Python創意程式設計趣味課堂 和張天漫的 細品名畫:南宋的山水畫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不分伯仲的意思- 成语大全也說明:拼音bù fēn bó zhòng. 注音ㄅㄨˋ ㄈㄣㄅㄛˊ ㄓㄨㄥˋ. 解释分不出第一第二。 出处. 例子两位追求者的才学、家世都一样优秀,不分伯仲,让她不知如何抉择。 感情不分伯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 和四川美術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王思峯所指導 陳志業的 「正心投入」作為構念之探索研究:以經驗驅動人才發展視角 (2021),提出不分伯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正心投入、經驗驅動發展、敘事認同、領導力發展、心理歷程。

而第二篇論文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法律研究所 林宜柔所指導 陳欣琪的 電腦軟體之著作權保護問題 -以Google v. Oracle 案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電腦軟體、著作權適格性、合理使用、法庭之友的重點而找出了 不分伯仲的解答。

最後網站用不分伯仲造句大全(5-300个句子)則補充:不分伯仲 造句:1、两位追求者的才学、家世都一样优秀,不分伯仲,让她不知如何抉择。2、经比较,咬下的两块肉大小、轻重,铢两悉称、不分伯仲。3、两人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分伯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青少年Python創意程式設計趣味課堂

為了解決不分伯仲的問題,作者方其桂 這樣論述:

以Python為設計工具,共分9章內容,從易到難,從基礎到綜合實戰,詳細講解了Python創意程式設計知識,通過75個小案例,帶領孩子們掌握順序結構、選擇結構、迴圈結構的程式設計基礎知識,進入精彩的函數世界,玩轉Python字串,學習清單、元組與字典資料結構,樂當程式設計小達人,輕輕鬆松玩轉Python創意程式設計。 本書適合對程式設計感興趣的青少年以及不同年齡的初學者閱讀,也適合家長和老師作為指導青少年學習電腦程式設計的入門教程。   第1章 揭開Python神秘面紗 1.1 厲兵秣馬——做好學習Python語言的準備 2 1.1.1 按圖索驥——下載與安裝 Pytho

n 2 1.1.2 整裝待發——設置Python環境 4 1.2 發號施令——Python程式設計初體驗 9 1.2.1 有問必答——與Python交流 9 案例1 Hello,你好 9 案例2 首先來畫個圓 10 1.2.2 妙筆生花——讓Python繪畫 12 案例3 畫多個圓 12 案例4 畫彩色圓 16 1.3 小試牛刀——體驗編寫程式的樂趣 19 1.3.1 心中有數——出題考考Python計算能力 20 案例5 測試Python計算能力 20 1.3.2 初生牛犢不怕虎——編寫Python小遊戲 22 案例6 猜猜我多大 22 第2章 程式設計基礎先打好 2.1 知人善任——常量

和變數 27 2.1.1 有一得一 ——常量 27 案例1 求圓的周長與面積 27 2.1.2 以一當十 ——變數 30 案例2 小猴子摘果子 31 2.2 不分伯仲——資料類型 34 2.2.1 量入為出——數字型 35 案例3 比比誰算得快 35 2.2.2 非此即彼——布林型 38 案例4 是真的嗎 38 2.2.3 張冠李戴——字串 40 案例5 字元朋友手牽手 41 2.3 變化多端——資料類型轉換 43 2.3.1 再接再厲——整數型與浮點型轉換 44 案例6 小數計算也不難 44 2.3.2 變化莫測——數字型與字串轉換 47 案例7 字元加密不神奇 47 第3章 順序結構直向

前 3.1 軍令如山——設定陳述式 53 3.1.1 登壇拜將——賦值符號 53 案例1 長跑健將 53 案例2 整理圖書 55 3.1.2 發號施令——賦值運算 59 案例3 統計人數 59 案例4 溫度轉換器 60 3.2 字字珠璣——運算子和運算式 64 3.2.1 各司其職——運算子 64 案例5 簡便計算器 64 案例6 燈亮不亮 66 3.2.2 意簡言賅——運算式 69 案例7 分糖果遊戲 69 3.3 進退有度——輸入輸出語句 72 3.3.1 予取予求——資料登錄 73 案例8 求圓環的面積 73 案例9 距節日還有多少天 74 3.3.2 千變萬化——資料輸出 77 案例1

0 農夫的難題 77 第4章 選擇結構左右分 4.1 去偽存真——單分支if 語句 82 4.1.1 淘沙取金——if 語句 82 案例1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82 4.1.2 挑挑揀揀——if 語句組合 84 案例2 判斷閏年 84 4.2 一分為二——雙分支if…else 語句 87 4.2.1 分道揚鑣—— if…else 語句 87 案例3 判斷奇數與偶數 88 4.2.2 何去何從——if…else 條件陳述式嵌套 90 案例4 判斷函數的值 90 案例5 計程車計費 92 4.3 分門別類——多分支if…elif…else 語句 97 4.3.1 分兵把守—— if…elif…el

se 語句 97 案例6 成績折算等級 98 案例7 智慧胖瘦分析 100 4.3.2 多種多樣——多分支的其他語句組成形式 103 案例8 根據成績判斷等級( 改良版) 104 第5章 迴圈結構環環繞 5.1 反反復複——迴圈基本語句 109 5.1.1 周而復始——for 迴圈語句 109 案例1 統計摩天輪旋轉次數 109 案例2 棋盤上的麥粒 111 5.1.2 迴圈反復——while 迴圈語句 114 案例3 1+2+…+100 115 案例4 繪製多彩圖形 117 5.2 息息相關——迴圈嵌套 121 5.2.1 九九歸一 ——for 迴圈語句嵌套 121 案例5 列印乘法口訣表

121 5.2.2 照貓畫虎——while 語句迴圈嵌套 124 案例6 列印倒序乘法口訣表 124 5.3 指揮若定——迴圈控制語句 128 5.3.1 令行禁止——continue 語句 128 案例7 數字寶寶玩遊戲 128 5.3.2 戛然而止——break 語句 130 案例8 密碼中止程式 130 第6章 使用函數效率高 6.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定義函數 136 6.1.1 百花齊放——函數類型 136 案例1 判斷水仙花數 136 案例2 判斷是否獲獎 140 6.1.2 不越雷池——變數的作用域 144 案例3 判斷素數 144 案例4 10 以內加法測驗程式 147

6.2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函數的參數 151 6.2.1 步調一致——必須參數 152 案例5 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152 6.2.2 心照不宣——預設值參數 155 案例6 計算xn 155 6.3 空穴來風,必有其因——函數的返回值 158 6.3.1 有來有往——無返回值函數 158 案例7 交換兩個數 158 6.3.2 投桃報李——有返回值函數 160 案例8 計算n ! 160 第7章 字串串滋味香 7.1 收放自如——字串變形 165 7.1.1 比翼連枝——拼接字串 165 案例1 成語接龍 165 案例2 真心話大冒險 167 7.1.2 斷章取義——字串切片 169

案例3 秘密約定 170 案例4 回文字串 171 7.2 當家做主——字串操控 174 7.2.1 用兵點將——字串查詢 174 案例5 評選優秀學生 175 案例6 成員查詢 177 7.2.2 偷樑換柱——字串替換 179 案例7 回避敏感詞 180 案例8 排課表 181 7.3 情有獨鍾——格式化輸出 184 7.3.1 當仁不讓——我的地盤 184 案例9 明星檔案 184 7.3.2 錦上添花——文本排版 187 案例10 學習計畫表 187 第8章 資料類型能分清 8.1 一目了然——列表 191 8.1.1 井然有序——列表的創建和引用 191 案例1 創建課程表 191

案例2 查詢課程表 193 8.1.2 志同道合——插入新元素、合併清單 195 案例3 社團的新成員 196 案例4 合二為一 198 8.1.3 當機立斷——查找刪除清單元素 200 案例5 百裡挑一 200 8.2 包羅萬象——元組 203 8.2.1 運籌帷幄——創建和引用元組 203 案例6 查詢跳遠成績 203 8.2.2 出類拔萃——修改元組 206 案例7 修改校運動會記錄 206 8.2.3 神機妙算——遍歷元組 209 案例8 你來自哪顆星 210 8.3 百無一漏——字典 213 8.3.1 有約在先——創建查詢字典 213 案例9 燃燒我的卡路里 214 8.3.2 未

雨綢繆 ——修改字典 217 案例10 小刺蝟的煩惱 217 第9章 樂當程式設計小達人 9.1 迎刃而解——程式設計解決數學問題 222 9.1.1 精打細算——兌換零錢 222 9.1.2 生生不息——兔子對數 224 9.2 輕而易舉——程式設計解決生活問題 228 9.2.1 積少成多——52 周存錢法 228 9.2.2 居安思危——密碼強度 230 9.3 筆走龍蛇——程式設計繪製有趣圖形 234 9.3.1 電閃雷鳴——閃電圖形 235 9.3.2 栩栩如生——五角星 237 9.4 樂在其中——程式設計創作精彩遊戲 240 9.4.1 鴻運當頭——抽獎遊戲 240 9.4.2

 一決雌雄——石頭剪刀布 241  

不分伯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最近,作為德國豪華車系之一的奔馳率先亮相了奔馳AMG GT 4門版車型——AMG GT 63 S,這款車一亮相就吸粉無數,引起廣大有錢人的註意 也被大家譽為史上最美轎跑。奔馳此款車型,已經將豪華三系中的寶馬,奔馳拉開一段距離了,甚至能和老競爭對手保時捷平分秋色,不分伯仲,而就很多車主的反饋來看,這款車比保時捷的許多車型更勝一籌,史上最美轎跑,絕非浪得虛名。

「正心投入」作為構念之探索研究:以經驗驅動人才發展視角

為了解決不分伯仲的問題,作者陳志業 這樣論述:

本博士論文借鑑美國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在「經驗驅動發展」領域之積累,嘗試以構念的方式探究由密西根大學DeRue與Ashford兩位學者所提出的「正心投入」學習模式,並透過實證研究進一步檢驗其在「經驗驅動發展」脈絡中的增益效果與心理歷程。 有鑑於此,研究一先回朔了正心投入之理論基礎與概念發展,後依循其脈絡整合前人已發展的含有狀態性學習目標取向、創新工作行為、尋求反饋、情緒調節、批判性反思等五個子構念的量表作為測量題項,並以問卷調查法從125位大陸地區團隊主管中收集樣本進行題項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最後初步編製含有「進學」、「行動」、「反思」三維度之正心投入18題問卷。 研究二首

先以Ashford與DeRue的三階段學習歷程模式,及Heslin等人的後設能耐模式提出兩種正心投入之三維度構念形式假說,後使用研究一18題問卷又進一步以536位金融與銀行業員工為反應樣本,利用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模式對兩種假說模式的內部因素結構進行了驗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二階反映-反映型模式其測量與結構模式的信效度均達到評估建議之良好水準。具體而言,本研究所發展的正心投入問卷分別含有狀態學習目標傾向3題、批判性反思4題、創新工作行為3題、尋求反饋4題、情緒調節4題,其組成信度在 .80 ~ .86之間;在聚斂效度上,各構念之平均變異抽取量在 .50 ~ .65之間。在區別效度上,二階反映-

反映型模式之各構念平均變異抽取量平方根值(.71 ~ .82)均大於其與其他構念的相關係數值(.32 ~ .53)。 研究三首先探討了在經驗驅動發展領域中「經驗」對領導力發展的重要貢獻。但如Day等學者之批判,經驗與領導力發展之關係時常是模糊不清的,特別是在以追求績效為主導的在崗歷練中。因此,關切個體以其積極主動之學習能耐應對歷練中的領導力發展亦是關鍵面向。另則,經驗在人生中往往又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是一個多功能元素相互作用且隨著時間積累的概念,在不同經驗中個體投入到學習之歷程與狀態亦有所不同。有基於此,研究三進一步探討正心投入作為學習構念在領導力發展中的增益效果(假說一),以及在不同經驗

脈絡下呈現的狀態與心理歷程(假說二)。 研究三借鑑McAdams等學者的「人生故事」研究範式,邀請了135位參與者完成挑戰故事敘寫與正心投入及領導力發展問卷。假說一分析結果顯示:在以個人品牌歡迎度、個人成長、及領導力自我效能為發展效標之階層回歸模型中,正心投入之解釋力變化量ΔR2(13.9% ~ 27.7%)皆大於挑戰性成份與目標取向特質之解釋力增量ΔR2(8.5% ~ 12.9%);在以領袖認同為效標的模型中正心投入與挑戰性成份之解釋力增量呈現不分伯仲。 假說二分析結果顯示:以329筆總故事樣本為分析單位,發展歷練與正心投入各個變項存在較弱的顯著正相關(r = .18~.22,p

細品名畫:南宋的山水畫世界

為了解決不分伯仲的問題,作者張天漫 這樣論述:

精選南宋四大家精典山水名作,並分解為樹、山石、人物、雲水幾部分進行詳盡的技法解析,大圖與點景呼應,並結合四大家生平、師承關係、當時社會的生活狀況、人際交往等,使讀者更深刻瞭解大師本人及作品,及其繪畫技法之精妙。 260餘幅超清晰細節局部,震撼呈獻。 纖毫畢現地展現南宋山水畫家的傳世經典作品。原作式享受每一幅精彩。 原大級領略皴擦、暈染、勾描、設色、構圖、立意及點、線、面的巧妙運用。 身臨其境般地倘佯在南宋山水畫家蒼渾剛健、垂範千載的山水畫世界裡。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宋代繪畫史上承前啟後的畫家,精于山水、人物畫。北宋正和

中補入畫院,南渡後經人舉薦複入南宋畫院。李唐深得宋高宗趙構的敬重,授成忠郎任畫院待詔,又賜金帶。擅畫山水,變荊浩、範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古法厚重中具有生氣,南渡後推為獨步。 劉松年,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人物、山水、界畫均擅。當時人們又稱其“暗門劉”“劉清波”,可見名氣很大。淳熙年間(1174—1189)為畫院學生,紹熙年間(1190—1194)為畫院待詔。後奉旨進《耕織圖》,作品色新法健,不簡不工,多有筆趣,甯宗皇帝看後大喜,賜金帶。其作品絕多數已失,但從歷代評價總結得出,其師承和技法淵源主要是來自張訓禮、李唐、趙伯駒、范寬,尤其是李唐對其影響巨大。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出生於杭州。生年不詳,卒于理宗朝(1225—1264)初年,為光、甯、理宗三朝畫院待詔。工山水、人物、花鳥,其中山水的成就為突出。其山水作品構圖大膽,多取景物的邊角之態,常畫山的一角、水的一涯,大量的留白使得畫面更具空靈感,人稱“馬一角”。馬遠的作品既有全景式山水,又有特寫式一角山水。作品線條勁爽果斷、瘦硬遒勁;筆墨簡潔豪放、淋漓盡致中又有嚴謹、溫潤、古雅的氣息。其樹枝的畫法遒勁多姿,有“拖枝馬遠”之稱。 夏圭,一作夏珪,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應與馬遠同時或是稍晚一些。任甯、理宗兩朝畫院待詔。早年工人物,後在李唐的影響下改繪山

水,畫法與馬遠相近,美術史上將其二人合稱為“馬夏”。馬遠與夏圭在作品風格和名氣上不分伯仲,為南宋中後期山水畫的代表性人物。   南宋主要山水畫家師承關係圖 南宋山水畫的主要技法 第一章 文藝紹興的南宋山水 一、半壁江山的璀璨文化 二、瀟灑超逸、水墨蒼勁的南宋四家 三、古雅灑脫、清勁率性的南宋山水 第二章 經典剖析 李唐《萬壑松風圖》 一、雄深壯闊的“由”字形結構 二、層層推進的全景式構圖 三、繁雜多變的筆墨技法 四、設色山水:“隨類賦彩”中的色墨“謙讓” 李唐《濠梁秋水圖》 一、秋風蕭瑟起,流水坐苔磯 二、倚樹而吟的莊子與惠子 三、落葉繽紛、蕭瑟悲戚的秋景 李唐《采薇圖

》 一、扇形展開的開放式構圖 二、意趣盎然的古樹枯藤 三、自由曲勁的古樹 四、雜草叢生中顯露的生機 李唐《江山小景圖》 一、江流過碧山,空水澄一色 二、內斂富於變化的筆墨技法 三、古拙規整的魚鱗紋 四、蒼秀渾厚的筆墨意境 五、董其昌鍾情的作品 李唐《炙艾圖》 一、歲久年深的柳樹 二、發采生動、備盡其妙的人物 三、含煙帶霧、隨風而展的樹葉 蕭照《山腰樓觀圖》 一、江山好氣象,悠游莫忘歸 二、“臨水幽朋更欲登”之境 三、自石臥可枕,秋山意味深 佚名《秋山紅樹圖》 一、溪山天雲處,登高賞秋時 二、峰巒疊嶂中的一抹紅色 三、瀑布與幽徑的巧妙留白 四、悠然會心、天趣俱成的紅樹 五、登臨探索、遇物興懷的秋

山 六、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筆墨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 一、清潤精巧的山水畫風 二、多姿的四時景色 三、精確嚴謹的亭臺樓閣 四、臥雲而看青山的意境 馬遠《踏歌圖》 一、宮牆內外歡不盡,堤上鄰里踏歌歸 二、驚奇不凡的筆墨 三、奇絕的“拖枝馬遠” 馬遠《松壽圖》 一、占俊清幽的筆墨意境 二、山中探幽攬勝的高士 馬遠《梅石溪免圖》《雪灘雙鷺圖》 一、倚斜疏瘦的梅枝 二、簡括俏勁的拖枝 三、春江水暖鴨先知 四、淒冷孤寂的雪景 夏圭《西湖柳艇圖》 一、花滿蘇堤柳滿煙 二、風擺成浪的柳林 三、西湖兩岸人家 夏圭《溪山清遠圖》 一、十紙相接的巨幅畫作 二、“連環而式”的結構組合 三、“拖泥帶水”的筆墨韻味 四、

清剛簡潔的筆墨追求 (傳)高克明《溪山雪意圖》 一、玉花飛墮地,鉛溶天地問 二、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三、樓臺隱現中,曲徑通幽處 趙芾《長江萬里圖》 一、雲遮霧掩、崇山連綿的險峻氣勢 二、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動感氣韻 三、蜂回路轉的獨特景觀 四、奔騰入海的壯麗融匯 李迪《風雨牧歸圖》 趙伯驌《萬松金闕圖》 一、氣韻悠然的青綠山水 二、“二李”之後的泥金山水

電腦軟體之著作權保護問題 -以Google v. Oracle 案為中心

為了解決不分伯仲的問題,作者陳欣琪 這樣論述:

2021年4月5日美國最高法院針對Google的Android系統是否侵害Oracle(甲骨文)的著作權爭議,最終以6比2的票數裁定Google勝訴,也結束了這長達10年的漫長爭訟過程,在這之前Oracle與Google針對著作權適格性的存否與著作權合理使用的解釋,二進二出美國加州北區聯邦地方法院與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此次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推翻了CAFC的裁定,認為Google屬於合理使用,美中不足的是美國最高法院並未對著作權適格性的判斷做出解釋。 雖然有部份實務人士以及學者認為,此一判決將對使用自由軟體的開發者,解決了故有的侵權疑慮,但法院的審理結果並非完全與業界人

士的看法相同,再加上縱使最高法院將案件判決限縮在個案,仍可能影響著後續下級法院對於相關爭點的判斷考量。故本文將針對本案進行解析,並透過美國特殊的法庭之友機制了解業界與法界等相關人士之論點,從中發現「產業發展」對於案件導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如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促進科學和實用藝術的進步。本文期望透過法庭之友所提不同的觀點充實爭點討論的完整性,進而提出本案之判決可能對軟體業在尋求著作權保護時的衝擊以及負面效益,其對著作權保護範圍的解釋對產業的影響亦或與美國高法院之期許相悖,再試圖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而本文將法庭之友作為主要分析對象,主要是因為美國最高法院的選案機制。在每年近萬件的移審申請

案件中,若無法庭之友的支持,被選入最高法院審判的機率僅有不到百分之一,反之,若有兩件以上之法庭之友且下級審級意見有分歧時,最高法院受理機會高達百分之八十八 ,可見法庭之友書狀是作為最高法院了解該案是否被社會所關注及其審判之急迫性的判斷要素的重要存在。本案在移審階段與實際審理階段,法院也收到了總共七十八份的法庭之友書狀,其中支持Google與支持Oracle書狀份數更是不分伯仲,故本文認為透過法庭之友的分析能更加深入了解爭議樣貌,除此之外,也期望透過法庭之友的介紹,試圖討論引進我國司法改革方針的可能性,與利民主正當性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