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蘭保護區入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一葉蘭保護區入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assiaSt.Clair寫的 絲線上的文明:十三個故事,纖維紡線如何改變人類的歷史 和PeterWohlleben的 自然的奇妙網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1年阿里山眠月線- 跨年迎曙光看日出之旅也說明:... 一葉蘭保護區。 AKI_2748.JPG. 石猴車站- 全哥好吃的麵包. AKI_2749.JPG. 石猴車站- 吃中餐的山友. IMG_8123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本事出版社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大仁科技大學 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環境管理碩士班 李育儒所指導 蘇泓諺的 屏東縣海域大型藻類生態調查評估之研究 (2021),提出一葉蘭保護區入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屏東港口、大型藻類、生態調查、覆蓋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謝宗欣所指導 林雅雯的 高雄雞冠山植物解說資源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雞冠山、植物資源、植物解說、解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葉蘭保護區入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一葉蘭保護區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EDU.TW和網 ...則補充: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進入,坐接駁車到《沼平車站》,接著就開始進入步道入口,總長9公里。整路超級平緩,過了第一明隧道後的大崩壁需要小心,但不至於難;高空鐵橋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葉蘭保護區入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絲線上的文明:十三個故事,纖維紡線如何改變人類的歷史

為了解決一葉蘭保護區入口的問題,作者KassiaSt.Clair 這樣論述:

  一條絲線編織出人類文明進化的故事,   從出生到死亡,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織品。   從史前時代洞穴裡的纖維、中東布料與古埃及裹屍布;   中國皇帝的絲織龍袍與維京船的羊毛風帆、   印度的卡利科布、印花棉布跟工業革命的關係、   一直到現今實驗室製成的科技纖維,讓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   本書引用史詩、傳説、神話及史實,   呈現出織品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的重大意義與影響。   從語言到童話,從科技到社會關聯,我們的生活與紡織紗線緊密織就。   作者把古今中外,包括史前、古中國、古希臘、古埃及、近代、現代等等,   許多精采故事綴成一部内容豐富的人類文明進化史,老少咸宜,是當今最有

趣的一本書。   ◎紡織的文明從這裡開始……   人類從蜘蛛那裡獲得靈感,進而模仿蜘蛛織網,   用來捕魚獵獸、綑貨綁物,也用來遮身蔽體;   在東歐的喬治亞共和國西部的某個洞穴地板上,   植物學家發現了第一根細小的紗線纖維,   接著又發現據今約三萬年前的染色纖維,   於是,人類的紡織文明從此開啓……   ◎紡織,也與神話有關……   在南美秘魯、非洲加納的阿坎族、北美印第安原住民霍皮族與納瓦荷族的傳說中,   有一位半人半蜘蛛的編織女神,她用巨大的織布機把雲彩和彩虹編織成宇宙。   因此,族裡的紡織工人在開工前都會去搓搓蜘蛛網,祈求女神賜予神力。   在希臘神話中,工藝女神

雅典娜與平民織女阿拉克妮競技,   然而凡人的技能終究無法超越女神而落敗,   女神疼惜阿拉克妮的才藝,把她變成了一隻蜘蛛,讓她永遠有織不盡的絲。   ◎世界上最強韌的絲線是什麼?   事實上,蜘蛛絲非常強靭,蛛絲的强度比鋼鐵還高,   並具有不易斷裂的優異伸延性,可在極低溫下維持强度。   兩萬七千六百四十八隻蜘蛛可生產一磅重的蜘蛛絲。   可惜,牠們無法被集體圈養,因為牠們會互相攻擊殘殺。   西元二○一二年,全世界唯一一件由蛛絲編織而成的美麗披風問世了。   人們經過三年的努力,結合大批人力資源,每天在馬達加斯加的首都收集蛛絲,   這件罕見的藝術精品,曾在倫敦V&A博物館展出半年之

久。   ◎紡織反映的社會狀況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年代,   貿易、科學與藝術反映出該國的豐裕與自信。   當時,一般婦女從事女紅是很重要的内務,蕾絲則是正夯的產物。   在家做女紅,就不會幹壞事,這是婦女的標準形象。   荷蘭畫家維梅爾在一六六九年~一六七○年的作品<花邊女工>,   畫的就是當時婦女專注於編織蕾絲的最佳寫照。   我們可以從畫家的手法、觀畫者的視角與畫框內外的關係,看出蕾絲隱喻的社會狀況。   人造絲與天然絲,這些絲線不但改變也塑造了我們居住的世界。   四個主要的纖維來源:棉花、絲綢、棉紗和羊毛,來自人類絞盡腦汁的巧思創新。   這些原材料製造出來的成品,為人

類保暖吸汗、擋風防雨、妝點襯飾,   甚至顯示身分地位與彰顯個人才藝;   它們也為人類最有趣、最迷人的一項特質提供出口:創造力。   此外,織品與語言彼此交織的程度已經不足為奇;以某種程度來說,他們有著親密關聯。   來看看文本(text)與紡織品(textile)這兩個字,   他們的老祖宗是同一個拉丁字"texere",意思是編織。   另一個拉丁字"fabrica"則孕育了織品(fabric)與製造或杜撰(fabricate)。   你有可能繼承了一兩件垂垂老矣的傳家寶(heir-loom,loom是織布機);   或者感到如坐針氈(on tenterhooks,直譯是:在張布鉤上面

);   瞎編了一個故事(spin a yarn,直譯是:紡一條紗線);   或者暗自心想某人家裡的裝潢實在有點廉價(chintzy,意指印花棉布做成的東西)。   作者簡介 卡西亞.聖.克萊兒(Kassia St. Clair)   在Bristol與牛津研究女性腹脹歷史,以及18世紀化妝舞會。她為《經濟學家》、House & Garden以及Quartz寫過不少關於設計與文化主題的文章。她在Elle Decoration雜誌擁有自己關於色彩的專欄。著有《色彩的履歷書》(The Secret Lives of Colour)等書。   www.kassiastclair.com

譯者簡介 蔡宜容   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譯作包括魯西迪的《哈倫與故事之海》、《盧卡與生命之火》,菲利普.普曼的《沙莉拉赫特三部曲》、《發條鐘》,潔若汀.麥考琳的《謊話連篇》,艾倫.加納的《貓頭鷹恩仇錄》等;創作包括《痴人》、《中美五街今天20號》等。喜歡討論「文本‧故事‧作者」三位一體卻又互相叛逆的魔幻關係;Dodoread 都讀臉書專頁,歡迎來逛逛。   www.facebook.com/Dodoread-都讀-801414753274948/   序/從出生的襁褓到死亡的裹屍布,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織品 前言/絲線與肉體/這一行的工具/交易與科技/紡紗的

故事/女人的工作/編織文字 CH1  洞穴裡的纖維—紡織的起源 最早的編織者/嶄新之線/體毛怎麼不見了?/從韌皮纖維到精紡毛紗/在祖祖安尼亞的那一邊 CH2  亡者的壽衣—埃及木乃伊的包紮與拆解 少年國王的超展開/藍色細線/生活中的亞麻布/亞麻布充填之心/油滋滋的蠟燭 CH3  贈禮與馬匹—古中國的絲綢 織文為錦/落雨打葉聲/壟斷五千年/給敵人的禮物 CH4  絲綢建造的城市—絲路 洞穴裡的圖書館/貿易與苦難/絲綢生意/厚顏無恥的穿著 CH5  衝浪巨龍—維京人的羊毛風帆 國王的墓塚/船之型/從羊群到艦隊/遠航 CH6  國王的贖金價值不斐—中世紀英格蘭的羊毛 穿著一身林肯綠/創造

財源的纖維/白色黃金/修士的袍服/獅心換羊毛 CH7  鑽石與輪狀縐領—蕾絲與奢華 花邊女工/在空中刺繡/千褶百縐的衣領外交/得體穿戴蕾絲之道/製作蕾絲的人 CH8  索羅門的外衣—棉花、奴隸與貿易 逃亡的奴隸/植物界的羊毛/贏家與摘採者/加拿大短禮服 CH9  多層次的絕境生存之道—征服聖母峰與南極的服裝 獸皮與Burberry 的軋別丁布料/兩萬八千英呎高山上的燈籠褲/血、汗與結凍的淚水/配備清單 CH10  工廠裡的工人—人造絲的黑歷史 抵抗/市場競爭/歡迎來到工廠/在工廠裡/快時尚;老問題 CH11  承受壓力—適合外太空的服裝 穿好穿滿上月球/進入稀薄的空氣中/車縫線與裁縫

女/表層之下/穿上手工服,一起上火星 CH12  更耐操,更優秀,更快速,更強大—打破紀錄的運動織品 我們是人類嗎?/漂浮者/露多少,有關係/市場的力量/分隔線的盡頭 CH13  金色披肩──駕馭蜘蛛絲 披肩/蛛形綱動物與蜘蛛恐懼症/織一張故事的網/勇敢向前織/國王的新絲/天羅地網帶風向 黃金線—終章 致謝 詞彙表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從出生時的襁褓到死亡時的裹屍布,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織品   如果你將目光移開這一頁,然後往下看,你會看見自己的身體包覆在布料中。(親愛的讀者,在此,我假設你並非裸體。)也許你正坐在火車或地鐵車廂的軟墊席位上,或者蜷縮在軟噗噗的沙發裡。你可能裹

著浴巾,可能窩在色彩繽紛的帳篷裡,或是整個人縮在床單上。它們全部都是由布料製成的織品,不論是編織、毛氈壓製,或是針織。   織品—人造與天然—改變、定義、促進並形塑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從史前到早期中東與埃及文明皆然;透過中國帝王的絲織龍袍,以及為工業革命提供動能的印度的印花棉布與釉面印花布;乃至於進入化工廠共混纖維的時代,人類因此得以更快的速度,行遊至更遠的他方。有史以來,棉、絲、亞麻布、羊毛等四大天然纖維主要就是人類展現巧手慧心的重要素材。它們經過壓製用以提供保暖與保護、區別社會地位、做為個人裝飾與身分識別,同時也是揮灑創意天賦與巧手慧心的方式。   我們的日常生活脫離不了布料。我們出生時

裹在襁褓中,死亡時屍衣披頭蓋臉。我們睡著時被層層布料包圍──像童話裡那粒把公主吵醒的豆子──然後,等我們醒來,我們穿上更多布料去面對這個世界,並讓世界知道,這一天我們將以何種身分及姿態行走。我們說話的時候使用字詞、片語、譬喻,而線與布的產物也迂迴滲入語言之中,暗示自身的存在。比如說「線條(line)」、「襯裡(lining)」、「女用貼身內衣褲(lingerie)」與「油地氈(linoleum)」,這些字眼都源自於「亞麻布(linen)」。多數人並不了解亞麻莖如何變成線繩,或者織布機上一塊乾巴巴的覆蓋物如何幻化成錦緞這一類實務流程,因此,上述語言學的花色圖樣似乎也只是被沖上沙灘的空貝殼:某種蒼

白的提醒,呼應著某種更宏大,更豐富的事物,直到今天,我們對它仍然一知半解,卻值得發揮好奇心繼續探索。   當年,我在大學研讀十八世紀服裝時,儘管社會應討論對該議題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卻經常遭遇固執信念的挑戰,也就是認為服裝之為物,瑣碎且不值得重視。我開始書寫當代設計與時尚時,也遇到類似的嗤之以鼻。對織品的深入檢視是小眾而侷限的。即使它明明就是社會關注的主流議題,受到討論的也多半聚焦於「成品」的外觀與其令人著迷的魅力,而不是構成的原料,以及製造原料的那些人。   本書邀請你對織品做進一步的觀察,那些圍繞在你日常生活周遭,穿戴在你身上的織品。本書並不是、也從未想要成為一本鉅細靡遺的紡織品歷史。正

好相反,《絲線上的文明》包括十三則各自不同的故事,藉此勾勒出紡織品的廣闊聯結與重要性。在某一章節,你會進入製作登月漫步的太空衣的幕後場景;在另一個章節,你會看見啟發維梅爾畫出<花邊女工>的工藝;在書中的某處,你還會遇見包裹與拆解埃及木乃伊的那些人;遇見投注畢生精力要將蜘蛛絲製成布料的發明家與科學家;遇見那些在極端環境中被布料辜負且背棄,並召來致命下場的人。這是一本為好奇者所寫的書:我希望你讀得開心。   少年國王的超展開 腦中浮現一個想法,而且僅此無他。我們眼前橫著一扇封印之門,一旦開啟,我們將跨越漫長的世紀,與三千年前君臨天下的國王共處一室。──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

《圖坦卡門之墓(一)》(The Tomb of Tut-Ankh-Amen I),1923 時間是1992 年11 月4 日,地點是埃及,當霍華德.卡特發現通往帝王谷壤土的下行階梯,他的興奮、寬慰與希望想必強烈到近乎痛苦。這位時年四十八歲的英國考古學家,二十年來渴望著有個像樣的發現,卻一無所獲。他的金主卡納芬伯爵(Lord Carnarvon),因為長久的等待而深感不耐,在那一年稍早已經通知卡特,本季將是他最後一次提供金援—對於一個從小著迷於埃及學魅力的人來說,這份失望毋寧是苦澀的。 難怪當卡特一發現那些階梯,立刻發了一封電報給卡納芬,要求他立刻趕到埃及:卡特相信自己剛剛發現了通往地下王陵的祕

密階梯。三週之後,11 月26 日星期天,這兩個人站在那道階梯的盡頭,面對著一處入口,卡特在大門左上角鑽了一個洞,並將蠟燭從縫隙中探入。隨著燭火閃爍,密閉而過熱的空氣咻地竄出墳墓。「有沒有看見什麼東西?」卡納芬問。「有。」卡特望著金色燭光照進墓室深處閃爍著,這麼回答:「美妙至極的東西。」 這樣的挖掘工作耗時費神。從早期王朝時期(自西元前3100 年)開始,古埃及人就為他們的祭司與統治者建造墳墓,以防止墓主屍身與其財物被盜挖。這些墳墓布滿假門和暗道,並用磚頭、石塊封死的入口。早期西方人破壞強取的挖掘方式,已經被較為專業化的考察取代。 到了1920年代,探勘新墳時必須採取有系統的行動,逐間墓室依次

探勘,每一樣物件都經過拍照、標識、分類、記錄,最後才能清空,然後進入下一間墓室。圖坦卡門之墓的處理則特別困難,它在古代曾經遭到局部劫掠,重新封墳的時候,陪葬物件被倉促塞回箱盒與棺木裡,亂七八糟且毫無條理。 最初負責埋葬少年國王的那些人似乎也是臨危受命,手忙腳亂,對於墓穴裝飾與墓葬品的安排不夠用心,以死者的身分地位來說顯然不恰當。少年國王死時年僅十八歲,也許他們措手不及,原本以為會有更多時間準備。

一葉蘭保護區入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阿里山眠月線》海拔2300公尺,是近幾年非常受歡迎的健行路線。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進入,坐接駁車到《沼平車站》,接著就開始進入步道入口,總長9公里。整路超級平緩,過了第一明隧道後的大崩壁需要小心,但不至於難;高空鐵橋的路段,也要很留意腳步👣

進入第五隧道後即是《一葉蘭保護區》需要提出申請,違者處$30000以上,我們此行有遇到巡山員抽查,現在抓很嚴,千萬不要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雖然海拔不高,但最低發生高山症的高度為1800公尺,還是要小心以待😌

帶嬰幼兒進眠月線經由申請,並無違法;但此屬個人行為,無意鼓勵大家帶小孩前往,純屬紀錄我們家的生活。若要效仿,請做好萬全準備,後果請自負!

還沒追蹤的快來追蹤🙏
Facebook👉
https://m.facebook.com/thelinskids/
IG👉
https://instagram.com/thelinskids?r=nametag
官網👉
http://www.thelinskids.com.tw

屏東縣海域大型藻類生態調查評估之研究

為了解決一葉蘭保護區入口的問題,作者蘇泓諺 這樣論述:

屏東縣海岸線包含了西部的台灣海峽、南部的巴士海峽及東部的太平洋海域,這些沿岸及海域有許多生態保護區、親水區及漁業活動區,為了確保臺灣海洋永續經營發展,本研究為108年5月1日起至108年12月31日期間共計調查4次,採樣調查日期第一次為108年6月17日至20日,第二次為108年8月20日至28日,第三次為108年9月17日至25日,第四次為108年11月4日至7日,針對屏東縣 14 處漁港 (枋寮、楓港、海口、山海、紅柴坑、香蕉灣、鼻頭、興海、南仁、中山、旭海、白沙尾、漁福、杉福)附近海域環境,進行大型藻類生態調查,以作為生態環境之指標。大型藻類生態調查結果顯示,枋寮及楓港漁港附近海域的藻

相最貧瘠,其餘港口附近海域的藻相隨著季節而有所消長。海口、山海、紅柴坑、香蕉灣、鼻頭、興海、南仁、中山、旭海、白沙尾、漁福及杉福漁港附近海域等地點,因具有礁岩或海蝕平台,適合各類型海藻生長,故藻類相最為豐富;而臺灣西部枋寮、楓港漁港附近海域的砂灘及礫石海岸,基質易被海浪沖刷流失,較不適合海藻生長,故藻類相最貧瘠。有鑑於海域水質安全及珊瑚礁的脆弱性,未來應持續全面性調查大型藻類,以作為水污染防治、各類海岸開發建設及養殖、近海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的背景資料。關鍵詞:屏東港口、大型藻類、生態調查、覆蓋率

自然的奇妙網路

為了解決一葉蘭保護區入口的問題,作者PeterWohlleben 這樣論述:

 「自然是座大鐘,天地萬物都是其中的小齒輪,相互依存、循環不息。」 ──德國森林看守人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在數位時代的快速更迭中,重拾人與自然的珍貴連結 ★《樹的祕密生命》渥雷本自然三部曲壓軸鉅作 ☆長踞德國亞馬遜、《明鏡週刊》銷售冠軍超過 50 週 ★全球銷售逾 1,000,000 冊,征服 40 國語系書迷 ☆當代最多人閱讀的德國作家 ★黃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專文推薦 ☆李家維|《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阿潑│文字工作者

、張東君│科普作家、番紅花│作家、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感動推薦 你知道當陽光灑落樹冠,針葉樹便會散發造雲降雨的香氣嗎? 你知道當我們轉開水龍頭,微生物便展開了一場從地下水到咖啡杯的冒險嗎? 在生活周遭,類似的循環無所不在,只要品味書中十七篇故事,傾聽宇宙萬物的聲音,便能明白自然的循環機制有多奧妙無窮。 繼《樹的祕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傾訴萬物皆有情後,《自然的奇妙網路》是渥雷本對自身理念的總闡述,也是渥雷本自然三部曲的壓軸鉅作。 熱情洋溢的森林看守人渥雷本這次要讓我們睜大眼睛瞧瞧,在自然這座精巧的大鐘裡,植物、

動物與環境的互動到底有多迷人:狼群改變了河流的流向,還解救了美國黃石公園?攸游水中的鮭魚,要如何介入森林的齒輪傳動世界?身處地底王國的蚯蚓,不但能操縱野豬的胃,還能呼風喚雨?闊葉樹能讓地球旋轉得快一些,而白晝也因此短一點? 渥雷本除具備專業生態知識、長年的自然觀察經驗,亦深富人文底蘊,書中不乏對人類行為的深刻思索,推敲我們的所作所為,會如何影響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命。 渥雷本用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為我們的肉眼和心靈都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並重新建立起我們與自然的珍貴連結。 -----------------------------------------------------------

----------------- ★各界讚譽 「綜觀全書,渥雷本的解說從不至於因為擬人化的筆法而犧牲其中的知識含金量,反而透過他的妙筆,讓生態保育的門更敞開了一點,歡迎更多『一般人』入門一窺大自然的堂奧。」──黃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渥雷本在森林裡穿梭久了,但他也沒把人類忘掉,不僅是人類對森林的所作所為而已,他也關心森林對人類的各種意義,是位充滿人文關懷的科普作家。來透過這本生態好書認識一下自然的奇妙網路吧。」──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渥雷本說出了幾乎是每個德國人心中的走入自然之夢,也因此他的每一本著作都盤踞德國暢銷書排行榜……現在提及森林,幾乎不能不聯

想起他的名字。」──蔡慶樺|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渥雷本只是一名小小的林務員,卻在森林裡發現了全世界。」──《明鏡週刊》(Spiegel) 「彼得‧渥雷本絕對是德國當代最成功的非文學類作家!」──《畫報》(Bild) 「觀看世界的嶄新視角,絕妙無窮。」──德國電視週刊《Funk Uhr》 「在說明樹木是我們的朋友之後,渥雷本用他的新書重新建立起我們和自然的連結,用生態學和生物學的語言和願景勾勒出數位時代的浪漫情懷。」──《世界報》(Die Welt) 「渥雷本拓展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彼得‧渥雷本成功的祕訣在於,他的書從來不

曾傷害任何人,只是真切地傳達人類與自然的親密感覺。在新書中,他不只解釋了森林的奧祕,還告訴我們要如何減緩全球暖化,也思考了人類的未來。」──德意志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 「渥雷本關心的不僅是某種動植物的保育,而是整個自然的網路。」──《時代週報》(Die Zeit) 「彼得‧渥雷本是當代最多人閱讀的德國作家,他先向人們闡釋了樹木,接著是動物,這次是整個自然界……擬人化的表述方式,讓大眾關注這個議題。」──《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渥雷本用發人深省的文筆來解釋自然的循環法則,讓讀者用全新的視角來觀看世界。」──德國《動物之心》雜誌(Ein

Herz für Tiere) 「森林看守人再次用他的淵博自然知識震撼我們。」──德國女性時尚雜誌《Bella》

高雄雞冠山植物解說資源之研究

為了解決一葉蘭保護區入口的問題,作者林雅雯 這樣論述:

高雄市燕巢區雞冠山上部為石灰岩,經侵蝕作用過後形成陡峭地貌,因而得名雞冠山。該地植物資源豐富,但是植物調查及相關資料甚少,因此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進行調查,採用沿步道紀錄途中植物,再以Checklister軟體、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建立植物資源資料庫,並規劃與評估植物解說路線及製作植物解說資料,以供當地導覽人員之解說參考或有關單位相關之應用,進而達到環境教育目的。研究調查共記錄224種植物,其中民生植物計有179種,果樹計有44種,救荒植物計有83種,藥用植物計有172種,具有生態意義之植物計有141種,顯示本區可做為解說教育之植物資源相當豐富;而稀有植物8種與特有

植物16種,亦表示保護本區植物的重要性。規劃的3條路線,分別為路線1金山道院登山步道、路線2麒麟尾登山步道及路線3陳家古厝登山步道,各路線時間皆控制在130~139分鐘,且各路線皆有規劃稀有及特有種植物可著重解說,以加強被解說者的生態教育觀念。於每個解說點中選出共計56種的代表植物,並融入解說點特色做重點說明,而這56種植物於應用上,計有47種為民生植物、16種為果樹、25種為救荒植物、42種為藥用植物、50種是具有生態意義之植物、4種為稀有植物、6種為特有植物,並且發現到有30種植物的種子傳播機制,是以鳥類做為傳播者,由此可見本研究區誘鳥樹種頗多,使得植物種類多樣化,進而造就生態資源之豐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