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note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endnote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伯托‧艾可寫的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和Bandi的 The Accusation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EndNote 之使用與應用也說明:EndNote 之功能介紹. 2. 格式撰寫教學. 3. 論文撰寫前導. • 在學術倫理中,文獻之引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點,正確地引述資料來源,套用正. 確的格式,是研究人員必不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江明修所指導 蔡侃廷的 組織間建立協力合作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韌性社區為例 (2021),提出endnote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協力合作、運作關係、韌性社區。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 陳麗秋所指導 王薇瑄的 從「逐頁」到「條狀」漫畫—探究創作者思維和環境之轉化 (2021),提出因為有 逐頁漫畫、條狀漫畫、webtoon、漫畫語言的重點而找出了 endnote是什麼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增EndNote 書目管理資料庫,歡迎本校師生多加利用!!!則補充:EndNote 為一書目管理軟體,是可幫助提升從文獻收集、管理、到最後論文寫作整個過程效率的工具。其主要的特色可歸納如下: 可匯整從圖書館館藏目錄、期刊、資料庫、網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ndnote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為了解決endnote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安伯托‧艾可 這樣論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

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

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

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並身兼小說家。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出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里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

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里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

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出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面的參考書

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台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家知道,他不只是小說家,更是美學理論家。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出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台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

步,在已經有了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出版了中譯本。這本遲了四十年的書,台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困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了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家、符號學家、美學家,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

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表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出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

,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家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

合。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了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了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了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出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

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了艾可不只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了!」舍尼的卡片則寫:「只有西班牙哲學家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出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

分不同版本、要註明出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出,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了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出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

義;敢把論文交出,就表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了加引號而導致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出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了。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制度,只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才能讀大學。除了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游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表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只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

研究(一年甚至只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合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系或文史科系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千名,教授頂多只能認識三十名出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

條件優渥,出身良好家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出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困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只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家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千里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面,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

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借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借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家提出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出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折)找回學習的正面積極意義。寫論文不只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借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

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只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合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面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系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致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系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系及哲學系,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出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

。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系。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制,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制,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制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

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制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家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了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了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  

組織間建立協力合作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韌性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endnote是什麼的問題,作者蔡侃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組織間建立協力合作的關係,並以臺北市北投區韌性社區為研究個案;其目的是探討在該計畫推動下,組織間的行動者是如何有效的互動,並同時以該運作關係為基礎之下進而找尋建立組織間協力合作的關鍵因素,以作為未來區級組織協力合作之重要突破口。又本研究之目的有二,其一是能找尋出在推動韌性社區的行動者各自是扮演什麼角色及彼此運作模式之情形;其二為希冀透過本研究能歸納出成功達成協力合作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以補正有關協力合作的相關文獻並做為政府單位未來發展之參考。再者,本研究主要係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藉以歸納出五點研究結論:一、組織間運作關係的建立將奠定協力合作的基礎;二、社區所累積的社會資本

有助於提升加入協力的意願;三、資源共享有助於協力關係的維持;四、信任、額外的付出與共識的意願是達成協力的要素;五、組織協力關係的建立有助於區級治理的強化。於此同時,以上五點皆是影響組織協力合作的關鍵因素。又針對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三點為研究建議:一、組織協力合作的過程中要設定誘因的機制;二、組織協力合作的工作項目細緻化;三、建立經驗或分享平臺,提升組織間擴散或外溢作用。爰此,希冀根據上述的建議能增加組織間協力合作之綜效。

The Accusation

為了解決endnote是什麼的問題,作者Bandi 這樣論述:

如果北韓是綻放笑容的地獄, 他就是在地獄裡幽微閃爍的螢火蟲之光……   韓國kyobo、英國Amazon書店讀者★★★★★驚世推薦!   我不是用筆和墨水寫這本書,我用的是血淚和骨頭。或許這些故事像沙漠一樣貧瘠、像荒野雜草一樣粗糙,或是像石製工具一樣不堪,但親愛的讀者,請您讀它吧! ──潘迪   在這裡,「階級成分」不好的人,連努力的資格都沒有;孩子害怕馬克思肖像,父母就等著被流放;即使一輩子忠黨愛國,死前卻依舊一無所有;就算父母臨終,想見最後一面,沒有「通行證」也寸步難行;甚至表達情感的自由都是一種奢求,偉大領袖駕崩,連你致哀的次數都有人偷偷記錄……   對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

,這個地獄就叫作「北韓」。歷經無數次生離死別,作者潘迪親眼目睹諸多不公不義,決心為同胞發聲,暗地裡將他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不同於坊間關於北韓的書籍多由西方新聞記者採訪撰寫或是「脫北」者的回憶錄,潘迪是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韓的作者。他冒著生命危險,將秘密撰寫多年的手稿小心收藏,最後夾帶在《金日成選集》中才得以「偷渡」到南韓公諸於世。   七篇故事,也是對北韓的七個控訴,潘迪用生命凝鍊,以憤怒提筆,一手揭發北韓五十年來的專制、謊言與民不聊生的真相,也帶領我們深入這個外人難以想像的險惡國度。儘管沉痛到讓人不忍卒讀,但只要多一個人看到,就能為這個墨一般黑的地獄深淵,點燃一絲希望之光。 好評推薦

  我們能做的,只有細細讀完書中每一則「控訴」,只有這樣,才能拯救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些故事寫下來並傳布到全世界的作者。——《請照顧我媽媽》暢銷作家/申京淑   精采絕倫的故事……揭露了居住在這個國家的可怕真相,任何自由都被剝奪,饑荒與暴行層出不窮,但人心中的信念與希望仍有機會度過這一切苦難。二○一七年度必讀經典!──英國《翡翠街》雜誌   《控訴》作為第一部自獨裁國家北韓偷渡出境的文學作品,持續締造國際性的歷史紀錄……這些熠熠發光的故事揭露了人民日復一日承受駭人挑戰的絕望生活……潘迪筆下的角色對於控訴充滿恐懼與懸念,而《控訴》這個書名則是犀利懇切地穿透了讀者的心!——《書單》雜誌   《

控訴》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也是個意義非凡的故事,替韓國半島上為陰影所覆蓋的那半邊灑下光明……這些故事對作者而言或許像是一種驅魔儀式,對我們而言則如同真相大公開。《控訴》雖是虛構小說,卻字字句句都在嘶吼吶喊著真相。如同另一部偉大的文學經典《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一般,《控訴》是一部力道十足的作品,大有可能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民苦難生活的歷史性教材。——加拿大國家郵報   充滿勇氣與驚懼困惑的短篇故事集……我默默地領受這份特權,透過傾聽這些生動且無懈可擊的故事,認識那個無聲的世界……這部故事集似乎是黑暗北韓中閃爍的一道光,同時也不經意地在提醒我們,那兒越來越暗了。──《新政治家》周刊

  潘迪的寫作風格與西方小說作者截然不同……其直白、單純的架構與故事本身十分相襯,畢竟故事內容已經如此富戲劇性、如此令人揪心,再做任何補充都顯得多餘……《控訴》相當易讀……且值得一讀!──Crime Fiction Lover網站   一部貨真價實的「逃亡」小說,對北韓這個金氏王朝及其追隨者眼中的天堂,有著極具破壞性的批判……故事帶著一絲鮮明的諷刺意味,但絕大多數都是肅穆而真實……作者顯然與北韓各個社會階級都有相當廣泛的接觸,從工人、農民到中級政務官……是一部相當重要的目擊紀錄。──寇克斯評論   用一種非常印象派、非常隱晦、幾乎是遮遮掩掩的口氣來描述獨裁國家的日常生活……這本書讓我們對於

在北韓受盡苦難的人們的臉孔和他們的生活有了清晰的畫面……讀完時我幾乎要長嘆,提醒自己能生活在民主國家有多麼幸運……我曾想過歐威爾和卡夫卡,但此時才幡然領悟他們描述的國家確實存在,也有人確實生活在其中,而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人生還有其他截然不同的可能。──法國《L’express》雜誌   本書帶領我們墜入北韓家庭的日常生活,這些故事是一個在極權主義下無法呼吸的男人的哭嚎,也是在北韓共產主義的桎梏下支離破碎的全體人民的吶喊……作者藉著故事、詩歌、幽默甚至滑稽的手法,譴責種種讓人無法忍受的不公不義。筆觸簡潔謙和,賦予作品獨特美感,這七篇故事閃耀著人性的柔光。──義大利《Aleteia》網站   

一部罕見的作品,集結了七篇動人的故事,讓我們一窺這個神秘國家的模樣,那兒流出的訊息從來沒有正常過……與金正恩政權所塑造的華美壯觀卻荒誕可笑的形象大異其趣,《控訴》讓人們有機會發掘這個神秘國度的動人面貌,在這塊被遺忘的土地上,人性只求有那麼一絲勝出的契機。──《閱讀》雜誌   「潘迪」──原意為「螢火蟲」的化名作者,他已創下無法想像的紀錄──針對北韓的獨裁政權留下證詞,人還留在境內……一如索忍尼辛和其作品在他那個時代所締造的成就一般,潘迪的故事在在提醒我們,無論代價為何,打擊審查制度這場戰役一定要堅持下去!──法國《L’amour des livres》雜誌   沒人能想像得到,生活在獨裁政

權下會與滑稽扯上關係,但敘述這個無限荒謬的體制的過程中,潘迪有時真的會讓讀者迸出緊張的笑聲……在這個弄不清民主與愚民政策的國家裡,這部作品就像一道微光!──法國《L’Alsace》雜誌   潘迪呈現了北韓在金日成(及其後繼者)統治下的嚴峻景象。故事發生的時間距今已超過二十年,但即使真有任何改善,這部作品依然相當準確地描述了北韓人民今時今日的生活樣貌……我是少數讀過本書也去過北韓的人,而我可以告訴你,本書所述與我去年夏季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毫無二致。──「書人」書店執行長/史提夫‧貝爾庫   透過一個個毫無轉圜餘地的故事,假名「潘迪」的作者給了讀者難得一見的機會,一窺北韓人民的生活如何陷於「不見

天日的黑暗」當中……後記裡關於班迪的手稿偷渡出境的過程,正揭示了這部作品得以存在於這世上是絕大的奇蹟。——出版家週刊   即使對作者一無所知,對原文手稿偷渡出境的過程一無所知,這部作品讓我們憶起關於極權主義的世界文學經典的力道,也絲毫不減!──法國《L’ours》雜誌   作者煞費苦心地從他的祖國淬鍊出來的數篇故事,價值非凡……古典的架構讓我們想起果戈里、契訶夫,而讀來荒誕又諷刺的文風,則可比美尤內斯庫和布爾加科夫。──Books Magazine   如此珍稀難得的瓶中信,我們應該好好緊握在手,仔細品讀當今世上最後一個馬克思主義政權的悲劇故事。──法國《Le Revenu》雜誌   

每一個故事,都敘說著這個無道的獨裁政權的不同面向……潘迪透過犀利的諷刺與黑色幽默,譴責極權主義與北韓社會的分裂,也譴責一黨專政體制的荒謬與腐敗。──法國《La Grande Parade》雜誌   這些故事敘述的,是尋常百姓如何因為某些荒謬的原因受盡侮辱與毆打,表情空洞怪誕的政府爪牙和極盡諂媚的鄰人如何在一旁圍觀,而受難者又是如何被一個箝制國家長達六十年的獨裁政權逮捕、懲罰。擲地有聲、打破沉默的作品!──法國《La Vie》雜誌   來自仍居於北韓境內、化名為潘迪的作者的反動故事……從覆著神秘面紗的獨裁政權中現身的稀有作品……即將震撼全球文壇!──英國《衛報》記者/艾利森‧弗洛德   北

韓邊界滴水不漏,除了政戰文宣以外什麼小說都出不去,任何異議更是打壓得徹徹底底。於是這本小說一偷渡出境,立刻在全球出版界颳起颶風!──圖書館期刊   本書作者身分不詳,他也樂於保持這種狀態。他至今仍居住在一個為暴政所控制的國家,冒著生命危險從事寫作。他用帶著幽默的筆觸,描述獨裁政權下的日常生活,那些極端悲慘的景況。而統治者佈下的監控網絡,讓所有人都可能是潛在的線民或間諜。──《Mag Dimanche》雜誌   精雕細琢的作品……《控訴》充滿讓人難以忘懷的駭人故事……值得一讀!──Complete Review網站   極富人性的作品,潘迪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法國《Lecturama.f

r》網站   來自全球最獨裁政權的罕見故事……戲劇性十足,讓人一頁接著一頁!——《Quartz》雜誌   對於北韓人民真實生活感興趣的讀者……本書敘說的尋常百姓生活,會讓你深深沈浸其中!——The Millions網站  《控訴》勇敢地為長久以來渴望自由的數百萬計的人民發聲!──英國《Culture Trip》雜誌   這七篇故事的總集面市,是出版界的歷史性大事!──《Livres Hebdo》雜誌   如果詩作一如華茲華斯所說,是將澎湃情緒憶念成靜謐文字的方式,那麼《控訴》表現的,就是持續處於危機當中時那正在澎湃的情緒……《控訴》的寬宏與勇氣,已是一種大愛的行誼!──英國《衛報》讀

者/RO Rwon   ---中文簡介擷取自中譯本《控訴》,平安文化出版   *開本說明:此書為特殊不修邊裁切(Deckle Edge)   The Accusation is a deeply moving and eye-opening work of fiction that paints a powerful portrait of life under the North Korean regime. Set during the period of Kim Il-sung and Kim Jong-il’s leadership, the seven stories that

make up The Accusation give voice to people living under this most bizarre and horrifying of dictatorships. The characters of these compelling stories com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backgrounds, from a young mother living among the elite in Pyongyang whose son misbehaves during a political rally, to a

former Communist war hero who is deeply disillusioned with the intrusion of the Party into everything he holds dear, to a husband and father who is denied a travel permit and sneaks onto a train in order to visit his critically ill mother. Written with deep emotion and writing talent, The Accusatio

n is a vivid depiction of life in a closed-off one-party state, and also a hopeful testament to the humanity and rich internal life that persists even in such inhumane conditions. Winner of a PEN Translates Award   “[A] remarkable collection . . . [the stories’] power is in the plain-spoken, almos

t artless way they convey daily life under an ever-watchful, whimsically cruel regime . . . This courageous book offers an important reminder that not all dystopias are invented.”―Sam Sacks, Wall Street Journal   “Searing fiction by an anonymous dissident . . . A fierce indictment of life in the to

talitarian North.”―New York Times   “[The Accusation] might be the most dangerous book on the planet right now . . . An historic milestone . . . A powerful denunciation . . . Its very existence is still a hopeful symbol that change is inevitable, if not imminent.”―Vice   “They say fact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One book smuggled out of North Korea encapsulates both . . . A reflection of life under North Korean rule . . . This is the first known writer of a book, critical of North Korea, who is still inside the country.”―Paula Hancocks, CNN   “The Accusation shines a light on the dark half o

f the Korean peninsula with stories that are as readable as they are important . . . If these stories are an exorcism for the author, they are a revelation for us; The Accusation is fiction, but it is fiction that screams truth. Like its great literary predecessor 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

ich, The Accusation is a powerful work that seems destined to serve as the go-to example, and indictment, of life i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National Post   “Deborah Smith . . . vividly brings to English the taut, searing stories . . . Each turn of the page, each moment of anger

and sadness a reader feels for Bandi’s characters comes with a deeper ache. The reader knows, horribly, that all of these things are still happening.”―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Revelatory . . . Bandi, whoever he may be, has made history. He’s illuminated the daily life of North Koreans, presenti

ng them as human beings living in―and in spite of―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s. The Accusation, which is a triumph simply for existing, places Bandi in the canon of dissenting literature. Now we can only hope to read more of his work.”―Paste   “The seven stories . . . aptly convey the hardships and

constant trauma that people face in a country cut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 . . Written with deep emotion and elegance.”―Business Standard   “All we can do is to read these ‘accusations.’ Only that will save the writer who wrote and sent them out into the world at the risk of his own life.”―

Kyung-Sook Shin,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Please Look After Mom   “The Accusation is a stark and often despair-inducing collection, but one we should read with great urgency at this moment, both as a document of what is and what could be and as a way to continue gaining better understan

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North Korean society, which remains elusive to the West . . . The Accusation represents a milestone for those living outside the DPRK, but also in a sense for those living within its borders . . . Bandi refuses simplicity for his characters. Instead he gifts them forceful

and vivid voices.”―Words Without Borders   “A startling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revealing the brutal reality of life inside the isolated regime . . . A remarkable feat of dissident literature . . . The seven short stories and one poem presented in The Accusation are based on harrowing true eve

nts, which only heightens their import and impact . . . A clarion call for justice, The Accusation is an unforgettable testament to indomitable human spirit, written with an unbending commitment to the truth, at times difficult to bear, but also spiked with a sharp satirical spear . . . Immeasurably

vital.”―New Daily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tale of ordinary people in North Korea . . . A highly readable, nuanced, credible picture of a country where ordinary people go about their lives treading around the regime, and sometimes bumping into it.”―BBC World Service   “A collection of courageo

us and confounding short stories . . . expertly translated by Deborah Smith . . . Shows similarities of both quality and content to stories by authors as various as Gorky, Solzhenitsyn and Chen Ruoxi, or even Chinese contemporaries such as Yan Lianke . . . Vivid and uncompromising storytelling.”―New

Statesman (UK)   “These short works offer powerful insights into a world behind walls . . . In its scope and courage, The Accusation is an act of great love.”―Guardian   “Unflinching tales from North Korea . . . Enlightening . . . A compelling collection.”―Observer (UK)   “The Accusation takes u

s across a deep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order . . . The stories, written between 1989 and 1995, constitute a passionate J’accuse . . . Shines a necessary light on what remains one of the darkest places on Earth.”―Hamilton Spectator   “A rare piece of fiction from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pressive

regimes . . . A dramatic page-turner.”―Quartz   “For readers interested in a candid look at life in North Korea, The Accusation . . . will immerse you via the stories of common folk.”―Millions   “The Accusation continues to make international history as the first literary work smuggled out of repr

essive North Korea . . . Illuminating stories that reveal desperate lives enduring terrifying day-to-day challenges . . . British translator Smith . . . expertly delivers Bandi’s subversive prose with nuanced grace . . . As Bandi’s characters both fear and sling accusations, the title takes on pierc

ing gravitas for readers.”―Booklist (starred review)   “With these uncompromising stories, the pseudonymous Bandi gives a rare glimpse of life in the “truly fathomless darkness” of North Korea . . . An endnote about how Bandi’s collection was smuggled out of the country reveals just how miraculous

it is that it exists at all.”―Publishers Weekly   “Fugitive fiction―literally―from inside North Korea, devastatingly critical of the Kim dynasty and its workers’ paradise . . . There is a streak of satire in these stories, but mostly they are grimly realistic . . . Certainly the author has access t

o the broad sweep of North Korean society, from industrial workers and farmers to midlevel political functionaries . . . An important document of witness.”―Kirkus Reviews   “No fiction beyond a trickle of agitprop has passed beyond North Korea’s borders, and of course dissident voices are suppresse

d altogether. When it was smuggled out, this story collection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ensation.”―Library Journal   “Well-crafted stories . . . The Accusation is a haunting, disturbing collection . . . worthwhile.”―Complete Review   “[A] slim, powerful volume.”―Week   “Bandi’s writing

style is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fiction . . . The rather bare-bones, bracing style fits the stories told. Their content has so much implicit drama and heartache, there’s no need to elaborate . . . The Accusation is a quick read . . . Worthy of attention.”―Crime Fiction Lover   “The

stories are understated but the dissent is scorching. The only way to adequately honour writing that puts the author’s life in danger is to read it.”―Globe and Mail   “Dissident tales from pseudonymous author Bandi, still living in the country . . . very rare fiction to emerge from the secretive d

ictatorship . . . on its way to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literary sensation.”—Alison Flood, Guardian   “[A] remarkable collection of stories . . . Revealing the terrible truth of living in a country where any any freedoms are curtailed, where famine and brutality are rife, but where human belief a

nd hope can survive any odds, this is a defining read for 2017.”―Emerald Street (UK)   “The Accusation courageously speaks for millions of people who collectively long for a life of peace.”―Culture Trip   “Plunges us into the daily life of families in North Korea. These stories are the cry of a ma

n suffocated by totalitarianism. These are also the cry of an entire people who have been broken under the yoke of North Korean communism . . . The author makes use of storytelling, poetry, humor, and even the burlesque to aid his condemnation of these unbearable injustices. The writing is simple, h

umble, which gives it its beauty. The seven novellas shine with humanity and tenderness.”—Aleteia   “This collection of novellas that the author managed to extract from his country is of incredible value . . . The classic construction reminds us of Gogol and Chekhov, and for their taste for absurdi

st satire, Ionesco and Bulgakov.”—Books Magazine   “Describes in very impressionistic, subtle, almost veiled tones, if I may, the daily life of a dictatorship . . . The book gives a human face, gives stories and images, to the sufferings of North Koreans . . . I was almost groggy by the time I fini

shed reading, reminding myself of just how lucky I am to live in a democracy . . . I thought of Orwell and Kafka but realized that the country described here really exists and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are living there, perhaps not even knowing that a different kind of life is possible.”—L’express

  “Bandi, a pseudonym that means “firefly”, has achieved the unthinkable – offering a testimony on the dictatorial regime of North Korea while remaining in situ . . . In the same way as the works of Solzhenitsyn in their time, Bandi’s writing reminds us of the perennial necessity of battling censors

hip, whatever the cost.”—L’amour des livres   “This author is completely unknown and would like to stay that way. He continues to live in a country that is held fast by an iron fist, putting his life at risk by writing. He describes, not without humor, the ordinary life of this dictatorship, the ex

treme misery there, and the surveillance networks that have been put in place by the regime, which make everyone into a potential spy or informant.”—Mag Dimanche   “Even if one did no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writer or the way the manuscript was smuggled out of the country, it would not diminish th

e fact that the force of this collection of novellas evokes the classics of world literature about totalitarianism.”—L’ours   “A message in a bottle that is so precious that we should all reach out to grab it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agedy of the last Marxist regime in the world.”—Le Revenu   “

Stories of simple people that are humiliated and beaten down for absurd reasons, watched over by grotesque henchmen and toadying neighbors, arrested and punished by a dictatorship that has held the country under its heel for six decades. A book to burst the silence.”—La Vie   “This rare collection

offers seven moving novellas, snapshots of a country where nothing normal ever leaks out . . . A far cry from the grandiloquent, ridiculous images that are thrown out by the Kim Jong-Un regime, The Accusation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discover a moving portrait of a secret country, a forgotten land

where humanity only asks to try to triumph.”—Lire   “No one could imagine that it could be at all comical to live in a dictatorship, but in describing the limitless absurdity of the system, Bandi sometimes makes the reader give out a nervous laugh . . . A fragile hint of light in a country that con

fuses democracy with obscurantism.”—L’Alsace   “Each of these stories shows a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remorseless dictatorship . . . With a fierce sense of irony and a deeply dark humor, Bandi denounces totalitarianism, the divisions in North Korean society, and the absurdity and corruption of the

one party system.”—La Grande Parade   “Stories written with a great humanity, the work of a true writer.”—Lecturama.fr

從「逐頁」到「條狀」漫畫—探究創作者思維和環境之轉化

為了解決endnote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王薇瑄 這樣論述:

人們的生活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而產生了許多改變,漫畫的閱讀方式也從紙本轉移至數位載體上。然而將原本紙本的翻頁形式漫畫置入了版面狹長的手機後,卻衍生出讀者閱讀困難的情況,此時,來自於韓國的條狀漫畫以上下滑動操作閱讀的方式打破了人們對於漫畫的既定印象,也為漫畫創作者們帶來了新的創作方式,更是對台灣的創作環境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藉由訪談十位台灣的漫畫創作者,了解創作者於逐頁與條狀漫畫創作中的思維差異,以及對於環境變化之想法,最後將資料彙整以及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創作者思維對於「寬廣」意象的解釋受到載體的影響,不僅讓逐頁與條狀漫畫中分格、分鏡與間白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成為創作者難以將兩種漫畫互相改

編的原因。從繪畫技法來看,漫畫創作雖都以電腦繪圖為主流,但因逐頁漫畫載體限制較多,所以通常被要求須以更精緻的「線條」與「色彩」呈現畫面,而條狀漫畫在圖像的表現上則較不受拘束。另外,雖然台灣的漫畫環境仍存在著困境,但條狀漫畫與手機平台的出現讓創作者在創作方式或發表管道上都增加了不同的選擇。創作者靠著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多元發展開拓自己的漫畫創作之路,而產業發展應結合民眾的生活習慣及科技趨勢,尋找台灣漫畫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