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大安森林 公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李美慧所指導 林彥伶的 人為干擾對麻雀驚飛距離之影響 (2011),提出2023 大安森林 公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生態保育、公園結構、人為活動、驚飛距離、麻雀 (Passer montanus)。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生命科學系碩博士班 李亞夫所指導 張相怡的 都市棲地型島嶼之鳥類群聚組成、多樣性、與生殖活動 (2008),提出因為有 鳥類、群聚、干擾、棲地、異質性、島嶼生物地理學、公園、鳥類生殖、颱風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3 大安森林 公園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3 大安森林 公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為干擾對麻雀驚飛距離之影響

為了解決2023 大安森林 公園的問題,作者林彥伶 這樣論述:

  隨著人們對於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提高,都市成為生態保育執行的重要區域。研究野生動物如何成功在都市中生存,以及都市化對於都市野生動物的影響,都是當今都市生態學者研究的重要議題。其中,都市公園作為都市野生動物重要的棲地,也是人類休憩活動重要的場所,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與人類遊憩空間重疊,將使兩者之間產生互相影響或衝突的情況。另一方面,都市公園兼具遊憩、防洪、教育、生態等功能,公園中的植被結構、人造物結構與人類活動類型亦不盡相同,公園結構與人為活動對於公園中野生動物之影響有待探究。麻雀 (Passer montanus) 作為都市普遍的台灣原生鳥種,其生活史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且麻雀等常見鳥類的

全球族群數量目前正在減少,因此選擇麻雀作為觀察對象,以驚飛距離分析麻雀受公園結構與人為活動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挑選台北市4個麻雀出現數量穩定的都市公園-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林森康樂公園、榮星公園作為樣區,自2011年3~11月進行觀察,每月量測公園中麻雀的驚飛距離,並紀錄麻雀出現地點的微棲地結構與人為活動頻率;另外挑選台北市4個麻雀數量稀少的都市公園-民權公園、民生公園、松德公園、信義安康公園做為對照,並將8個公園之航照圖以ArcGIS 9.3數化其公園結構,計算植被與人造結構覆蓋比。以相關分析、主成份分析與一般線性迴歸分析了解公園中的微棲地結構主成份與人為活動頻率對麻雀驚飛距離的

影響。  結果發現麻雀與人對於公園的使用時間與空間上有資源分隔 (resource partitioning) 的現象;公園面積、水體覆蓋比與人為餵食頻率對於麻雀群集平均數量多寡有顯著正相關;各公園麻雀之驚飛距離有顯著差異,且與驚飛距離有顯著相關之因子皆不同,顯示麻雀確實有習慣公園內人為活動的情況存在,且習慣程度不一;而周邊之灌木叢與人造結構均能提供麻雀避棲,進而降低麻雀驚飛距離。二二八公園麻雀在繁殖季驚飛距離較非繁殖季長,顯示麻雀在習慣都市化棲地的情形下,雖可能具有過低的驚飛距離,但人為活動仍可能會干擾其繁殖季之活動與族群之存續。

都市棲地型島嶼之鳥類群聚組成、多樣性、與生殖活動

為了解決2023 大安森林 公園的問題,作者張相怡 這樣論述:

為了瞭解都市生態系(urban ecosystem)中的鳥類群聚組成與生殖活動,以及探討棲地型島嶼(habitat-island)的面積、隔離性(isolation)、棲地異質性(habitat heterogeneity)、和干擾(disturbance)對鳥類群聚與生殖的影響,本研究於2007年3月 ~ 10月於台南市針對54個隨機選取且面積不同的公園,以定點式調查法(point count)記錄鳥種與隻數。 研究期間共進行5輪調查,並分別於生殖季前期(4月 ~ 7月)與後期(9月 ~ 10月)搜尋所有公園的鳥巢作為生殖證據,另外調查過程中也一併進行各公園面積、隔離性、棲地異質性、與干

擾因子之測量。 隨後我分別計算各鳥種及生態群(ecological groups)的相對出現頻度(relative occurrence)、相對豐度(relative abundance)、與相對重要指數(relative importance),以及利用ANOVA比較不同面積的三組公園在鳥種數、個體密度、生殖鳥種數、與鳥巢密度的差異,並以複迴歸分析何種因子影響鳥類群聚與生殖。本研究共記錄到47種鳥類出現於公園內,其中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1758)與白頭翁(Chinese Bulbul, Pycnonotus

sinensis Gmelin, 1789)在全部公園皆有分佈,相對豐度總和為51 %,是最為優勢的鳥種。 草原及開闊地雜食者(Grassland Omnivore)與森林及林緣雜食者(Forest Omnivore)則為相對重要指數最高的兩類生態群。 平均每公園包含13.6 ± 0.6種鳥,整體異質性達7.01。 在生殖方面,有築巢紀錄的13種鳥中,以鳩鴿科(Columbidae)(35.7 %)、白頭翁(25.0 %)、與斑文鳥(Scaly-breasted Munia, Lonchura punctulata Linnaeus, 1758)(24.9 %)的築巢數居多。 平均每

公園有2.9 ± 0.2種鳥築巢生殖,整體生殖鳥種異質性為3.84。 各組公園中,大型公園(≥ 5公頃)無論在鳥種數或生殖鳥種數都顯著多於中型(≥ 1 ~ < 5公頃)及小型(≥ 0.3 ~ < 1公頃)公園。 複迴歸結果顯示,公園鳥種數和生殖鳥種數皆與面積呈現正向關係,而公園遊客密度與潛在捕食者密度增加會分別降低公園的鳥種數與生殖鳥種數。 隔離性對公園鳥種數與生殖鳥種數的效應並不顯著,出現地點5個以上的23種鳥類中僅7種對此較為敏銳。 棲地異質性在鳥類生殖方面有較明顯的效應,其中以樹種異質性及地表異質性為影響個別鳥種在公園築巢的顯著變數,如鴷形目(Piciformes)與喜鵲(Com

mon Magpie, Pica pica Linnaeus, 1758)。颱風帕布(Pabuk)、梧提(Wutip)、與聖帕(Sepat)於2007年8月9日 ~ 23日接連過境後,本研究利用此機會調查不同形狀與巢位特徵(nest-site characteristics)的鳥巢在颱風干擾後的損害程度。 我依據不同面積組別隨機選取原54個公園中的22個,於8月25 ~ 28日進行鳥類群聚及鳥巢損害程度之調查。 結果顯示颱風後公園總鳥種數、個體密度、鳥類異質性、鳥類均勻度、與鳥類結構組成並沒有明顯變化。 各生態群對於颱風的反應不一,空中蟲食者(Aerial Insectivore)的個體

密度顯著增加,可能與快速補充的食物量及優異移動能力有關。 不同類型鳥巢的受損比例呈現隨機分佈模式,不同受損程度的鳥巢在巢位特徵上也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面積增加有助於鳥類前往公園棲息與生殖,故都市管理者在綠地規劃上應擴大公園面積,並降低人工建築的比例,以避免內部綠地破碎化。 另外,增加公園樹木與地表類型的異質性以及減少人類活動造成之干擾,可提高鳥類在公園出現並築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