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文化行政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程瑞福所指導 薛雅云的 我國登山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政策論證觀點 (2020),提出111 文化行政 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登山管制、政策論證、登山安全。

而第二篇論文開南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張惠堂所指導 李威翰的 社群網路參與生態保育議題之研究-以觀新藻礁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社群網路、公民參與、電子民主、數位公共領域、藻礁、動員的重點而找出了 111 文化行政 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1 文化行政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登山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政策論證觀點

為了解決111 文化行政 PTT的問題,作者薛雅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整理我國對於登山活動的管制規定與措施,依歷史脈絡探尋管制的目的,再以試圖回答政府應有的管制理性以及管制邏輯為何,並具體檢討現有的管制架構是否妥適。本研究分為二大部分,首先將文獻資料做脈絡性的統整後,再進行政策利害關係人的政策論證分析,針對不同的政策看法進行完善的比較,經由不同立場的對話,檢視政策主張的合理性。所得結論如下:一、我國對於登山活動的管制體系龐大,包括了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公園體系、森林保育體系、文化資產保護體系、觀光發展體系,以及自2016年來地方政府建立的登山活動管理機制,但無法證明施行「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使登山事故件數下降。二、政策論證「法律權利面向」及「登山教育面向

」二大爭議面向的探討,在「法律權利保障面向」政府不應以強制義務和使用者付費作為救助遭遇山難的登山者的條件;在「登山教育面向」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的管制方式之外,登山教育對於提升登山安全亦十分重要。基於上述結論,建議我國登山活動管制制度,建議與世界湖流接軌,廢除入山證及入園證,改採登記報備制,賦予登山活動更多的彈性。

社群網路參與生態保育議題之研究-以觀新藻礁為例

為了解決111 文化行政 PTT的問題,作者李威翰 這樣論述:

本研究要旨為社群網路在電子民主之下被實體團體與虛擬組織運用的情形,是否促成公民參與和數位公共領域的形成,並以桃園在地聯盟經營桃園觀音新屋藻礁的活動作為案例。研究方法方面,採取資料分析與質性訪談的方式,就桃園在地聯盟成員、桃園縣環保局資訊股、活動參與和網站訂閱之民眾進行探詢,以取得公民互動經驗與科技使用態度的第一手資料。本研究發現,公民團體運用社群網路所強化電子民主之氛圍已逐漸蔓延,挑戰了政府的回應能力與因應措施,亦影響著動員宣傳的方式和代議制度的運作。最終,向桃園在地聯盟的社群網路運作,以及政府參與電子民主的調適給予適切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