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金堅寫的 超越乳癌 和鄭翠芬,蘇怡羚,小珊的 二奶的攻防:妳問我答,戰勝乳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水 和釀出版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跨專業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周佳燁所指導 簡毓芬的 『整合式退腫管理(CDM)』模式於乳癌淋巴水腫病人成效初探 (2020),提出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乳癌、淋巴水腫、整合性退腫治療(CDT)、淋巴貼紮/貼紮、整合式退腫管理(CDM)、職能治療。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魏中仁所指導 沈昀妮的 乳癌病患預防篩檢與醫療照護之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乳癌篩檢、就醫選擇、醫療照護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越乳癌

為了解決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的問題,作者張金堅 這樣論述:

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早期發現就能降低生命的危機! 國內權威乳癌專科醫療專家,集30年乳房醫學臨床經驗與見解, 全彩圖解乳癌的診斷、治療、手術、乳房重建、預後生活及運動照護, 讓您速懂乳房組織病變最新治療趨勢,找到個人專屬的安心診療計畫。   乳房,具有哺乳的功能,又是女性魅力所在,象徵著「母愛」與「美感」,千古歌頌,綿延不絕。但美麗的乳房,仍有病痛的時候;在台灣從民國 92 年起,乳癌一直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民國 106 年已有13,965 位新增病例,而且逐年增加,足見乳癌防治已是國人關注焦點。但近年來乳癌相關分子生物學及轉譯醫學的進步,一切都以病人為優先考量,提供前瞻而且

主動式的照護(patient driven proactive care),及至今日,乳癌已是可治之症、整體五年活存率高達 85%。   本書由國內最權威七位乳癌專家(張金堅、郭文宏、黃其晟、葉顯堂、劉峻宇、鍾元強、戴浩志)就其專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從乳癌的預防、診療乃至追蹤等各方面,指導病患如何在眾多的乳癌治療方式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就醫提問單」協助病患向醫師表達自己在意的部分,由醫師提供相關醫學實證資料,經醫病雙方討論,依病人需求一起做出最適合需求的醫療決定。   《超越乳癌》除了有基礎的乳房解剖結構介紹、常見的乳房良性、惡性表現,更有全方位描述乳癌的診斷

、最熱門的精準醫療,提供讀者有關乳癌的資訊,帶領讀者「重新」認識乳癌防治的重要,同時也針對如年輕乳癌,肥胖與乳癌的關係等特別議題做專題的討論,也涵蓋讀者關心的術後追蹤及生活飲食必須注意的事項。   本書不只是一本給社會大眾隨手翻閱的衛教書,也可以當作醫護人員治療乳癌入門重要參考著作,相信這本書帶給讀者的不只是最新的知識,更是在面對乳癌威脅時最強而有力的參考指引,如同書名擁有它將能陪您一起《超越乳癌》。   國內第一本完整解析乳癌最新診治照護知識 ˙完整的乳癌個人化精準醫療與照護 ˙圖解乳癌手術種類、檢查及治療流程 ˙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全乳房重建手術新概念 ˙最新標靶、免疫療法與PAR

P抑制劑的臨床應用 ˙列表分析乳癌治療用藥、副作用及處置 ˙復健專家指導乳癌手術後的復健運動 ˙癌症治療期及癒後各種症狀的飲食對策 ˙教導義乳、內衣、假髮正確穿戴的生活照護     專文推薦: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英偉  國民健康署署長 曾令民  乳房醫學會理事長   肯定推薦(以姓氏筆劃排序) 李文華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伯璋 健康保險署署長 侯明鋒 前高醫附設醫院院長 俞志誠 前三軍總醫院院長 柯文哲 台北市市長 陳秀熙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彭汪嘉康 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俊升 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暨主任 黃淑芳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 潘怡伶 花漾女孩發起人    

『整合式退腫管理(CDM)』模式於乳癌淋巴水腫病人成效初探

為了解決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的問題,作者簡毓芬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類型,而『乳癌相關淋巴水腫』(BCRL, Breast Cancer Related Lymphedema)是乳癌病人常見且常為不可逆的併發症。造成病人肢體手臂緊繃腫脹、伴隨麻痛不適影響關節活動及生活操作之外,長期衝擊身心社會功能亦影響就業能力及經濟負擔,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迄今為止,淋巴水腫的黃金標準治療是歐美盛行的『整合性退腫治療(CDT, 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國際文獻顯示整合性退腫治療(CDT)可使肢體退腫率達40~70%,平均可使肢體水腫減輕45%。CDT是一個兩階段程序。第一階段(積極退腫階段)通常取決於肢

體腫脹程度,持續2至4週以上。 患者每週接受5天的治療。第二階段(維持階段)在第一階段之後立即開始,這是學習長期自我保健,以維持在第一階段消腫後的肢體大小。且近幾年研究文獻將淋巴貼紮(Lymph Taping)合併應用於整合退腫治療(CDT)可獲得較佳長期效應。然而傳統標準CDT治療時間冗長須密集來院治療,且無國家保險給付,整體費用昂貴衝擊病人家庭、工作及經濟,此外,台灣氣候潮濕悶熱也不利執行。因此,建立一套以病人為中心的『淋巴貼紮結合改良式整合退腫治療模式(Modify CDT)』,並命名為『整合式退腫管理(CDM, Combined Decongestive Management)』,病人

不須密集來院以降低病人就醫負擔、減少對家庭工作衝擊、提升治療意願,CDM融合居家管理教學,增強病人應對腫脹變化的自理能力。研究目的探討乳癌淋巴水腫病人執行『整合式退腫管理(CDM)』模式的初步成效,期望未來能找出臨床治療脈絡,建立屬於台灣的治療模式。本研究假設『整合式退腫管理』在乳癌淋巴水腫病人有效,與傳統CDT密集治療相比,能降低密集就醫次數且達良好退腫率(至少達45%退腫率)。若假設成立,未來持續收案擴大病人量建立有效樣本數,期望未來能因應不同癌症期別、不同腫脹嚴重程度病人提供適合臨床參考架構。最終建立屬於台灣的淋巴水腫整合退腫管理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回溯收集2017年10月~2020年1

0月診斷為乳癌淋巴水腫病人的醫療病歷資料,收案對象為轉介到復健科職能治療部門並接受CDM治療的乳癌淋巴水腫病人。共有65位病人符合納入篩選,回顧病歷並依據收案及排除條件後,共39位女性納入CDM成效研究。CDM包括淋巴貼紮、自我淋巴引流、皮膚照顧及生活預防、肢體關節運動、加壓療法(壓力手套和/或加壓繃帶)或無加壓療法。 本研究的治療師為具有淋巴水腫治療師和淋巴貼紮認證的職能治療師。資料收集內容包括:1.病人基本資料、2.退腫治療相關項目的執行次數/週期3.主責職能治療師的病歷紀錄、4.臂圍測量數據換算成肢體多餘體積(PEV)及多餘體積減少量百分比(PREV)。CDM的初步成效主要探討治療介入前

後的退腫率(PREV)、病人治療項目介入次數/週期、CDM在不同腫脹嚴重程度的成效及三組CDM次分類的成效。研究結果本研究利用描述性統計呈現病人的基本資料分布情形,使用t檢定(sample t-test)、變異數分析(ANOVA),檢定不同組別間是否有顯著差異。所有檢定的顯著水準設定為0.05。所有統計分析使用SAS軟體 (version 9.4, SAS Institute, Inc.)。本研究共65位女性乳癌淋巴水腫病人符合納入篩選,回顧病歷並依據收案及排除條件後,共39位平均年齡56(±11.0)歲女性乳癌淋巴水腫病人進行整合式退腫管理(CDM)。有71.79%接受改良式全乳摘除(MRM

)、84.62%進行腋下淋巴摘除(ALND),20位診斷為早期乳癌(第I、II期)、19位診斷為晚期乳癌(第III、IV期)。92.31%接受化學治療(CT)、97.44%接受放射線治療(RT)。病人CDM 治療模式的平均持續時間為 35.67 (±21.9) 天。期間,患者平均來院進行CDM 5.97(±2.86)次,就診間隔為8.34天。平均淋巴貼紮治療頻率為3.74(±2.45)次,每位平均貼紮天數持續8.50(±3.40)天。平均繃帶治療/教學頻率為 3.67 (±1.61) 次。統計結果顯示,39位乳癌淋巴水腫病人治療整體成效達平均退腫率70.13% (±22.7)、患側縮減體積量為

平均318.51ml,治療前後體積差從514.69ml降為198.46ml,肢體嚴重程度從21.49%下降到8.14%。有高達92.31%個案退腫率落在40~100%,其中有51.28%病人達70%以上退腫率。與國際文獻中平均45%的減少率相比,t-檢定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

二奶的攻防:妳問我答,戰勝乳癌

為了解決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的問題,作者鄭翠芬,蘇怡羚,小珊 這樣論述:

  「醫師」鄭翠芬 X 「個案管理師」蘇怡羚 X 「病友」小珊    數十年臨床經驗專業分享,陪妳打一場乳房保衛戰!   作為現代文明病的一種,「乳癌」發生率高居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然而關於乳癌,我們的了解是否足夠?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乳癌該怎麼預防,如何儘早發現?   罹患乳癌的姊妹們,經過了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等過程,是否就算痊癒了呢?是否心中還有許多問題──為什麼有些人穿刺也沒驗出罹癌?如何一次看懂乳癌檢體報告的重點?該注意哪些指標和數字?面臨乳房切除手術時,怎麼決定應該全部切除還是局部切除?乳房切除手術後,為什麼有些人還需要再做化療或放射治療?「HER2陽性

乳癌」和「三陰性乳癌」有什麼不同?該如何治療?乳癌患者日後還可以生小孩嗎?乳癌患者最佳的「抗癌食物」和最該閃過的「地雷食物」各有哪些?療程結束後,如何判斷癌細胞是否復發或移轉?臺灣的乳癌病人在「健保」跟「勞保」上有什麼基本權益保障?……   左右乳分別罹癌,人生三度補考的小珊,問出病友最想知道的事;由乳房腫瘤手術名醫鄭翠芬,集數十年臨床專業經驗,以最平易的文字,化為人人都能讀懂的50題Q&A,從癌症的成因、種類、檢測、手術、治療、飲食、心境、生活照護等,全方位解惑;並邀請作為醫病之間橋樑的資深個案管理師蘇怡羚,貼心叮嚀!   沒有艱深的醫學理論,只有實用的醫藥和照護資訊,一本小書,

告訴您乳癌患者及其照護者最應該知道的事! 本書特色   ★第一本「醫師+病人+個案管理師」三方合作的超實用乳癌工具書   ★50個平易Q&A,告訴您乳癌患者及其照護者最該知道的事!

乳癌病患預防篩檢與醫療照護之探討

為了解決預防 乳癌病人 術 後 淋巴水腫的照護的問題,作者沈昀妮 這樣論述:

背景及目的:隨著乳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乳房篩檢對女性健康更為重要,透過篩檢可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有利於提升存活率,即便在政府積極推動篩檢下,篩檢率也僅有40%,仍有許多人未接受篩檢。在乳癌確診後,病患除了面對身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外,生活、工作及家庭等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病患對醫療照護的感受會影響其預後效果。由於較少研究探討確診乳癌病患及較完整的醫療照護服務。故本研究旨在瞭解乳癌確診病患過去受那些因素影響乳癌篩檢意願及醫療照護經驗與感受。方法:本研究採用個人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藉由乳癌防治基金會協助邀請符合條件之乳癌確診病患,總計20位。訪談後,將訪談資料轉為逐字稿,利用NVivo進行編碼,

透過不斷地比較、歸納與分析,藉以完整呈現資料內涵與概念。本研究遵循受訪者權利保護,受訪者有隨時終止訪談的權利,並依照人體倫理委員會規定將受訪者資料妥善保存。結果:女性篩檢意願會受許多因素影響,多數受訪者認為自覺健康良好也沒有什麼壞習慣,因此罹患乳癌的可能性很低,所以沒有想過要去篩檢。即便現在可從不同管道得到乳癌篩檢的資訊,但在資訊內容有所不足,可能使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認識,降低其篩檢意願,加上多數女性需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而篩檢流程又過於繁瑣,造成其沒有時間篩檢。在就醫選擇上,就醫前會先查詢醫院評價與聲譽、參考親友的推薦或選擇過去習慣的醫療機構,有些受訪者則會因治療時程常過程需往返醫院而優先

選擇離家近或交通方便的醫療機構。在醫療照護經驗上,可分為五個構面分別為感官、情敢、思考、行動及關連體驗,其中發現若能針對情感體驗中的態度、思考體驗中的衛教說明及行動體驗中的資訊搜集進行改善,可使醫療照護體驗更加完善。結論:本研究發現女性由於沒有時間篩檢,建議可搭配健康職場的政策,並透過獎勵金或篩檢費用補助鼓勵公司納入乳房篩檢,提高篩檢意願。另外在篩檢準確率上,建議搭配其他篩檢方式進行,或考慮縮短篩檢間隔時間。就醫選擇上由於缺乏完整相關資訊,建議政府可建立完整性的醫療評價系統供病患查詢。就醫經驗方面,針對醫護人員態度部分,可獎勵在不同評價管道中得到好評的醫護人員。在衛教說明部分,除了說明病患病情

之外,也應告知治療的副作用及治療後的注意事項,可配合心理諮商等服務,提供更完善的衛教內容,在衛教過程可邀請病患家屬一同參與,使家屬對病患情況有所瞭解,而資訊蒐集部分,可建議由乳癌防治相關基金會整理過去病友的疑問及經驗,製作成手冊發放給病患,提供幫助同時能確保資訊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