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試驗分期人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臨床試驗分期人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蕭淑貞等寫的 精神科護理概論:基本概念及臨床應用(10版) 和林明燦吳經閔賴聖如的 胃癌術後營養照護全書【增訂版】:快速復原三元素─營養促進‧微創手術‧身心平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臨床試驗的分期|全民愛健康用藥篇15 - 健談也說明:臨床試驗 的分期|全民愛健康用藥篇15 · 研發新藥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且新藥正式上市前仍需通過人體實驗確認藥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副作用與使用劑量等資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杏 和原水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博士班 楊淑惠所指導 林逸昕的 臺灣腎移植患者營養狀態和飲食策略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影響 (2021),提出臨床試驗分期人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腎臟移植、飲食遵從度、營養素攝取、飲食多樣性、飲食評量指標、心血管疾病。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呂萬安所指導 簡淨音的 青少女經痛與生活品質及中醫體質的關係之研究:以蘭陽女中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經痛、中醫體質、生活品質、青少女的重點而找出了 臨床試驗分期人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CDE首次发布!一文带你了解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則補充:根据2020 年度登记的药物临床试验信息,从 申办者类型、 药物类型、 试验品种、 适应症、 试验分期、 特殊人群试验、临床试验的 组长单位、 启动耗时和 完成情况等角度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臨床試驗分期人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精神科護理概論:基本概念及臨床應用(10版)

為了解決臨床試驗分期人數的問題,作者蕭淑貞等 這樣論述:

  本書依據考選部命題大綱編著而成,為考選部指定國家考試參考用書,為達考用合一目的,以黑體標示護理國考重點。本書以學理理論配合臨床案例撰寫,適合護理科系學生及臨床護理人員使用。 本書特色   ‧章節架構圖:快速了解架構,完整組織概念。   ‧Tips專欄:提示重要內容、加強記憶、強化重要概念。   ‧Cases專欄:搭配課文提供相關案例,加速理解課文重點。   ‧概念圖:統整精神科藥物的作用機轉、作用及副作用,以建立藥物治療的整體觀念。   ‧案例討論:透過臨床案例情境討論,可學以致用、思考適合病人的護理處置。   ‧OSCE教案:收錄「幻覺精神症狀情境處置」及「臨床暴

力情境處置」OSCE教案,同時測驗護理專業知識、態度與技能。   ‧精神科常見技術:以詳細步驟流程介紹「約束病人」、「保護隔離病人」、「電氣痙攣治療」技術,佐以20多幅模擬照片,以了解實務操作要點。   ‧藥卡:書後收錄精神科常用藥物的藥卡,以彩色編排,並包含藥物圖片,方便讀者隨身攜帶使用。   主要修訂重點   ■第1篇──概念篇   ‧第1章:增加「世界衛生組織發動心理健康行動計畫」、「世界心理衛生聯盟提倡世界心理健康日」以及「世界精神病協會」介紹;更新臺灣當前心理衛生政策,如:國民心理健康計畫第二期。   ‧第2章:強調社區精神衛生照護的實證趨勢,新增整合性個案管理模式、復元模式;更

新基層精神衛生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培訓重點。   ‧第3章:倫理部分增加「倫理決策案例專欄」;法律部分增加精神衛生法修法方向、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介紹、強制處置名詞說明表。   ‧第4章:新增家庭生態圖評估、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評估量表(WHODAS)。   ‧第6章:新增會談時病人沉默不語、無法完整參與會談等狀況的建議表。   ■第2篇──治療篇   ‧第8章:藥物治療部分補充抗精神病藥物、鋰鹽等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新增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aripiprazole介紹、第一代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比較表。其他肌體治療部分新增重複透顱磁刺激術(rTMS)、迷走神經刺激術(VNS)、瘧疾發燒治療法

。   ‧第9章:精簡防衛機轉表格。增加佛洛依德心理分析治療法的名詞說明、跨文化心理治療。   ‧第10章:調整架構,加入原第9章的認知行為治療法內容。   ‧第11章:新增家庭治療的「隱喻」介入技巧,更新婚姻衝突的近期研究發現。   ‧第12章:增加一節「團體治療師的養成」。新增邊緣型人格障礙於團體治療的挑戰、耶隆(Yalom)在團體心理治療的特色及重要性。   ‧第13章:新增環境治療在焦慮症病人的應用,運用環境治療協助病人增加定向感及認知的實務做法。   ‧第14章:整合卡普蘭理論於第二節。新增自傷案例與處置建議專欄、精神衛生法關於發現精神狀態異常有傷人或自傷之虞者的處置專欄。   ■

第3篇──護理問題處置篇   ‧第15章:增加一節情感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第16章:架構調整成「雙相情緒障礙症」和「憂鬱症」兩節為主軸。新增DST試驗、常見抗鬱劑藥物之副作用表、雙相情緒障礙症中三者症狀比較表。   ‧第17章:新增常用藥物重要機轉、常見使用狀況與護理注意事項。   ‧第19章:增加一節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更新臺灣失智人口推估;新增衛生福利部「失智症認知促進活動」、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全程照護、國際失智症聯盟等介紹。   ‧第20章:架構調整,獨立出藥物使用障礙症、酒精使

用障礙症及嗜賭症各自的臨床特徵、過程及治療。新增新興影響精神物質專欄、電玩成癮症、身體酒精濃度與行為表現。   ■第4篇──其他領域篇   ‧第22章:更新整體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盛行率。   ‧第23章:更新近年長照政策及老年精神病人統計數據;新增生涯回顧學說、老年人自殺行為具有高自殺意圖及高致命性的可能原因、WHO「老齡化與健康全球戰略和行動計畫」、美國GPNC提出的老年精神衛生護理關鍵概念。   ‧第24章:增加一節「復元與賦能」,包含醫療模式、復健模式、賦能模式的介紹。新增出院準備服務介紹、衛生福利部2019年「整合型心理健康工作計畫」工作項目介紹。   ‧第25章:新增精神衛生法關

於身體約束的規定,更新家庭暴力案件通報人數。   ‧第26章:增加一節「災難的防治策略」。新增災難的壓力反應分期、安心服務的介入、助人者的自我評估等。   ‧第27章:本章為此版新增,包含善意溝通、正念及醫療護身術於精神科護理的運用。  

臺灣腎移植患者營養狀態和飲食策略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影響

為了解決臨床試驗分期人數的問題,作者林逸昕 這樣論述: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導致移植術後死亡率增加及移植腎臟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隨著腎臟移植術後飲食限制放寬且自覺健康狀況良好(Chan et al., 2014),不僅容易有肥胖、血糖、血脂異常與慢性發炎反應等營養代謝紊亂問題,更是導致CVD的重要危險因子(Sarnak, 2003)。良好的飲食包含足夠飲食種類與營養素攝取,能改善甚至預防CVD風險(Garcia-Layana et al., 2017)。飲食評量指標為結合飲食與營養素之評估工具,不僅可以反應食物及營養素的量與品質(Juan, Guenther, & Kott, 2008; Rehm

, Monsivais, & Drewnowski, 2011),亦可預測疾病風險(McCullough & Willett, 2006)。然而,腎臟移植普及率遠低於透析治療,不僅鮮少腎臟移植術後營養相關臨床研究,更缺乏腎臟移植術後飲食營養相關研究與建議。本次研究目的擬參考澳洲營養學會(Dietitian Association Australia, DAA)提出成人腎臟移植監測指南(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adult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美國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undation, NKF)提出腎臟疾

病臨床實踐指南(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與臺灣衛生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提出國人膳食攝取參考建議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等建議定義各項營養素攝取足夠之標準,分析臺灣本土RTRs飲食營養素攝取遵從度現況、足夠飲食營養素攝取、飲食評量指標總分與CVD風險之相關性。本研究以橫斷性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經評估腎臟移植術後營養評估,探討飲食因子與CVD危險因子之相關性。經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人體

試驗倫理委員會通過後進行試驗說明,並取得簽署同意書後收案。於2016年9月開始進行,招募年滿20歲,術後穩定(三個月內無急性排斥或感染發生)之受試者,共106位。排除二次以上移植或併有其他器官移植、明顯水腫、懷孕、截肢、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罹患惡性腫瘤。以病患自我紀錄3天飲食資料,於營養門診測量體組成、並以面對面會談收集身體活動量與核對飲食紀錄內容;基本資料與血液生化數值以病歷回溯收集。結果為受試者之整體飲食遵從度低,足夠飲食營養素攝取與較高之飲食評量指標分數有較低CVD風險。本研究結果可作為臺灣本土腎臟移植患者飲食營養評估之現況分析與預防RTRs術後CVD之臨床營養研究基礎。

胃癌術後營養照護全書【增訂版】:快速復原三元素─營養促進‧微創手術‧身心平衡

為了解決臨床試驗分期人數的問題,作者林明燦吳經閔賴聖如 這樣論述:

一本專為胃癌病友量身訂作的飲食照護指南! 解答讀者對飲食與癌症之間的可能關係!   台灣是胃癌罹患率相對較高的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最普遍被診斷的癌症,在癌症死亡率則排名第二,近年胃癌雖在國人癌症死因的排名逐漸下降,但在2011年仍占有第六位,顯示胃癌對國人仍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癌症。   本書結合了台大醫院的臨床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共同編著,對胃癌形成的可能相關因素,胃癌的診斷與治療,以及胃癌的營養指導等,做了詳細的說明。更從基本的胃構造開始談胃癌的高危險群、胃癌的診斷與檢查、胃癌的分期與治療,並針對胃癌的營養指導,包含術前術後飲食照顧做詳細的示範,是不論病人

、家屬、照顧者,甚或是醫護相關衛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胃癌的高危險群請注意本書:   .高鹽飲食習慣者   .喜好食用經過防腐處理的食物   .曾接受過胃部切除手術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   .有胃癌家庭史者   【正確的胃癌手術營養照護觀念】   .術後不需長時間禁食   .術前不常規放置鼻胃管或盡早移除   .狀況若允許,術後宜盡早進食   .如無法經口或鼻胃管進食,盡早採用腸道灌食   .不需忍痛,選擇適合的止痛藥   .宜提早下床活動復健   【胃切除後進階飲食準則】   .胃癌術後進食第一至二天:清流飲食   .胃癌術後進食第二至三天:米麥糊飲食   .胃癌術後

進食第三至四天:全流質飲食   .胃癌術後進食第五至六天:半流質飲食   .胃癌術後進食第七至八天:剁碎及軟質飲食   【胃切除後食譜做法參考】   .溫和飲食參考做法——鹹粥∕甜粥∕麵食   .軟質飲食參考做法——主食∕濃湯等   .好吃稀飯參考做法     .好喝高湯參考做法 作者簡介     林明燦   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國立東京大學醫學博士。   曾任日本杏林大學非常勤講師。   專長外科學、一般外科、外科營養、胃腸外科、分子外科、分子營養醫學、腹腔鏡減肥手術、非充氣式腹腔鏡手術、高階微創手術。   相關著作   《甩油減糖健康不復胖診

治&飲食全書》   《胃癌術後營養照護全書》 吳經閔   現任臺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曾任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專長:一般外科、外科重症照護。 賴聖如   現任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研究所碩士畢業。   專長:膳食療養、重症營養。   相關著作   《甩油減糖健康不復胖診治&飲食全書》   《12大慢性病素食全書【修訂版】》 推薦序1正確認知.事先預防.早期發覺 ∕陳維昭(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推

薦序2從營養支持到營養醫療 ∕楊泮池(臺灣大學校長) 推薦序3客制化的營養醫療 ∕陳明豐(前臺大醫院院長) 自 序 一本淺顯易懂且受益的書 ∕林明燦(臺大醫院副院長) Part1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正確飲食.維護健康 Q&A 致癌可能原因 Q1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定要治療嗎?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不是比較容易得到胃癌? Q2聽說吃太多罐頭、醃漬物容易有胃癌,是真的嗎? Q3工作壓力大,常常感覺胃悶悶的,會不會得到胃癌? Q4喝酒會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嗎? Q5食用過多膽固醇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Q6我會得到癌症都是基因遺傳造成,所以不管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避免癌症發生? 防癌抗癌 Q7工作忙

碌,壓力又大,沒時間自己煮,只好天天外食,應該如何避免危害胃的健康呢? Q8抗氧化物真的可以有效預防癌症嗎?又有哪些食物可以食用? Q9食用生物工程食物(bioengineered foods,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嗎? Q10補充鈣質會增加罹癌風險嗎? Q11我很喜歡喝咖啡,但是聽說喝咖啡會比較容易發生癌症,那麼改喝茶會比較好嗎? Q12少吃油膩的食物,真的能夠降低癌症發生嗎? Q13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癌症發生機率,是真的嗎?又有哪些食材可以選擇? Q14據說手術後吃魚可以滋補身體,是真的嗎? Q15哪些維生素能有效的預防癌症? Q16有機食物真的能夠預防癌症發生嗎? Q17聽說規律運動可以預防癌

症發生是真的嗎? Q18黃豆類製品,如:豆漿、豆腐,這類食物是否有抗癌作用? Part2認識胃部與胃癌 了解胃與胃癌 .胃的解剖構造 .胃的生理結構 .癌症的形成 .認識胃癌 .誰是胃癌高危險群 .胃癌的症狀與分期 .如何預防胃癌發生 Part3胃癌的診斷與檢查 胃癌的篩檢利器—胃鏡 .認識胃鏡檢查 .認識內視鏡超音波 .電腦斷層檢查—判斷胃癌術前癌症分期的影像檢查 Part4胃癌的分期與治療 胃癌的病理分期 .胃癌的治療 .胃癌術後常見問題 Q&A Q1 醫師說我整個胃都要切除,沒有胃了還可以吃東西嗎? Q2 聽說被手術切掉的胃還會再長回來是真的嗎? Q3 胃切除手術後,我是不是永遠只

能吃稀飯或流質的食物? Q4 胃切除以後,我可以到餐廳吃飯享受美食嗎? Q5 出院傷口已經拆線,束腹帶還要使用嗎? Q6 出院之後日常活動要注意哪些事情? Q7 開完刀後是否要進行化學治療? Q8 胃癌手術切除後,還會再復發嗎? Q9 胃癌的追蹤與常見檢查項目有哪些? Part5胃癌的飲食指導 手術後的飲食原則 .術後第一階段飲食(約術後一週之住院期間) .認識「胃切除飲食」 .胃切飲食指導重點整理(開始進食後一至八天) .胃切除飲食進展 .常見進食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法 手術後的飲食照顧 .認識半流質飲食 .好喝稀飯的作法 .好喝高湯的作法 →→大骨湯 →→雞高湯 →→素高湯 →→昆布高湯

→→魚高湯 .溫和飲食示範 →→燕麥粥 →→蛋粥 →→皮蛋瘦肉粥 →→番茄鯛魚粥 →→莧菜□仔魚粥 →→海鮮豆腐粥 →→蘿蔔牛肉粥 →→銀耳蓮子粥 →→茶油麵線 →→蚵仔麵線 →→味噌拉麵 →→烏龍麵 →→餛飩(麵) .軟質飲食示範: →→薯泥 →→雞精蒸蛋 →→大黃瓜釀肉 →→南瓜濃湯 →→鄉下濃湯 化療期間的營養照護 .癌症患者體重維持的重要性 .如何監控化療期間營養狀況 .營養不良的原因 .解決營養不良的對策 胃癌的靜脈營養 .術前靜脈營養補充 .術後靜脈營養 .認識中央靜脈營養(central parenteral nutrition, CPN)—胃癌末期併腸阻塞之營養策略 .胃癌

治療完成的飲食 特別收錄 1.從營養觀點談如何預防癌症復發 2.胃癌術後的管路照護 3.整合性癌症治療(Integratedoncology) 4.銀髮族智慧健康感測及遠距照護應用 財團法人代謝暨微創基金會成立始末 財團法人代謝暨微創基金會捐助章程 推薦序1 正確認知.事先預防.早期發覺 陳維昭(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依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所發表的201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國人標準化死亡率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17.2%,平均壽命和10年前相比,男性增加了1.9歲,女性增加了2.7歲。很顯然地,10年來國人死亡率是減少了,平均壽命增長了,但如果就前十大主要死因來看的話,癌症

標準化死亡率,卻只減少了7.6%,而且一直高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死亡人數占率達28%,癌症可以說是國人健康最大的敵人,也是生命最大的威脅,因此也就難怪人人「聞癌色變」了。      但是癌症絕不等於絕症,所謂癌症或惡性腫瘤其實是相當多種多樣的,其治療的難易以及預後也彼此不相同。更重要的是,隨著診斷及治療的進步,癌症並不如一般想像的可怕,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給予適當的處置,其實很多都是可以治療成功的。即便是稍慢被發現,也因為近來手術、化療等的進步,加以現代營養治療的有力支持,不但大大地減輕治療的痛苦,也大大地改善治療的效果,關鍵是民眾必須對癌症要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做到早期發覺,並

接受最適當的治療。      各種癌症之中,胃癌是國人好發的癌症之一。台灣是胃癌罹患率相對較高的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4位的最普遍被診斷的癌症,在癌症死亡率則排名第2,最近幾年,胃癌雖然在國人癌症死因的排名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在2013年仍占第8位,顯示胃癌對國人仍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癌症。      林明燦教授,多年來精研癌症醫學,是國內胃癌外科治療的權威,同時研發各種微創手術,開發多項微創手術器械,以微創取代傳統手術,不但減輕病患的痛苦,更顯著加速病患恢復的速度和提升治療成果,可以說是台灣以微創手術進行胃癌治療的先驅者之一。癌症手術之外,林教授在臨床營養學亦有相當的投入

與成就,藉由微創手術加上營養治療的相輔相成,讓胃癌治療成果獲得明顯改善,造福眾多病患。      今林明燦教授在臨床工作相當繁忙之中,結合了臺大醫院的臨床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共同編著了《胃癌術後營養照護全書》,勠力於衛生教育,其用心相當可佩。書中對胃癌形成的可能相關因素,胃癌的診斷與治療,以及胃癌的營養指導等等,都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寶貴資料。除了針對胃癌之外,對一般癌症與飲食之間的可能關係,也以Q&A的形式,解答了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全書深入淺出,甚有可讀性,當此書即將出版之際,特贅數言,藉以表達敬佩與鼓勵之意。    推薦序2 從營養支持到營養醫療 楊泮池(臺灣大學校長)        病人如

無良好營養的支持,不但手術、化療、放療、物理治療等難竟其功,病人也較易招致併發症。綜觀國內外各營養醫學的發展,都相繼強調營養是用來治療而不僅僅用來支持醫療而已,許多營養醫療準則也分別形成共識。迄今,營養已由支持醫療之輔助性角色,進而擔綱起醫療疾病(包括胃癌等惡性腫瘤之術後)的重要責任。      實際上,古早人類最重視的治療就是食物營養治療(俗稱為食療),因此重視營養醫療之觀念可謂古今皆同矣!      本書是臺大醫學院外科部教授林明燦醫師精心策劃,由附設醫院醫師和資深臨床營養師共同執筆,專門為胃癌術後病友量身訂作的進階飲食照護全書。涵蓋認識飲食與癌症的關係、胃部與胃癌、胃癌的診斷與檢查、胃癌

的分期與治療、胃癌的營養指導、胃切除後食譜做法、從營養談如何預防癌症復發、胃癌術後的管路照護、整合性癌症治療(包括生物基礎療法、身心靈介入療法、能量療法正確的胃癌手術飲食照護觀念)等,內容相當豐富、解說深入淺出,非常適合病人、照顧者、醫護藥營養社工相關工作者和學生、公衛保健教育人員,以及一般社會大眾等閱讀參考,相信可以有助於胃癌病人術後照護、減輕病苦、提升生活品質與加速疾病康復。    推薦序3 客製化的營養醫療 陳明豐(前臺大醫院院長)            依個別病人的疾病、病期或嚴重狀況、波及器官或轉移與否、性別、年齡、營養狀況而給予適當營養的治療,即客制化的(customized)營

養醫療,這是營養觀念由「支持」朝向「醫療」,品質由大眾化通用型(generalized)朝向精緻的(specified)客制化發展之醫療趨勢。      《胃癌術後營養照護全書》正是專為胃癌術前術後病友量身訂作的階段飲食照護,是如何提供客制化營養醫療照護給胃癌術後病友的最好指引。      本書由臺大醫學院外科部教授兼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明燦精心策劃,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經閔和資深臨床營養師賴聖如共同編著,全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地解說:飲食與癌症的關係、認識胃部結構與胃癌、胃癌的最新診斷、檢查、分期、治療、胃癌的營養指導、術後食譜做法、預防癌症復發的飲食、術後的管路照護、整合性治療(介紹生物基礎療法

、手術飲食照護觀念、其他療法)等,本人非常樂於推薦,期望能增進我國民眾更進步的福祉。      最後,要提醒讀者,多數早期胃癌患者幾乎都沒有臨床症狀,也與一般胃病難以區分,也因此,若出現腸胃不適(如上腹脹氣、悶痛、噁心、食慾減退、體重減輕等),應及早就醫檢查,若經醫師診斷需進一步做「胃鏡檢查」,也請你勇於接受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自序 一本淺顯易懂且受益的書 林明燦(臺大醫院副院長)        胃癌是國人好發癌症的前10名,雖然胃癌這幾年的發生率已經逐年下降,但因為早期的胃癌並無明顯症狀,往往病情惡化後才被診斷出來,導致治療成績不理想。胃癌的發生和飲食習慣有很密切的關聯,

不新鮮的食物、醃製的加工食品和過度飲酒,都會造成胃癌發生機會增加;此外近幾年的研究指出,細菌的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胃部發炎和胃癌的發生也有關係。有鑑於此,寫一本關於飲食和癌症相關書籍的想法就在心裡醞釀,一本屬於民眾淺顯易懂且受益的書。      傳統上,國人都很重視食物對於身體的療效,也很喜歡攝食美食,進而發展出特有的飲食文化,然而,現代人講究的其實是如何兼具吃得健康和吃得營養。從胃癌的發生原因探討,我們很清楚,吃的食物本身對於胃癌的發生有密不可分的影響,因此,希望遠離癌症的人們,最重要的寶典就是教導國人如何健康飲食,破除一些以訛傳訛的觀念;這也是在構思這

本教導國人健康飲食、遠離癌症書籍的「中心思想」。      身為外科醫師,除了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外,在臨床觀察到,傳統手術大傷口其實帶給病人很多不舒服,例如傷口疼痛、腸道功能恢復慢無法進食或營養不良的情形,利用腹腔鏡手術(手術微創)的方式大大改善上述病患的不適感;對適合的病人給予免疫調整配方或點滴(化學微創),改善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不佳的情形;另一方面,術後復健治療(物理微創)幫忙肺部深呼吸、提早下床;結合三種手術、化學和物理微創的方式,改善手術後的預後。      本書一開始先詳盡解答民眾關於飲食的常見問題,從醫學角度輔以科學性研究佐證其理論根基,坊間常有誇大療效、無科學根據的報導或是廣告,誤

導了民眾,以至於瘦了錢包,卻得不到健康。      現代醫學的研究需要以嚴謹的方式、大規模臨床試驗來證明某一成分的療效,這需要很久的時間和很高的研究成本才能獲得結論,並不是一般動物試驗的結果可以相提並論的。      第二部分則介紹胃癌的形成原因、常見症狀、診斷工具和治療方式,讓民眾可以清楚了解如何戰勝胃癌重獲健康!治療期間的胃癌病患可能因為術後腸胃不適或接受化療/電療,以至於營養狀況不佳,病患可以從這本書知道一些烹煮技巧或飲食注意事項,幫助自己減緩不適、增加食慾,進而有更好的體力來擊敗癌症。      第三部分,有營養師精心製作的飲食食譜,從手術後的早期飲食到恢復期的飲食,詳細介紹如何吃得更

健康,方便腸胃道吸收達到術後腸胃快速恢復的目的。      「如何吃得更健康」一直是我們追尋的目標,藉由這本書引領大家開始科學性的接觸這個領域,也期待民眾和相關領域的專家一起努力,讓國人生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最後,感謝臺大靜脈營養小組、營養師的通力合作,讓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青少女經痛與生活品質及中醫體質的關係之研究:以蘭陽女中為例

為了解決臨床試驗分期人數的問題,作者簡淨音 這樣論述:

一般婦女不論其年齡、種族、社經地位,均曾因經期不順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其中超過50%女性又以經痛跟月經不順為主訴症狀,經痛是女性相當普遍的經驗,經痛不是病,但痛起來還真是要人命!青少女可因此而影響生活作息甚至無法上課。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蘭陽女中學生的經痛與中醫體質的關係以及經痛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採用結構式問卷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問卷內容有個人基本資料、經期不適量表、經痛分級量表、視覺類比疼痛量表、生活品質問卷量表與中醫體質量表,並以橫斷式研究、立意取樣的方式於國立蘭陽女中進行樣本。取得樣本共483人,平均足歲年齡為16.3歲,初經年齡平均12.0歲,身高平均為159.0公分,體重平均為52.2

公斤,BMI正常有293位(60.7%),過輕有124位(25.7%),過重有33人(6.8%),肥胖有21人(4.3%)。有經痛經驗者283人(58.6%),無經痛經驗者188人(38.9%)。半年來經期持續2至3天的有11人,4至5天的有82人,6至7天的有186人,8天以上的有9人,第一次經痛發生時間為初經來潮後半年至二、三年間佔大多數,經痛發生時間為月經來潮前後一到兩天(共五天)佔大多數。 經痛持續1天的有98人,兩天的有124人,3天的有50人,3天以上的有16人。下腹疼痛是經痛所有症狀比例最高,明顯高過其他症狀,忍耐是大部分學生經痛時所採取的應對方法,經痛大部分屬於中度疼痛等級,經

痛者都是經常熬夜人數超過一半,經痛者對生活品質自我評價是不好的,對自己的健康也是不滿意的,顯示經痛對青少女的生活品質具有負面的影響。經痛者比較喜歡吃冰和油炸的食物,且較無經痛者顯著壓力大很多,運動習慣方面兩者無明顯的差距。經痛者屬於偏頗體質居多,無經痛者大多是屬於平和的體質,而且中度與輕度經痛者之陽虛型、陰虛型或痰瘀型人數各趨於五成,至於重度經痛者陽虛體質人數則高達七成,陰虛體質人數達六成五,痰瘀體質人數也有六成,而平和體質人數不到二成,顯示經痛與生活品質及中醫體質具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