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妙算的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神機妙算的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大可寫的 最懂三國的人說:三國十二帝 和廖筱雯的 2022國文--多元型式作文攻略(記帳士版):大量範例解說,拆解作文技巧(記帳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海鴿 和千華數位文化所出版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葉鍵得所指導 蘇雅棻的 漢英熟語國俗語義比較研究 (2007),提出神機妙算的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俗語義、民族文化語義、漢英、比較、熟語、顏色詞、動物詞、植物詞、語義、民族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賴貴三所指導 趙憶祺的 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 (2005),提出因為有 養生、周易、黃帝內經、理象數術、河洛理數、五運六氣、經絡的重點而找出了 神機妙算的意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神機妙算的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懂三國的人說:三國十二帝

為了解決神機妙算的意思的問題,作者張大可 這樣論述:

  ◎ 史學名家正說,歷史就是要這樣讀   人們熟知三國歷史,大多來自《三國演義》,   但是「正史」與「演義」之間有許多不同,   本書作者對三國歷史深有研究,以生動的筆觸寫出正史承載之真意。   讀完本書以後,可以分辨出「正史」的描述與「演義」的虛構,   同時瞭解三國人物性格、三國戰爭過程、三國國勢興衰的影響。   ◎ 圖文並茂,真實展示三國風雲   三國時期人物的複雜關係,他們的智慧謀略,給人們留下很多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本書附有豐富圖表,詳細說明三國時期的勢力版圖、著名戰役、進攻路線。   三國鼎立,「人謀」規劃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三國故事歷久不衰,人們津津樂道

的原因。   有人把三國謀略用於市場競爭,引入管理思維,獲得成功,更增添三國故事的活力。   ◎ 基於史實,介紹曹操、劉備、孫權等十二帝的成長歷程   本書著重不是三國演進的歷史過程,而是三國鼎立是如何形成的,   曹、孫、劉三家何以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由弱變強,取得勝利。   因此,作為三國人物,當以三方創業之主為中心內容。   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創業之主,以及三方的謀臣武將,個個超群絕倫,   他們在暴風驟雨般的激烈鬥爭中展示人生抱負,並且建功立名,創造一個時代。  

神機妙算的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示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一、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學是一藉由對物質遺留研究建立過去人類行為活動的系統性知識學科,以建立史前的文化史、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與變遷,與進一步對文化意義的解釋等。本單元以文化層的概念,提供訪客初步了解考古學是必須藉由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及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來搜集、記錄與分析考古材料,從地表的探測到實驗室的分析,來解釋與重建過去的歷史。在這單元我們利用了測地雷達與土芯鑽探的互動展示,開啟了考古中科學知識的應用。

二、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為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運用層位學及類型學比較物質遺留的年代早晚。而「絕對年代」則是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及植物學等方法,計算出遺物可能的時間範圍,或是運用歷史文獻與曆法定年。

三、天工開物:如何復原工藝技術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在工具的制作,以克服、改造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在考古遺留中,所發現各式的工具如石斧、石錛或是陶製的容器,這些工具的材質、器型風格、使用痕跡,都與製作者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息息相關。考古任務便是從這些器物尋找蛛絲馬姬,重建古代人類的生活。

四、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人骨在考古遺留中是我們研究古代人類大量訊息的直接證據。考古學家透過對人骨的形態測量與化學分析,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年齡、性別、飲時與建康狀況,重建過去人類的容貌與體質,以進一步瞭解古代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分工、飲食習慣及遷移過程等議題。

五、以食為天:如何瞭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可以透露出人如何去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因此考古學家不但想知道古代人類吃了什麼,更進一步想探究古代人類如何獲得與處理食物,以及因文化而形成的特殊飲食偏好。

六、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當程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因此,環境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所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古代環境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經常藉由生態學的角度,透過生物物理的環境來觀察古代社群的文化,因此強調社群與其環境間的關係。

七、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考古學中所謂的聚落形態指的是人類存在的物質跡象在地面上的分布,包括房屋、各種設施和村落,以及這些遺留的空間關系。研究聚落形態時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小自單一房屋結構,大至區域中各聚落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考古學家想要探索的問題。

八、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從遺址現象推論古人的心靈及思想,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卻也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在無文字的社會裡,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式及壁畫作為輔助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考古學家可透過文字推測其宗教信仰。因此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象、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都是探討古人心靈的重要橋樑。

九、日久天長:文化的變遷過程

由於物質遺留可承載人類長期活動的過程與變化,因此,考古學可探究長期的文化現象或人類行為,而針對如早期國家的形成或古文明的衰弱。這類文化變遷的研究,考古學家要設想出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及環境等各種變數,並運用各種科技方法來評估這些變數對於文化的影響。

十、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訊,是破解過去的重要關鍵,使人們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由於遺址一但遭受破壞就不能復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保護文化資產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土地的人應該要關心的課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漢英熟語國俗語義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神機妙算的意思的問題,作者蘇雅棻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該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及其思維邏輯。不同的文化現象,往往使同一詞語在各民族語言中,具有不盡相同甚或迥然不同的語義,故該語義便可反映該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思維特徵、宗教信仰、禮儀規範及地理環境等社會條件與自然條件,而此即所謂「國俗語義」,又可稱為「民族文化語義」。由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種族淵源、歷史變遷、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水平等各類因素之影響,每個民族的語言皆有其特色與表達方式,漢、英兩種語言亦不例外,尤其,「熟語」詞彙更是敏感且忠實的反映兩民族文化因素所造成的差異。世界上凡歷史比較悠

久的語言都含有大量的「熟語」;「熟語」是經過長時間使用,所提煉出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熟語」言簡意賅,富含國俗特色,若使用得當、純熟流利,寥寥數字便能把意義、神情傳達無遺。然而,便是因為它是該民族文化、歷史背景、思想邏輯等的「濃縮」,想確切掌握「熟語」並非易事,尤其在它表面意義下所隱含之意是很值得深入探討、理解的。所以,在本論文中,筆者便以漢、英語中「熟語」詞彙入手,將之分為三大類,並由此三大類對比分析漢英詞語國俗語義的異同:第一類——漢、英二種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包含其國俗語義是相同或極相似的「等義型」詞彙;第二類——字面意義相同,而其國俗語義卻不盡相同的「歧義型」詞彙;第三類

——一國(一族)獨有,在其他民族的語言中,不易或無法找到國俗語義相對應的「特義型」詞彙。希望藉由此漢、英語常用詞彙的比較,探析詞彙語義存在偶合、並行、空缺、衝突等特點,以提供漢、英二種語言的學習者、翻譯者、教學者等,明瞭此二種語言的文化內蘊及其詞語的真正意涵,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排除應用上的困難。而本論文以「漢英熟語國俗語義比較」為研究焦點,主要參考前人對漢語詞彙國俗語義、英語詞彙國俗語義、漢英國俗語義比較的研究成果,及漢英熟語工具書、語料庫的資料,與民族文化語言學、語言國情學的概念來進行寫作。初步先行探討漢英「熟語」的定義、分類、特徵,以及其形成、發展與演變的情形,從中一探「熟語」與民

族文化的密切關係。而後再從文獻的回顧、探討與整理的角度出發,通過漢英「基本顏色詞」、「動物詞」及「植物詞」等三個部份的一些具體實例解說,對其國俗語義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相同、相異或特出之處,以了解漢英文化表達和引申用法的大致輪廓。最後再將漢英「熟語」分為「等義型」、「歧義型」以及「特義型」三大類來進行分析比較,探討其中國俗語義「偶合」、「並行」、「衝突」與「空缺」等現象,及其典故來源、語義變化與比喻象徵特色,以揭示漢英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中的社會意義。最後再作一研究所得總整理,並略述造成漢英語共性及差異性的原因,與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論文內容共分五章:(一)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論文篇章結構。(二)漢英「熟語」的內涵:此章重點在於探討「熟語」與民族文化的關係,與「熟語」形成、發展與演變的歷程。試圖從「熟語」形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語義產生、轉變、增減或滅亡的現象,找出民族文化的沉澱的痕跡。(三)漢英國俗語義研究成果舉例:本論文雖以漢英「熟語」為主要研究焦點,但為求更完整的呈現漢英詞彙語義存在偶合、並行、空缺、衝突等特點,特立本章以回顧、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章主要從文獻的回顧、探討與整理的角度出發,通過漢英「基本顏色詞」、「動物詞」及「植物詞」等三個部份的一些具體實例解說,對其國俗語義進行比較分析,試圖找出其相同、相異或特出之處,以期更清楚的闡述

漢英文化表達和引申的用法,揭示其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中的社會意義。(四)漢英熟語國俗語義比較:本章針對漢英「熟語」來進行「國俗語義」的分析比較。主要依其漢英熟語國俗語義偶合或並行、衝突、空缺等關係分為「等義型」、「歧義型」以及「特義型」三大類來進行討論;探討漢英「熟語」的意涵、典故來源以及民族文化色彩的映照。(五)結論:綜合前章所述之重點,歸納整理,以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2022國文--多元型式作文攻略(記帳士版):大量範例解說,拆解作文技巧(記帳士)

為了解決神機妙算的意思的問題,作者廖筱雯 這樣論述:

  ◎全新出擊!掌握命題思維的通關攻略   ◎主題式引導,精選範文精闢解析   ◎一書掌握多元型式作文的速成祕訣     本書由千華名師──廖筱雯精心編撰,針對多元型式作文,進行由淺到深的解說,可以說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寫作學習法。其實寫作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是在於是否能夠感受周遭的一切,以及是否有能力將這些事物轉化為文字。作者將所有的秘訣都寫在這本書中,共可分成12章:     第1章~第5章為基礎教學,先從閱讀、表達、審題等面向說起。有了正確的寫作觀念,即便是面對多元型式作文,也可以迅速在腦中找到素材,並組織出一篇文章的藍圖。第6章~第10章為進階訓練,以實際的國考題目作為範例,藉此

逐一解說各種題型的應對方式,以及如何構成一篇文章。     隨著108年專技作文題型的變革,多元型式作文已成了出題之必然。因此,第11章特別探討「未來命題趨勢」,針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命題方向予以詮釋、分析。     經過了這11章的特訓,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大量地閱讀及提筆寫作,為此,第12章收錄近年的國家考試、國民營考試的作文題目,相信全書讀完後,寫作功力必能有感提升。     ◎作文考試的關鍵技巧     本書是用來幫助所有想要參加「作文考試」者,「作文考試」跟一般寫文章是不一樣的。因此,即使是很會寫作的作家也不一定能夠在「考試」中得到高分。     本章提示了以下的「關鍵技巧」,希望有志參

加作文考試的你,能夠輕鬆掌握秘訣,得到高分。     一、掌握時間:這是所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作文是很玄妙的,有時候這個題目,你就是沒有靈感,面對空白的稿紙就是沒辦法下筆,眼見時間一分一秒溜走,很心急的人多半開始提筆亂寫,不必說,結果當然非常慘烈。     因此除了平時要準備多種題材的腹稿,還必須練習「分配時間」,嚴格規劃自己思考的時間、寫大綱的時間、每一段要花的時間,不斷練習提升自己的速度。     二、分段大綱:很多人認為寫分段大綱是很浪費時間的,其實不然。分段大綱必要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在寫作的時候,不會偏題,而且文章的脈絡能夠清楚呈現,而不是一個想法、一種概念,在一千個字當

中繞來繞去,整篇作文不停在換句話說。     但是分段大綱確實不值得花超過五分鐘的時間書寫,它只是一個對自己的提示,就像google的關鍵字一樣,簡潔、準確的告訴自己,這一段的重點是什麼,我要寫什麼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三、善用事例:「事例」的強大作用在本書後面的篇章中,將有非常詳盡的介紹,這裡要提醒各位:務必對照本書第6∼11章的標題,準備各式各樣的事例,以便快速應付各種類型的考題。     四、避免語詞重複:這個問題對於閱卷老師來說,簡直是土石流般的天災!一整篇文章不斷鬼打牆出現「然後」、「而且」、「我覺得」、「做一個⋯⋯的動作」、「是⋯⋯的部分」,甚至夾雜各種方言,讀完一篇這種文

章,真的忍不住心頭火起。請在練習作文時,特別注意自己是否有這些毛病,多找一些意義相近的語詞取代常用、愛用的語詞。     五、切莫一「逗」到底:跟上一個項目等級相差不遠的天災。意思完整的句子,一定要放上「句號」,請注意觀察本書的語句,老師都在什麼地方打上「句號」,跟「逗號」有什麼分別。此外,分號「;」、頓號「、」、冒號「:」、引號「「」」也可以練習使用。在正式考試的時候,寫完作文,檢查自己的符號運用,故意改變幾個標點符號也是很好的補救辦法。     六、錯字、漏字的處理:「錯字」通常不能夠處理,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那是錯字;這裡說的「錯字」,是指你不確定怎麼寫的字。既然不確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換一

個語詞,不要寫這個字;換不出相近詞又怎麼辦?就不要寫這句話,直接換一句話說。總之,絕對不能寫「錯字」在作文裡面。     寫完一整篇文章,回頭檢查,才發現「漏字」該不該補?端視漏的字有多少來決定:如果只是兩、三個字,當然使用「插入符號」插入補起來;如果漏掉的字超過五個,甚至一行,除非能臨時想出意義完整,又符合格子數量的句子重寫,否則建議就不要補了吧!因為補太多東西,導致整個版面不但不乾淨,還誘使閱卷老師特別注意那句話,完全沒有加分的效果。     ****     有疑問想要諮詢嗎?歡迎在「LINE首頁」搜尋「千華」官方帳號,並按下加入好友,無論是考試日期、教材推薦、解題疑問等,都能得到滿意的

服務。我們提供專人諮詢互動,更能時時掌握考訊及優惠活動!

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

為了解決神機妙算的意思的問題,作者趙憶祺 這樣論述:

提 要所謂 「養生」 指的是:「養護生命」。養,即供養之意,也就是提供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此外,積極方面亦有調養之意,即藉著飲食、休閒、休息、運動、藥補等使身體得以恢復及調節機能;護,乃保護之意,也就是避免使身心受到傷害,順應人事與天時,甚至積極掌握人事與天時,俾能盡其天年。醫者,醫身與心也,包括身體、道德修養與人事、天時。本論文成因乃肇因在享西方文明之利時,亦深受許多文明病之害,如各種生活緊張引起之精神疾病、免疫失調引起之癌症、營養過剩引起之糖尿病、中風,唯利是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漠視病人權利引起之醫療糾紛及醫病關係之疏離等,因此期以居中國文化之首之《周易》與中國最早之醫書《黃帝內經

》之「醫易會通」處著手。「天人合一」之《周易》,不只包括道德哲學、為人處世之道,尚包括自然生命中身心的調適,《黃帝內經》便是根據《周易》自然生命調適身心的中國最早醫學書籍,內容包含了《素問》與《靈樞》二部分,在陰陽五行等符號系統上,建構了中國人體生命科學,奠定醫易互通的可能。由整個易學史發展來看,《周易》經文成書之後,大致循著「象數」與「義理」這二條脈絡來豐富卦爻的,自然生命調適的養生之道,即以此二條脈絡發展,後因先後天八卦、河洛理數、陰陽五行之說又發展了「術」的學問。象數學以理、氣、象、數為主要內容,通過事物的象與數,推究其生成、存在、以及變化原理。按象數學的說法,理與氣需透過象數,藉由可知

可感的形象與度量,把握抽象之理。易學中本有象數之說,而中國醫學理論亦得象數學的滋潤,豐厚其理論體系。在人體科學中,對於人之各種信息的預測,無論是用四柱預測法,抑是八卦預測等方法,皆是以陰陽變化為原理,五行生剋制化為法則。「術」指的是方法、技術;「數」指的是宇宙及人事的生滅發展規則,也可以說是氣數或命運。因此,術數即是以各種方法或技術推測個人或國家的氣數或命運。「五運六氣」可說是《黃帝內經‧素問》的主要理論之一。此是一種氣象醫學﹙meteorology of medicine﹚之理論,認為氣象的變化與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關係,從而藉著對氣象的分析和預測,研判病理,進而加以治療或預防。「

五運六氣」說是建基於天文,曆法、氣象及陰陽五行的醫學理論,並且是以陰陽五行思想作為整個理論的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敦,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

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問.氣交變大論》:「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天時地位與人事德業並重,參贊天地化育,順性命之理,遂欲達情,活在當下,而達生生不息的天命。《繫辭傳上》云:「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本文透過﹙一﹚為:易理養生—天人合一,陰陽調和,中庸之道,生生

不息,乘時以變,「神」之妙用;﹙二﹚為:為象之六十四卦來論學校師生身心的養生之道。《周易》由太極而兩儀、四象、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分為三百八十四爻,代表著萬物時空中演進的秩序和系統,卦爻辭和《十翼》即依據此種秩序與系統而有所闡釋,啟示人們如何順應時空,掌握時空,窮理盡性以致於命;﹙三﹚:為數術之趨吉避凶養生,包括經絡、穴道之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及情緒養生及附錄之命理養生、風水養生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理為形而上,數術則為形而下之應用。形體之養生是形而下之器,其養生哲學則來自形而上的宇宙論、本體論之生命哲學。「易理」及「象」是形而上之養生,「數術」則為形而下,透過經絡、食

物、運動、情緒及附錄中命理風水之養生,夫小道末技,致遠恐泥,君子不為,然必有可觀者。透過此三部分之理象數術來達至養生目的。結論指出唯有中西會通,方能共享文明之利,避文明之害,因此提出諍言,不應一味崇洋,亦應珍惜固有資產。全文除了養生理論、源由發展外,尚包括理象數術之內容及附圖及附錄之部份數術實務操作及圖表,因此也可視為理象數術養生之綜合初步整理及工具書,尤其數術養生方面,並期待進階研究,以有益世人。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範圍、目的與限制,第三節為研究方法,第四節為研究脈絡、架構及使用版本,第五節為結語。第二章為養生健康與中西醫學概論:第一節為《周易》概說,第二節為《黃

帝內經》概說,第三節為中國歷代養生理論,第四節為中西醫學利弊,第五節為小結。第三章為易理養生:第一節為醫易會通,分為六部份,一為天人合一,二為陰陽調和,三為中庸之道,四為生生不息,五為乘時以變,六為「神」之妙用,第二節為小結。第四章為象—《周易》六十四卦養生健康之理論與應用:第一節為釋八卦,第二節為《易經》之六十四卦,第三節為六十四卦「象」之養生,第四節為小節。第五章為數、術養生之理論與應用:第一節為經絡、穴道之養生,第二節為運動養生,第三節為飲食養生,第四節為情緒養生,第五節為小結,附錄壹為前導,附錄貳為命理養生,附錄參為風水養生,附錄肆為其他。第六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