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郵遞區號幾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國際郵遞區號幾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西.歐尼爾寫的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和藤原和博岡部恒治的 刮風時,木桶商就能賺大錢?: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郵遞區號查詢也說明:中正區100 大同區103 中山區104 松山區105 大安區106 萬華區108 信義區110 士林區111 北投區112 內湖區114 南港區115 文山區116 萬里207 金山208 板橋220 汐止221 深坑222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 和世茂所出版 。

最後網站阿拉斯加 - 第 206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打電話◎台灣撥打美國:各電信業者國際通話碼+1+區域號碼+電話號碼(國際通話碼:中華電信 ... 關於各地消費稅,可參考以下這個網站,並以所在地的郵遞區號查詢確實稅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際郵遞區號幾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為了解決國際郵遞區號幾碼的問題,作者凱西.歐尼爾 這樣論述:

大數據不缺推崇者,但我不是。 甚至,我要稱它是這個時代的「數學毀滅性武器」。   一名前華爾街量化分析師提出警告:現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的數學模型可能撕裂社會!   紐約時報非文學暢銷書   亞馬遜書店「商業統計」暢銷書   《紐約時報》書評2016年最值得注意的書   《波士頓環球報》2016年最佳書籍   《連線》(Wired)2016年必讀的選擇之一   《財星》雜誌2016年選書   《MIT科技評論》2016年編輯選書   《科克斯》書評A Kirkus 2016年最佳書籍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2016年最佳書籍   《自然》期刊官網(Nature.com)2016年最佳書籍   

《紐約時報》2016年度編輯選書   這是個演算法包圍現代公民的時代!演算法在幕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種決定,包括我們上什麼學校、能否借到汽車貸款,以及醫療保險必須支付多少保費,愈來愈多判斷是由數學模型,而非某些人所做出。這一切看似公平:因為所有人是根據相同的規則評斷,不受偏見影響。   對熱情的「問題解決者」來說,大數據像仙境,它蒐集資訊、再運用數學模型,使我們得以更有效地調配資源、篩選最優的人事物、並做出最好的決定,這些熱情的宣揚者更是四處宣傳大數據應用的威力。   但是,曾在典型數據分析圈內工作的凱西.歐尼爾不是上述這種人。   她在本書指出,事實與我們想的恰恰相反!這些數學模型不

透明、不受管制,即便出錯,受害者往往無法申訴。最令人不安的是,這些模型會「強化歧視」,例如,貧窮學生在申請學貸時,可能因自家的郵遞區號,被審核貸款的數學模型視為還款高風險者,因而無法獲得貸款……。這類問題會形成惡性循環——獎勵幸運兒、懲罰遭踐踏的人,創造出危害民主的「有毒雞尾酒」。   歡迎認清大數據的黑暗面   歐尼爾在本書中揭開對我們人生各階段有巨大影響的各種黑箱數學模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演算法系統都已經為我們打上「分數」。   當前許多數學模型已經失控濫用、還自作主張地替教師和學生評鑑、篩選履歷表、審核貸款、評估員工績效、鎖定目標選民、決定假釋名單,以及監測我們的健康狀態,決定我

們個人及社會的未來。   歐尼爾呼籲:在這個人人都被迫擁有自己在某種演算系統中持有「e化評分」的時代,那些建立模型的人應該為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演算法負起更多責任,而政策制定者更應該負起監督管理的責任。這本重要著作使我們得以提出關鍵問題、揭露這些「數學毀滅性武器」的真相和要求變革。 強力推薦   ……這些源自人性黑暗面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如果不受監管,有可能撕裂社會,甚至讓人類文明崩潰。但監管的標準該如何制定?誰來負責監管?如果監管者跟不上時代,甚至不可信賴,人類又該如何在AI專政的虛擬實境中維持人性尊嚴?-胡一天(源鉑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源鉑情報總編輯,《風傳媒》專欄作家)   生活在現

代的社會裡,完全不被數學模型監控幾乎是不可能,這是一種最安靜的恐怖主義。然而,數學模型真的是我們生存世界的絕對真理?當我們盲目地將自己交付給它並且據此生存,是否有可能我們所擁抱的真理,只是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荒謬扭曲……-陳智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教授)   大數據浪潮下必讀的一本書。當用數據模型替每個人打分數時,舉凡信用、教育、健康等方面,帶來了潛在的黑箱、歧視、道德危機。不論是數據從業人員或一般大眾,都應閱讀本書,建立正確的風險認知。-楊立偉(意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創辦人,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進行假設檢定與決策時,偽正(型1錯誤)率和偽

負(型2錯誤)率常會存在。本書提醒我們必須檢驗數據的正確性,降低二種錯誤率,並考慮錯誤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回饋的模型校正,才能應用大數據的分析,作出合適的決策。-盧鴻興(國立交通大學統計所教授暨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慧,這些躲在數學背後的當紅名詞,正悄悄改變世界。作者批評它們變成一種神祇,隱形,至高無上,權力無限,且不受監督,她的警語,正可作為社群網路時代的急迫功課。-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當手上只有榔頭,看什麼都像是釘子。現在的「大數據」就像一把神奇的榔頭,不管是為其著迷還是焦慮,人們以為可以拿大數據來解決各種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大數

據,受益而不受害,這本書便是必讀。-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凱西.歐尼爾是大數據的內行人,她看到的情況並不美好。本書揭露那些假裝成中性數學工具,但剝削弱勢、扭曲真相的演算法。本書睿智、犀利,是我們迫切需要的著作。-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授、《數學教你不犯錯》(How Not To Be Wrong)作者   本書利用令人不安的真實案例和生動的敘事,難能可貴地說明政府和大企業如何利用無形的演算法和複雜的數學模型,損害平等並增強私人權力。本書以明晰治黑箱、以理解治混淆,有助我們在為時已晚之前扭轉局面。-泰勒(Astra Taylo

r)、《人民平台》(The People’s Platform)作者   在這本傑作中,凱西.歐尼爾利用她的數學專長和對社會正義的熱情,戳破大數據美好無瑕的假象。她有力地說明了數學正如何被用來壓榨弱勢和擴大不平等。她的分析精湛、文筆迷人,她的發現則令人不安。-博伊德(danah boyd)、數據與社會研究所創始人、《鍵盤參與時代來了!》(It’s Complicated)作者   雖然我是職業數學家,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大數據可以如何暗中為害毫無概念。本書內容令人害怕,但讀起來意外有趣:歐尼爾描述的由演算法主導的世界不乏黑色幽默和憤怒,就像當代的《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

e)或《第22條軍規》(Catch-22)。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令人大開眼界又深感不安。-斯托蓋茨(Steven Strogatz)、康乃爾大學教授、《X的奇幻旅程》(The Joy of x)作者   這本傑作直白地呼籲大家有所行動。它承認數學模型不會消失:模型用來找出需要幫助的人,可以產生神奇的作用,但如果用來懲罰人和剝奪某些人的權利,則可以成為非常恐怖的工具。凱西.歐尼爾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為她相信數據科學的效用。本書有如一個關鍵的速成課程,說明了我們為何必須審視周遭的系統並要求改善。-達克特羅(Cory Doctorow)、《小老弟》(Little Brother)作者、波

音波音網站(Boing Boing)編輯   許多演算法受制於權力不平等和偏見。如果你不想受這種演算法支配,請看凱西.歐尼爾的這本書,以便解構傲慢的體制日趨嚴重的最新暴行。-納德(Ralph Nader)、《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作者   下次碰到有人毫無保留地讚美大數據的奇蹟,你可以向他出示本書。這是有益之舉。-薩蒙(Felix Salmon)、Fusion電視頻道   從找工作到找配偶,預測型演算法正悄悄地塑造和控制我們的命運。凱西.歐尼爾帶我們走過一段令人憤慨和驚奇的旅程,其文字就像是與讀者交談。這是一本重要著作。我們必須處理科技產生的問題。-

提拉多(Linda Tirado)、《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Hand to Mouth: Living in Bootstrap America)作者   作者簡介 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   數據科學家,部落格mathbabe.org網主。自哈佛大學取得數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納德學院,隨後投身金融業,任職於對沖基金公司德劭(D.E. Shaw)。離開金融業後曾於多家新創企業擔任數據科學家,負責建立預測人們購買和點擊行為的模型。哥倫比亞大學數據新聞學萊德計畫(Lede Program in Data Journalism)發起人,著有《數據科學實踐》(Doing

Data Science)。每週參與播客節目Slate Money。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亦曾從事審計與證券研究工作。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紅隊測試》、《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和《大鴻溝》等數十本書。(victranslates.blogspot.tw/)   引言 第1章 數學炸彈元件:什麼是模型? 第2章 金融業震撼:一個量化分析師的幻滅之旅 第3章 軍備競賽:大學入學問題 第4章 宣傳機器:網路廣告 第5章 殃及池魚:大數據時代的執法問題 第6章 資格不符的第一關:艱

難的求職者 第7章 隱形焦慮:恐慌的工作者 第8章 連帶傷害:當個人信用出了問題 第9章 沒有安全區:你想買保險嗎? 第10章 被瞄準的公民:現代人的科技生活 結語 致謝   中文版推薦書評一 偏見的結構與人工智能專政   對關注人工智能進展的人士而言,卡夫卡筆下的絕望困境,象徵著一種反烏托邦式的惡夢。在卡夫卡的經典小說《審判》中有一則寓言《法律之前》(Before the Law),講述一名鄉巴佬試圖上法院尋求救濟,到了門口卻被警衛阻擋的故事。警衛說:「法律的大門為人人敞開,不是不給進,但不是現在。」鄉巴佬只好坐在警衛給的小板凳上,既不憤怒,也不打算傷害警衛,而是繼續在門前等待,到

死為止。在他嚥氣前,鄉巴佬問警衛:「人人都想在法律之前討個公道,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一個影子都沒見到?」警衛說:「你眼前這扇門,是特別為你準備的,而我現在要將它永遠關上。」   《審判》的男主角「K」在聽完這則寓言後,認為整件事就是一場用謊言羅織而成的體制化騙局。卡夫卡式法庭不在乎客觀世界中的真實,而僅在乎維持體系的持續運作。法律的大門理論上向社會敞開,但在卡夫卡的世界裡,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整個體系不是在追求真理正義,而是在為維護體制的充分與必要條件服務。當偏見已經根深柢固,只要身在其中,就被推定有罪,取證、詰問、辯論等程序,只是過場套路。恪忠職守的各級官僚不用為受害者負責,更無需內疚自

責。因為他們都像那位低階警衛一樣,只是盡看門的本分而已。藏在森嚴大門之後的法官,是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整個法律體系彷彿一只神秘的黑盒子,沒人敢質疑這套威權體制的運作邏輯,也無法明白黑箱作業的各種技巧。人類知道自己身處黑箱之中,卻不知道黑箱的邊界,只能戰戰兢兢苟活。一但違規,只能逆來順受,服從安排。   在此,請各位想像這個黑箱不是由卡夫卡式的法官、律師與警衛把持,而是由各種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演算法操縱。這些用機器語言寫成的軟體程式碼,與用人類語言寫成的法律條文一樣,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創造者的主觀願望與價值取向影響──一種偏見的結構。偏見會隨時間沖刷被體制化,逐漸取得了可被稱為「習慣」、「法律」、

「民情」等「正統」地位。這個自然演進的過程,在前互聯網時代,可能是漸變。在互聯網席捲全球、快速迭代的世界,就是不斷生滅的劇變。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演化愈趨複雜多樣,「法律」作為一種規範的上位概念,其內涵與核心價值也必須與時俱進。當掌控資源的新貴們愈發信奉數理邏輯,而非義理人情,有能力利用人類與機器語言「造法」的行為體,若不受制衡,又無法自我警惕,比卡夫卡世界更冷酷無情的人工智能專政就可能隨時降臨,所有捍衛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努力,在鋪天蓋地的技術進逼之下,將毫無招架之力。制度殺人,莫此為甚。   「被AI專政」的世界是否已經降臨?曾在紐約對沖基金德劭集團(D. E. Shaw Group)

任職的數據科學家、知名部落格「mathbabe」博主,亦是本書作者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認為,非常可能。   在哈佛大學主修代數數論並取得數學博士學位的凱西,自幼熱愛數學,在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教職之後,卻毅然決定到德劭擔任量化分析師,透過研究各種數理統計模型與數據分析,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找尋可持續獲利的交易與投資策略。她與同事所做的工作成果,可以驅動數以兆計的資金在全球市場快速流動,創造鉅額財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讓她頓覺幻滅:非關道德的數理模型成為華爾街鍊金術士口中的神奇公式,由資產證券化工廠製造出來的金融衍生商品,催生了龐大的房地產信貸泡沫,將金融體系

中的槓桿推升到難以為繼的程度,加劇了金融危機的連鎖反應,甚至差一點摧毀全球經濟。   更讓她驚訝的是,金融危機爆發後,新的數據分析技術被應用至更多領域。透過日夜不停地爬梳蒐集自社群媒體、電子商務網站及各類互聯網平台的海量數據,原本用來套利套匯套差價的演算法被用以研究人類的七情六慾、預測消費口味及監控信用風險,計算個人是否值得受高等教育、獲得工作面試、購買醫療保險、甚至戀愛與犯罪的機率。系統工程師們或許出於好意,企圖客觀地找出更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很多模型仍然將偏見、誤解和私心納入了演算法,而人類的生活愈來愈受這些系統管控。在數理邏輯至上的世界中,數學定律有絕對權威,數學家、電腦科學家與系

統工程師彷彿神壇祭司,透過不透明的卡夫卡式黑箱,對芸芸眾生的未來作出神意的裁決。其決定即使是錯誤或有害,也不容質疑或申訴。   但這類數理模型之所以有商業價值,是因為它們一開始都是被設計用來自動化批量處理信息的特定程式。很多模型源自於數學、化學與物理學等無機領域,而非生物學、心理學、政治經濟社會學等有機領域。在應用與詮釋上一旦出現偏差,將加劇社會兩極分化,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歧視與偏見在演算法的回饋路徑中被保存、複製、放大,可能出現反人性的嚴重後果。民營企業若將這類程式視為商業機密,不公開揭露演算法內部細節與誘因機制,往往讓數學公式成為卸責與擴權的藉口,並利用資訊科技創造出問題正在被解決的

幻象,收割政治與商業利益。   在最極端的情境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這些程式成為用數學構建的「袋鼠法庭」(kangaroo court),透過各類物聯網監控技術與不透明的演算法「優化」資源分配,甚至可能在分子生物學的層次對人類進行分類、排序與缺席審判。這些源自人性黑暗面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如果不受監管,有可能撕裂社會,甚至讓人類文明崩潰。但監管的標準該如何制定?誰來負責監管?如果監管者跟不上時代,甚至不可信賴,人類又該如何在AI專政的虛擬實境中維持人性尊嚴?   如果「程式即法律」(Code is Law),那麼「法律也是一種計算」(Law is Computation);諸如倫理、道德、義

理人情等難以量化的概念,其實是環境的一部分。針對「智能行為體」的規範,不論該行為體是程式、個人或企業,都必須充分考慮行為體之間的博弈、競爭、演化,以及所有基於人性的行為體必然會出現的認知謬誤與系統內稟的統計偏差,並設計出對應的救濟與爭端解決機制。這份工作,人類責無旁貸。   更深一層看,何謂智能?笛卡兒曾說:「我思,故我在」,但抽象思維是否為證明高等智能存在的充份且必要條件?如何為智能分等級?用智能方法自動做出的選擇是否應該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若把整個互聯網科技的發展視為人類加速己身演化的努力成果,那麼利用智能技術來鑑別、篩選、拔擢人才的嘗試,是否意味著類似於智人演化出大腦新皮質之後,將尼安

德塔人拋棄在演化的歷史斷裂點,將在互聯網的下一階段發生,定義出新舊人類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   因為互聯網科技跨境的特質,這類議題本質上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範圍的溝通、協調與合作。本書的原文版書名取名自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諧音的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數學毀滅性武器),是否也需要一份「核不擴散條約」?面對益發混亂的國際局勢與現實主義地緣政治的回歸,霸權級資訊大國與互聯網巨頭競逐全球市場的鬥爭,讓透過全球網絡的「人工智能治理」(AI governance)成為一場不斷進行中的革命,構成對人類巨大的挑戰。  

 日本中央銀行總裁黑田東彥曾在一場人工智能與金融前沿研討會上說,面對新科技對社會經濟所造成的深層變革,政策制定者不應該過度憂心新科技的負面作用,而不去關注其正面效益。人類與AI應該互補,不能也不該對抗。人類的判斷往往受既有典範影響,有時對變化覺察不足,而這正是AI的強項,可以透過客觀地調整那些因為主觀偏見所忽視的數據關連性與新趨勢。另一方面,直覺、常識與想像力,是目前人工智能最大的弱點。人類真正應該擔憂被AI取代的時候,是人類放棄獨立正面思考的時候。   正如在17世紀創造計算機的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在《沉思錄》中所言:面對強大有力的宇宙,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即使

柔弱如蘆葦,仍可秉持高貴。希望難以量化,前途不可限量。命運沒有基因,夢想沒有極限。   在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該片中一台具有個性與思考能力 、甚至會「失控」的超級電腦)出現前,也許人類應該少擔心些數據,讓夢想與命運驅使我們繼續航向未知的遠方。 胡一天(源鉑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源鉑情報總編輯,《風傳媒》專欄作家) 中文版推薦書評二 歡迎來到第六病房!   「昨晚我讀完了這本書,感覺莫名驚悚恐怖,好像自己也被關進了第六病房!」這是列寧對俄國知名小說家契訶夫〈第六病房〉(Ward No.6)的讀後感想,同樣地這股莫名恐懼驚悚也適用於本書。   〈第六病房〉這部

被稱為「俄國文學中最驚悚的小說」故事內容大致描寫,發生於俄國某一個城鎮的小型醫院裡,「第六病房」是一個專門禁錮精神病患的特殊病房,它由一位粗暴的退伍老兵負責看管,或說是由他負責統治,其中關鍵性的病人格羅莫夫患有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儘管他出身良好並且曾經擔任過地方法院書記,然而,格羅莫夫脾氣暴躁且言辭尖銳。在某一個憂鬱的秋天早晨,他目睹了兩名被戴鐐銬的犯人由士兵押進監獄,於是他開始妄想自己也可能隨時被捕,終日陷入驚恐泥淖,最終也因憂心被誤認為是命案凶手而正式發瘋,結果被送進了「第六病房」。另一方面,「第六病房」的主治醫生葉菲梅奇,為人謙和有禮,處世不爭,在他偶爾巡視這個被人遺棄的「第六病房」時,

被這位激憤莫名有底蘊有意思的病人所吸引,一方面醫生同情他的處境,另一方面他更常巡視病房找他聊天,這個異常的舉動,立即引起全城的議論與猜疑,很快地人們也傳出葉菲梅奇醫生發瘋了的流言。果不出其然,葉菲梅奇醫生最終也被誘騙進入「第六病房」,被當成精神病患禁錮起來,儘管醫生憤怒抗議卻也遭到老兵毒打,很快地醫生因絕望而在病房內死去。如果說,契訶夫的〈第六病房〉是在影射控訴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極權殘暴,它不也同時揭示社會體制的冷漠執行者,最終也慘死在最初由自己設計管理的病房中。   事實上,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在閱讀《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這本書之前,對於大數據如何主導世界及其如何的醜惡毫無概念。本書作者凱

西.歐尼爾是一位知名的數據科學家,她取得哈佛大學數學博士學位,並曾任教於隸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巴納德數學系,隨後投身於華爾街的對沖基金公司,在離開金融業之後,更擔任多家新創企業的數據科學家,負責建構消費行為的預測模型,由於這樣的經歷體驗,在一次徹底崩毀的金融事件之後,讓她徹底地體悟到,雖然數學曾經是她熱愛的真理,但是包括次級房貸危機、金融機構破產、失業人口擴增等系列問題背後,竟然都與數學模型脫離不了關係,華麗極美的數學模型就像是共犯,它不只深深地捲入真實世界問題,它還更深化了許多問題困境。   尤其當嚴重缺陷的數學模型再結合現代科技,上述混亂與不幸更是以倍數規模成長。作者提醒我們,如果能夠立即

直面數學可能遭到的誤用與濫用,或許我們可能防患未來發生更大的災難。只是事實剛好恰恰相反,更新的數學技術應用與影響範圍更廣,儘管多數的模型可能都是出於好意,但是許多模型也將人的偏見和誤解納入系統之中。於是數學模型變成神祇一樣,既不透明也不受控管,或說只有少數的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才能決定。因此,她懷抱著對於社會正義的熱情,利用自己專擅的數學揭穿大數據美好的假象,她控訴現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模型如何撕裂我們的社會!數學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決策,她在書中揭舉了許多案例,包括學校的教學評鑑、職場的履歷篩選、金融貸款的審核、員工績效的評估、目標選民的鎖定、身體健康的監測、以及假釋名單如何決定等等,再

再顯示影響範疇不只是個體,還包括國家與社會的總體未來。   誠如作者所言,理論上數學模型應該是一種公平的機制,因為所有人都是基於相同的規則,數學模型不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然而事實剛好相反,數學家藉由大數據以免分析結果遭到例外或異常扭曲,結果反而因此懲罰了那些剛好屬於例外情況的人們。因此,這些數學模型可能還會更深化社會的歧視與不平等,例如,貧窮的學生可能更無法獲得就學貸款協助,難以脫貧的教育系統於是成為一種惡性循環,作者將這種獎勵優勢並懲罰弱勢的模型稱為「數學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它的英文縮寫WMDs正好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縮寫相同,由於這些數

學模型會界定自己的事實,並利用這些事實替自己產生的結果辯解。這些數學模型產生的結論,有如神祇一樣發出命令,它不聽人講話,也不會屈服,更不理會人們的逢迎、威脅或誘騙。它還會自我強化延續,進而產生更大且普遍的危害。總的來說,儘管本書不乏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敘述,讓人讀來輕鬆有趣,不過讀後卻更讓人感到害怕不安。   最後讓我們再次回想,〈第六病房〉裡醫生葉菲梅奇與病人格羅莫夫之間的對話,格羅莫夫最初對於醫生的勸誡給予暴怒回應:「我知道上帝用熱血創造了人類,人的機體組織若是有生命,必然對於一切刺激有反應,我用怒吼與淚水回應痛苦,這才叫作生活!」葉菲梅奇醫生則是優雅以對:「儘管我們長期被關在鐵窗裡受盡折磨

,不過這樣也好,因為這個病房與舒適的書房之間並無差異,這是多麼愜意的哲學!」格羅莫夫冷冷回應:「沒關係,您藐視了痛苦,不過當您的手指也被房門夾了一下,我想您恐怕也會扯開嗓門大叫!」不幸地是,葉菲梅奇醫生最終果然「手指也被房門夾了一下」並且被順利地誘騙關進「第六病房」,醫生很快地陷入絕望恐懼最後死亡。   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裡,完全不被數學模型監控幾乎是不可能,這是一種最安靜的恐怖主義。然而,數學模型真的是我們生存世界的絕對真理?當我們盲目地將自己交付給它並且據此生存,是否有可能我們所擁抱的真理,只是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荒謬扭曲,一個錯誤的數學模型或許還不如沒有模型。無論如何,世界的意義不應該是

一個被數學模型計畫好的秘密,不幸地,如果真是如此,歡迎您來到大數據下的第六病房! 陳智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教授) 第3章 軍備競賽:大學入學問題(節錄)故事始於1983年。在這一年,處境艱難的新聞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決定展開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它將評估美國1,800家學院和大學,替它們排出優劣次序。如果這項計畫成功了,由此產生的大學排名將成為有用的工具,有助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做他們人生中的首個重大決定。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上什麼大學決定了他們未來的職業路向,也決定了他們將結交哪些終身的朋友(很可能包括他們的配偶)

。這家雜誌社也希望大學排名那一期可以創造銷售奇跡,使《美國新聞》至少有一週可以追上主要對手如《時代》和《新聞週刊》。……《美國新聞》的人員要衡量的是「教育卓越程度」,這比玉米的成本或一粒玉米有多少微克的蛋白質模糊得多。他們沒有直接的方法可以量化四年的大學教育對一名學生的影響,遑論對數千萬名學生的影響。他們無法測量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各方面,例如學到多少東西、有多快樂、對個人信心有何影響,以及在友誼上有多大的收獲。他們的模型並不反映詹森總統的高等教育理想──「加深個人成就、提升個人生產力和增加個人報酬的一種方式。」他們因此仰賴一些看似與教育成就有關的替代指標,例如學生的SAT分數、師生比率,以及錄

取率。他們分析新生升至二年級的百分比,也分析畢業率。他們計算在生的校友捐錢給母校的百分比,假定校友願意捐錢,代表他們很可能滿意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之品質。大學排名有四分之三由一個演算法根據這些替代指標計算出來;這個演算法代表一種判斷,以電腦程式的形式存在。排名的另外四分之一,是以全美各大學管理層的主觀看法為根據。《美國新聞》第一份仰賴數據的大學排名1988年公佈,結果看來合情合理。但是,隨著這種排名變成一種國家標準,它產生了惡劣的回饋環路。問題在於排名會自我強化。一家大學在《美國新聞》的排名上表現不濟,聲譽會受損,各種情況會惡化。頂尖學生和頂尖教授都會避開它,校友會很不滿意,減少捐款。結果排名將進

一步下跌。簡而言之,這種排名決定了大學的命運。

刮風時,木桶商就能賺大錢?: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為了解決國際郵遞區號幾碼的問題,作者藤原和博岡部恒治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數學腦(數學邏輯思維)能幫助我們釐清複雜的訊息,看清事物本質,找出問題核心,進一步解決問題。藉由有趣的數學題目延伸出的八大技巧,讓你培養出會思考的數學腦,即使對數學卻步的人也能輕易養成理解力、推理力、直觀力、思考力、想像力、創造力等生存必備能力!   本書的目的不只是解題。作者透過精心安排,將書中談到的數學主題,和我們身邊的事物或「現實世界」裡發生的現象緊密連結﹝建立關係﹞。本書可以回答孩子們經常提問、而且最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學數學?」   透過本書的介紹,相信讀者就能了解「現實世界」中隱藏了許多數學思維。把書中的問題當成益智遊戲一一破解的同時,無形中就鍛鍊了「數

學思維」,也就是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對於討厭數學、碰到數學就頭大、或者對數學敬而遠之的上班族和家庭主婦來說,本書也算是重拾數學的絕佳機會,快來一邊享受數學思考的樂趣,一邊學習數學吧! 數學腦養成八大技巧:區別技巧,找出不同類的圖形能增加商機?靠邊技巧,找出凹凸空間能創造更舒適生活?捨棄技巧,捨棄多餘資訊生活能更便利?合併技巧,火柴棒遊戲可以幫助企劃人員構思新產品?簡化技巧,從簡化技巧能教會孩子複雜的社會問題?直觀技巧,訓練直觀技巧能幫助其他五感?近似技巧,近似技巧能夠加強溝通能力?類推技巧,學會類推技巧可以預測未來? 作者簡介 藤原和博 (Fujihara Kazuhiro)   出生於19

55年。現為日本杉並區和田中學校長。東京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Recruit公司。2003年時,首次擔任公職人員──日本東京都衫並區公立中學的校長,也因此受到許多矚目。而他以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情為題材,發行《人生的教科書》、《現實世界》等系列的書籍受到日本教育界的矚目。他在《現實世界》一系列書籍中,精選濃縮了從中學生到成人開拓人生所必備的內容於國語、英文、數學等書中。其他著作有:《成為校長了!》(日經BF社出版)、《人生的教科書──生活的規則》、《人生的教科書──人際關係》、《人生的教科書──組織家庭》(以上皆由筑摩文庫出版)、《自我推銷術》(筑摩新書出版)、《如何在「奇妙的未來」生存下去呢?》

(筑摩Primer出版)等多項著作。 詳情請參考:www.yononaka.net 岡部?治 (Okabe Tsuneharu)   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數學家。現任日本埼玉大學經濟系教授。他所倡導的『數學是種「數樂」』,被世人認定為容易理解且能快樂學習的數學。著有:《漫畫微積分入門》(講談社出版)、《連分數都不會的大學生》(共編?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培養思考力的數學書》(日本經濟新聞社出版)、《讓計算更加有趣的數及形狀的事典》(合著.PHP研究所出版)。 審定者簡介 洪萬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兼主任(2007/8/1-2009/7/31)紐約城市大學 (CUNY) 科學史博士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學士、碩士國際科學史學院通訊會員Historia Mathematica (國際數學史雜誌)編輯委員台灣數學教育學會理事長《HPM通訊》發行人台灣數學(虛擬)博物館創始人之一個人網頁:www.math.ntnu.edu.tw/ ~ horng 譯者簡介 陳昭蓉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輔修英語)。考取松下留日獎學金,取得東京工業大學經營工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台灣松下電器,現從事企管顧問並兼職翻譯。譯有《讀書力》(商務出版)、《壅塞學》(究竟出版)、《工作是乘法》(先覺出版)、小天下數學館系列叢書等(小天下出版)。 李佳嬅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考取松下留日獎學金,取得東京

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廣域科學專攻碩士、現為同研究所博士生及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曾任國中數學實習教師、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日本教育映像協會留學生講師。 前言「為什麼一定要學數學呢?」 第1章 真的不同類嗎?「數學只有一種答案」的誤解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1區別技巧 第2章 糞便凸出法則用直覺計算面積的秘訣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2靠邊技巧 第3章 山手線之謎55為什麼電車路線圖可以一目瞭然?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3捨棄技巧 第4章 火柴棒遊戲解讀郵遞區號的數字秘密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4合併技巧 第5章 獨裁者的錯估誤算如果突然增加足球賽的比賽場數會怎麼樣?

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5簡化技巧 第6章 比劍還強的鉛筆可以把地球視同為山手線的理由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6直觀技巧 第7章 用想像力打敗敵人大膽不敗的求體積方法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7近似技巧 第8章 驚人的類推從砝碼的問題了解公式的涵義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8類推技巧 前言 「為什麼一定要學數學呢?」   話說回來,什麼才是「現實世界」裡最重要的「數學能力」?   《刮風時,木桶商就能賺大錢?  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就是從此問題誕生而來的書。   雖然用九九乘法快速計算出該找多少零錢的「計算能力」很重要,但是,在此我們先將它視為小學的課程範圍,暫時不予

討論。本書討論的數學,是國中「選修數學」和高中「基礎數學」應該涵蓋的範圍。   然而,本書的目的不只是解題。作者透過精心安排,將書中談到的數學主題,和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發生的事物或現象相連結﹙建立關係﹚。本書可以回答孩子們經常提問、而且最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學數學呢?」   透過本書的介紹,孩子們就能了解「現實世界」中隱藏了許多數學思維。把書中的問題當成益智遊戲一一破解的同時,無形中就鍛鍊了「數學式思維」,也就是看穿事物本質、找出問題核心的能力。所以,對於討厭數學、碰到數學就頭大、或者對數學敬而遠之的上班族和家庭主婦等,本書也算是讓各位重拾數學的絕佳機會,讓你們可以一邊享受數學思

考的樂趣,一邊學習數學。本書的誕生,就是為了讓你與「現實世界」裡實際發生的數學能夠更加順暢溝通。   例如,市場上出現的新商品,通常是諸多要素的組合。光看照相技術就能發現不少例子。例如,鏡頭+底片=立可拍相機、數位相片+即時影印機+貼紙=大頭貼、手機+數位相機=可用手機的MMS多媒體訊息傳送相片。在商品開發的領域中,「合併技巧」是常見的做法。然而,如果商人無法看穿消費者需求的本質,也可能只會併湊出毫無意義的組合,結果只不過是製造出缺乏魅力的商品罷了。   另一方面,當我們想要分析現代社會諸多複雜的問題(例如,環境問題)並尋求解決策略時,如果把複雜的問題再複雜化,恐怕怎麼也找不到事情的關鍵所在。

這時候,我們應該細分問題所含的種種要素,以「區別技巧」找出問題所在。因此,「合併技巧」和「區別技巧」都算是「數學式思維」中的重要關鍵技巧。   除此之外,本書列舉了許多問題,主要目的就在於讓讀者學會把問題抽象化、掌握將多餘資訊去除的「捨棄技巧」。當你碰到難題時,能夠運用「簡化技巧」解決問題。希望大家能夠培養真正的數學腦,準確切實地處理「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問題。然後再加上「靠邊技巧」、「直觀技巧」、「近似技巧」、「類推技巧」,這就是作為本書主軸的八種技巧。   以上八種技巧都是構成「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的重要技巧。   在真實社會中,除了科學家、技術人員、建築師、證券分析師等職業外,使用數學這

門學問的機會可能不多。然而,以「現實世界」中所需的生存技巧來說,具備「數學思維」毫無疑問的是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你可以藉由本書養成「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相信你一定會發現自己已經獲得掌握未來的能力了。   本書是由埼玉大學的數學家岡部?治教授、插畫家長濱孝廣先生和我共同完成的。我目前擔任「現實世界」課程的實施指導員,希望能夠將「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更確實地融入學校課程。   此外,衷心感謝品川女子學院中學部的相關同仁,將本書的內容融入實際課程並加以實施,同時感謝數學科鈴木仁老師擔任指導教師。   本書的編輯群與所有作者都希望能夠藉由本書,釐清什麼才是現代人在 21世紀需要的「數學能力」,

或者說是「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同時,我們深切地希望,看了這本書後,孩子們可以不再討厭數學、抗拒數學。 藤原和博 看穿事物本質的數學腦 vol.5簡化技巧面對數學難題的態度,和面對社會難題的態度是相同的!引導孩子們了解社會性的重要媒介「廣告」的功能時,有個使用報紙的有趣方法嗎?報紙通常有30~40頁左右,每天早上收到的報紙,大都折了1、2次變成A4到B5左右的大小。若再多折1次(第3折),假設有30頁的報紙就會變成30 ×23= 240頁。如此一來,幾乎變成跟書本相同大小,頁數也跟書本一樣多。這時候我們會了解到,「1本書跟一天份的報紙有著相同的資訊量」。然而,為什麼報紙只要15元,提

供同樣份量資訊的書籍卻要200多元?也就是,相當於十多倍的價格呢?從這樣的追問開始,讓孩子們思考「廣告」的社會功能吧!而讀過本章的讀者,一定可以享受到問孩子「如果把報紙折100次會變多高呢?」的樂趣。思考之前,先行動也會成功岡部老師從本書一開始就強調:「思考特殊問題時,先想辦法把它簡化是很重要的」。比起停在「必須取得100勝才能優勝的單淘汰賽……」這個問題上打轉,還不如動筆寫寫看就能知道真實情況如何了。如同本書第107頁的賽程表所示,1回合決勝負的情況,換句話說,也就是,如果第一輪就是總決賽,那麼,參賽隊伍當然只有2隊。2輪比賽決勝負的話,那就是從準決賽開始,所以,是兩倍的4隊。從初賽開始的話

,就是再2倍的8隊。這樣繼續思考下去,參賽隊伍的數目不知怎麼地和「2的n次方」有種莫名的巧合。思考這件事,絕對不是光說,腦袋就可以建構出來。大多是用筆先寫下一些想法,以刺激我們的思考而得到靈感。這表示指尖也是幫助思考的一部分。關心自己的周遭事物來思考無論市場調查,還是困難的社會問題,都先回歸到自己周遭的簡單問題加以思考,這也是特意將問題簡化,屬於「簡化的思考技巧」之應用。譬如說,開發小玩具車時,先針對孩子們喜歡的顏色做研究。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當然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然後再找出色彩學上也可以接受的答案。但是,大部分的情況是就算要做調查,沒有「假設」是行不通的。先有「假設」的調查才是有意義的,因

為在沒有「假設」所做的調查,是看不到事實真相的。那麼,要怎樣引導出假設呢?最單純的方法就是,默默地觀察正在玩著各式各樣顏色玩具的孩子。如果自己家裡有小朋友的話,就一整天待在家裡陪他一起玩。這比起在公司的商品企劃室裡空想,更容易獲得重要的靈感。實際上,我觀察到與成人喜歡深沈有格調的顏色不同,幼兒反而較喜歡「白底色配紅色和藍色」那種鮮明飽和的顏色。如果是簡化說明的課程,孩子們也能接受日前,我以客座老師的身分參加本地的中學「現實世界」的課程研習,區長以特別來賓身分來參觀。因為區長在教室出現是很特別的事,所以,我們讓孩子們準備了「模擬區議會」的演出,讓他們直接質詢區長。那時,一個孩子很天真地問了這樣的

問題:「聽說其他的區有學校裝冷氣,那為什麼我們這個區的學校只有電風扇呢?」那天是非常酷熱的一天,其實大家也都想問這個問題。因為那時區長的答辯(也就是在教室的回答)實在值得參考,所以,在此不厭其煩地引用如下:「如果全部的教室都配置電風扇的話,一間學校只要花400萬就好了。但如果是裝冷氣的話,光設備就要2400萬。那麼,如果你是區長,這中間的差額2000萬元×67校=約13億元要怎麼投資呢?用在增設無障礙空間上?或用在整治環境問題上?還是拿去做校園綠化?又或者,只為了一個夏天裝冷氣呢?」這樣一來,原本複雜的政治問題,在對孩子們來說最切身的「電風扇還是冷氣」的問題上「簡化」之後,我們也可以看出「政治

和行政就是將稅金的使用做調整和最適當的分配」的本質。在那裡花錢的話,在其他地方就必須刪減,如果多出預算,就可以投資在其他重要課題上。因此,我們雖然是在處理政治問題,但也自然會感受到必要的「取捨感覺」。縱使大多數的公民課本,在教政治時,試圖以由上到下的方式說明「憲法」、「國會的功能」、「三權分立」、「法院的功能」、「行政的功能和地方自治」等,但「現實世界」課程一直都是逆向而行。對孩子們來說,從跟他們最有直接關係的事物切入,來跟他們談關於國家社會的狀況,才能使他們從小融入其中。這就是教育上也應用「簡化技巧」的具體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