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米爾旅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喀什米爾旅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育華寫的 戀物絮語:不只怦然心動,更要歷久彌新,生活裡的風格選集 和安德魯‧哈維的 拉達克之旅:一場照見內心探索性靈的旅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流浪ing】人間仙境喀什米爾 - 活動通也說明:從來沒有想過會去印度,出發之前,只知道羊毛圍巾、印度咖哩、天氣很熱、恆河很髒,路上都是牛,帶著驚恐又期待的未知心情,開始挑戰一個人獨自在印度旅行這件事,這趟旅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潮浪文化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郭建中、王國臣所指導 連乃慧的 習近平主政下之中巴關係研究:以「中巴經濟走廊視角」探析 (2017),提出喀什米爾旅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巴關係、中巴經濟走廊、一帶一路、珍珠鍊戰略、瓜達爾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孫若怡所指導 任天豪的 中華民國對琉球、釣魚臺問題的因應與東亞冷戰政局 (2013),提出因為有 琉球、釣魚臺、冷戰的重點而找出了 喀什米爾旅遊的解答。

最後網站印度喀什米爾(Kashmir) - 烽煙裡的天堂 - 南亞風情則補充:位處印度西北邊陲的喀什米爾,境內大部份地方都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原上,北面更是喜馬拉雅山山麓綿綿的雪山。 這處本該是與世無爭的樂土,卻因中、印、巴三國的領土糾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喀什米爾旅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戀物絮語:不只怦然心動,更要歷久彌新,生活裡的風格選集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旅遊的問題,作者許育華 這樣論述:

✽旅歐作家許育華首部創作散文集,初秋登場✽ 珍愛美好時光,回到生活最舒適的狀態 在心動與割捨之間,淬鍊你的理想風格   旅居歐洲的資深媒體工作者許育華,在時尚設計等雜誌浸淫多年。許多人常認為好設計高不可攀,她卻覺得戀物的趣味正來自日常的生活細節以及物件承載的記憶與時光。像是舅舅在羅馬舊城公寓留給她使用的摩卡壺,讓她愛上了獨特的咖啡香;不同口味的牙膏彷彿是她與自己最私密的對話;日本愛媛縣的毛巾和西班牙的老牌毛巾擁有著不同的質地;肥皂的手感讓她迷戀成癮;大溪地的梔子花油散發著鄰家女孩的氣息;展現個人性格的棉布購物袋則讓她拾起自信自在與輕盈……   經過全球化視野及歐陸生活的洗禮,她反覆思考

品味的意義,也將自身體驗與讀者分享,例如歐洲人不開名車,更偏好騎單車通勤。名人也不炫富,高調的張揚只是庸俗的表現。媒體不會追逐名媛的精品珠寶,身邊的朋友們若有了積蓄,更嚮往的是一場旅行和放鬆的假期。二手市集就是最好的挖寶去處,好的衣物也可以重新裁剪再穿上。對金錢過敏,對炫富反感,真正的富裕並非展現在物質的虛榮,而是落實成為生活的底蘊。     /風格與品味的養成,就在日常及消費意識裡/   如何在美好物件中尋找自己的品味和獨一無二的快樂?為什麼歐洲人迷戀老東西,寧可交換而非以名牌精品彰顯自己?她在書中記錄自己的沉澱與思考,也從生活、設計等不同面向,細訴各種對於戀物的心得與觀察。    ★關

於生活/研究各種品牌背後的脈絡與學問,寧可做多聞的玩家,而非單純的買家。   ★關於市集/長年旅居柏林,與你分享在地人才知道的挖寶市集好去處!   ★關於物件/復古就是新流行,國民日用品也能聞名世界。   ★關於設計/蘋果設計啟迪者,經典百靈牌BRAUN的美學商品,你也能擁有。   /從戀物哲學到消費品味,重要的是價值觀與生活形態/     隨著時代進化,我們的每一次消費也都在為未來投票:注重公平交易、產地來源、環保及永續精神。戀物者的斷捨離是更深層的品味養成,不只是怦然心動,更是自我意識的淬鍊。整理物件的優先順序,也是在整理內心的珍貴回憶。讓我們透過怦然心動的風格選物學,一起打造更美好的理

想日常。 本書特色   ●本書是旅歐作家許育華的首部散文集,早期遊走時尚雜誌及設計產業等媒體,在長居歐洲面對異國文化的衝擊洗禮後,希望與讀者分享戀物之道:消費並非為了追逐虛榮,更應該回到愛物的本質。   ●在輯一裡記錄歐洲生活見聞,期許打開讀者另一扇歐陸之窗。輯二則由作家自身的體驗出發,從氣味、日用品、設計等不同面向分享各種物品使用經驗及回憶,具備實用的參考價值。   ●全書由作者親自拍攝各種物件及收藏,亦具另一種迷你物件日記的閱讀趣味。 名人推薦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黃威融/跨界編輯人   楊茵絜/《ELLE》雜誌總編輯   萬芳/歌手    謝忠道/巴黎玩

家   (姓名依筆劃排序)   「品味」這個語詞,如果要找一位對象代表,我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便是育華。她從不需名牌烘托,簡單、好品味的穿著及眼光,她自身便足以定義魅力。——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她經歷過時尚雜誌產業的繁華,她參與了台灣設計書寫浪潮,她在歐陸旅行生活的時數讓人羨慕,終於等到她的第一本書!——黃威融/跨界編輯人     喜歡讀育華寫每個物品,在這個快速和浪費的時代裡,她的珍惜、她的細細品味,讓那些日常小物、時代老物都被厚愛著,讀起來格外有滋有味;不僅如此,她對鄰居、好友的形容,精闢入理,從外型跟使用的物件,深深看入一個人的個性。如此溫柔地看世界,每幅景色都美麗了

起來。——楊茵絜/《ELLE》雜誌總編輯   育華旅居柏林多年,從自己的生活旅行和為雜誌採訪寫稿的體驗中,順手拈來,談衣服帽子,談牙膏肥皂,談拖鞋海報,椅子和摩卡壺……談那些歷來生活裡被常人忽略的小物小件,與它們相遇的故事,感情的連結,最終成為生命的記憶。但是她不是耽美的戀物者,她更廣闊地談當下的環保概念,道德消費,設計精神,以一篇篇獨到的生活美學,抽離名牌與價格亮麗光鮮的外表迷思,引讀者走入一個私密溫馨的感情世界。讀來的感覺其實更貼近作者喜愛的一本作品:彼得•梅爾的《關於品味》。這其實更是一本關於生活與品味的書。——謝忠道/巴黎玩家  

喀什米爾旅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00Days 唱遊記 ( Day 24-26 )
•••••••••••••••••••••••••••••••••••••••••••••••••••••••••••••••••
路線 :
Astore — Sheosar Lake — Deosai National Park — khaplu — Saling — Upper Kachura Lake — Skardu
•••••••••••••••••••••••••••••••••••••••••••••••••••••••••••••••••

資料補充:

巴提斯坦(Baltistan),唐代稱為大勃律,清代稱巴勒提,是巴基斯坦控制下喀什米爾吉爾吉特-巴提斯坦的一個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的交匯地,印度河上遊河谷之中,面積27,400平方千米,包括2個縣,Ghanche(面積9,400平方千米,首府Khaplu)和Skardu(面積18,000平方千米,首府Skardu)。主體民族是以藏族與印歐人種混血的巴提人。

在Khaplu高性價比的民宿:High Cliff Guest House Khaplu
地址: VIP colony, Khaplu, Gilgit-Baltistan 16800
電話: +92 344 0713331

由於我的口味都比較清淡,在巴基斯坦要吃菜真的很不容易,每天吃辣吃到快哭的我,實在很感激能遇到這一間Guest House的老闆們, 讓我吃到了合口味也很美味的一餐中巴混合菜!而且我還在在生病中呢~想像到有多感動嗎?!真的很感謝。

Sailing 其實是一個大家去釣魚的地方喔~

祝各位旅途愉快?

•••••••••••••••••••••••••••••••••••••••••••••••••••••••••

點擊收看:

《100days唱遊記》Chapter5|中巴邊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MEn3extJ8&t=512s

《100days唱遊記》Chapter6|巴基斯坦|Pass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Vt6aRAeI

•••••••••••••••••••••••••••••••••••••••••••••••••••••••••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吧?
Subscribe my channel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2VwI05EJch3eot8HwDFqlQ?view_as=subscriber

•••••••••••••••••••••••••••••••••••••••••••••••••••••••••
About me :

INSTAGRAM : chan_wai_man
https://instagram.com/chan_wai_man

FACEBOOK PAGE : Vivian Chan 陳慧敏
https://www.facebook.com/vivianchanwaiman

•••••••••••••••••••••••••••••••••••••••••••••••••••••••••

工作聯繫:
木船音樂創作室
Email : [email protected]

•••••••••••••••••••••••••••••••••••••••••••••••••••••••••

Music :
陳慧敏 --- 小人物

•••••••••••••••••••••••••••••••••••••••••••••••••••••••••
Ear Monitor : Final B2

Camera :
SAMSUNG Galaxy A80
osmo pocket

Editing:
IMovie

•••••••••••••••••••••••••••••••••••••••••••••••••••••••••

Watch : wheelcare smartwatch FTDInnoTech
HealthCare GPS

•••••••••••••••••••••••••••••••••••••••••••••••••••••••••
#陳慧敏 #100days #唱遊記 #慧敏哥
{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

習近平主政下之中巴關係研究:以「中巴經濟走廊視角」探析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旅遊的問題,作者連乃慧 這樣論述:

巴基斯坦對中國具重要戰略意義,在中國外交佔有特殊地位。兩國於1951年建交,因應國際局勢變遷,雙方經歷66年的波折變化、深化交流及全方位合作,迄今已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作為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及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中巴間密切的友好關係可謂是中國對外關係的獨特創舉,中巴關係對於兩國及南亞地區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籌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稱「一帶一路」,透過陸、海分進合擊方式,打造一條串連歐、亞、非大陸的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進而創造政治、經濟、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成為中國現階段對外發展首要戰略,

企圖藉此戰略拓展全球經貿版圖及掌握區域,乃至於全球經濟主導權。然隨中國綜合國力增長,已躋身為世界數一數二強國,甚至進一步取代美國成為主宰亞太地區之霸權,國際間引起「中國威脅論」疑慮,美國亦提出「重返亞太」、「亞洲再平衡」等戰略,運用各式外交、經濟手段與軍事演習拉攏亞太等國,形成結盟關係,進一步牽制中國勢力,此時位於重要戰略位置之巴基斯坦,自然成為中、美兩國拉攏之首要對象。此外,巴基斯坦正處於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交會點上,且中、巴兩國共建之「中巴經濟走廊」及巴基斯坦所屬「瓜達爾港」均為「一帶一路」重要關鍵組成要素,顯見「中巴經濟走廊」影響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之發展,使中國對巴基斯坦援助與交流大

幅增加,巴基斯坦戰略地位及重要性顯著提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對中巴關係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未來兩國合作交流與關係發展,值予吾人關注。

拉達克之旅:一場照見內心探索性靈的旅程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旅遊的問題,作者安德魯‧哈維 這樣論述:

 旅程本身,就是一種啟蒙的儀式!  「從第一天到達此地,我就感覺到什麼事都得留點機會, 在這個國度裡,我必須平靜,同時讓自己保持空白。」 拉達克,充溢著一種沉靜, 令人驚嘆! 是那種持續百萬年,由雪、岩石與水, 及其中所有聲音和動作所構成的沉靜。        一九七O年代初期,在牛津大學就讀的安德魯‧哈維即對佛教開始產生興趣。當時,安德魯的生活正陷入一團混亂與挫折,幸而佛教的哲理讓他找到一種思維方式,它冷靜徹底地解析欲望,引導他洞見生活中一切自我的膨脹,也帶給他強烈且踏實的寧靜。這樣的體驗在在讓安德魯心生嚮往。     之後,為了追求各種形式的佛學,他遊走印度境內及周邊多處佛教聖地,如斯里蘭

卡、尼泊爾、沙那斯、阿旃陀……     就在一九八O年,他造訪斯里蘭卡,與德國老畫家阿難陀的一席對話:      「你天生懷舊嗎?」      「不是。」      「我現在一無所有,甚至連一本書也沒有,但我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      接著,他問安德魯對佛教了解多少。      「我讀了很多東西。不過那算知識嗎?」      「不,那只是一種開始。」      「什麼開始呢?」      「這要我怎麼說呢?當你準備好了,它就會發生。但你必須不斷地耐著性子,等著它發生。你必須學習、冥想和旅行,儘可能地去旅行……」       去拉達克吧!你一定要看看、體驗一下西藏世界中僅存的一部分。

       這席對話,為安德魯開啓了拉達克之旅的起頭。        拉達克,一年幾乎有一半時間被白雪覆蓋,與世隔絕。初次造訪的安德魯,對拉達克的感受是一種對「寧靜」的震撼:「是那些岩石幻境之前的寧靜;那些由紅、黃褐和紫色岩石所構成的巨大風之殿堂;那些歷經數千年風雪、超乎想像與造型神奇的岩石,讓人不敢相信雙眼所見;那種寧靜令人嘆為觀止,也令人詫異!」那種「沉靜」是累聚了百萬年的雪、岩石與水所生成,它漲滿了能量,是拉達克最澄澈的特質,它讓所有的事物回歸本性。      對於安德魯來說,拉達克的所有事物背後似乎都蘊藏著無限,一景一物無不佛理哲思存乎其中。就像這裡處處可見的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舍利

塔,它們散布在山間小徑、通往僧院的長坡上、河畔邊,或是在某個小村子入口,不論你走到哪兒,舍利塔的不同塔層總會讓你記得它們蘊含的真諦;每個部分各自代表不同的真理、某一尊神佛,或是某種無我的境界。它代表了一種完整的哲理、一種純明的教義。……       在拉達克,安德魯與各色各樣的人交談對話:一位每年都要到拉達克作研究的紐約心理學家漢斯、開朗熱情的當地朋友汪祖克、原是轉世活佛後來還俗的僧侶詹陽,還有充滿智慧的仁波切……每次的對話,都是一道通往真相的了悟。         這是一趟洞見本性、探索性靈的旅程,從虛無到實相,從混沌到清明,而你必須以”寧靜、謙虛去認識這處心與靈的原鄉──拉達克。 ◆拉達克

:是唯一看得到西藏原貌的地方。 ◆拉達克:全印度最高、最偏遠、人口最稀少的地區,晝熱夜寒。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五月,那裡會被白雪覆蓋,而且與世隔絕。 ◆拉達克:是一個認知真相的通道。     作者簡介安德魯‧哈維Andrew Harvey一九五二年生於印度康巴托(Coimbatore),先後在謝爾邦學院(Sherborne School)和牛津的愛克希特學院(Exeter College)接受教育。自一九七三年起,擔任牛津全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大多數的歲月投身在美國教書、在英國寫作、在印度旅行。安德魯‧哈維出版過七本詩集:《冬季的稻草人》(Winter

Scarecrow)、《面具與臉孔》(Mask and Face)、《見證》(Evidence)、《效忠托克蘭》(Homage to Toukaram) 、《古羅馬費比奧詩歌》(The Fabius Poem)、《正圓》(A Full Circle)、《沒帽子、沒鑽石、也沒愛人》(No Hat, No Diamond, No Honey)。他和安妮‧本寧頓(Anne Pennington)合譯有《馬其頓之歌》(Macedonian Songs)、《康內基詩選集》(Blazhe Konesky) 、《金蘋果》(The Golden Apple)。其小說作品:《最後一面鏡子》(One Last

Millor)、《燃燒的房子》(Burning House)與《織蛛網》(The Web)。譯者簡介趙惠群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曾任職雜誌及報社記者、主編,《聯合報》綜藝新聞中心主編。著作有《聽魚說話》。譯作:《火車大旅行》之〈從聖彼得堡到塔什干〉等。 推薦序  生生流轉:拉達克無盡之旅 /吳繼文  第一章  啟程 拉達克「是」一個高山通道之鄉,對我來說,我對拉達克及其子民的體驗,是一種通道,一種進入認知真相的通道。  第二章  發現之旅 佛教教喻我們凡事都是稍縱即逝,都是一種發自他人或自身的平靜超然。我們被教喻不要過於嚴苛地對待自我,並且要相信存在苦難中幾乎沒有完整的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

歡樂。真正的智慧就是喜悅。真正的智慧就是經常以平和的姿態與萬物並存的佛陀。  第三章  拜見仁波切 仁波切為你做的只是讓你展開你的旅程,或者說是協助你開始,你只是在旅程的起頭,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生生流轉:拉達克無盡之旅         吳繼文  拉達克 拉達克位於喀什米爾東境,和西藏的阿里地區(羌塘高原)接壤,是地球上有數的高峻而險惡之所,古來一直是藏族繁衍生息的土地,在歷史、文化、宗教和貿易上與內地西藏也一直保持密切關係。九世紀中朗達瑪滅佛,吐蕃大亂,王室的一支逃往阿里,建立了小王朝,統治芒玉(即拉達克)、象雄(古格)和布讓三個地區。後來西藏佛教的復興,即有賴阿里王禮聘阿底峽尊者由印

度入藏傳法。這是十一世紀的事。 公元一六三○年(明崇禎三年)芒玉王滅古格王國,掩有阿里全境並統治了半世紀之久;直到清康熙年間,達賴五世掌握西藏政權,與不丹噶舉(白教)法王開戰,拉達克因信奉白教而站在噶舉法王一邊,最後藏軍攻入阿里,並佔領拉達克首府列城。拉達克與清政權講和,願意歸達賴喇嘛管轄,並逐年納貢。一八四六年英國併吞查謨喀什米爾,與清政權重新畫界,把拉達克納入喀什米爾境內。儘管拉達克在政治上已經被畫出西藏領地之外,然而在拉薩政府對周邊各國採取嚴厲鎖國政策時,拉達克仍舊可以例外,自由往來,可見其淵源之深厚。 由於地勢的封閉和交通的不便,即使到了近代,拉達克仍以極為緩慢的速度變化著,相對於外界

的沸沸湯湯,拉達克毋寧近於停滯,因而得以保留其大部分的原貌,包括她的「西藏性」,包括純正的印度佛教晚期傳統。當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陷入近半世紀的冷戰狀態,西藏成為中國禁臠,外人再度不得其門而入,對於尋求神秘香巴拉樂園淨土的世人而言,拉達克乃成為西藏鄉愁的替代。 本書作者,以及書中出現的許多過客而言,幾乎都是帶著朝聖的心情前往拉達克巡禮,也各自完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通過儀式:發現自身的恐懼同時也尋獲自身內在的神聖。本書難得之處,在於作者能夠坦白將自己到了拉達克之後的心識變化和盤托出,放下牛津詩人的矜持與身段,因此讓我們同時目睹有著無限可能的、活潑潑的生命及其奇蹟,至於準確的意象、生動的描寫猶其餘事。

一方面它並沒有我們原先期待的、狹義的遊歷和冒險,裡面的許多人物、對話甚至教人懷疑其存在的真實性,然而它所帶給我們的視野,又豈是一般遊記能及!  藏傳佛教 在傳播品質嚴重不良的當今之世,為人誤解最深的事事物物之中,「密宗(密教)」是其中之一。在無數咒語、繁複儀軌的烘托下,密教行者甚至不諱言神通,不避求當世之利益,於是即使連嚴謹的宗教研究者都會將密教形容成「墮落的宗教」。然而數世紀來普傳西藏、蒙古、中國、日本,如今則在歐美、台灣一世風靡的宗教體系,能夠只用「墮落」兩字清算了事嗎?我既無能力、這篇文章也無此意願詳細闡發密教的核心題旨,在此謹願引用一個提綱挈領的說法,提供各位一個可能的視角。金岡秀友在

《密教的哲學》中開宗明義:  放眼人心的深淵,並於其中成就個我(小宇宙)與全體(大宇宙)之間神秘的聯繫合一;起始於真確的洞察(正知見),進而建立的一種全面性的謹嚴實踐與儀禮的體系,是謂密教。(括號中文字為筆者所加) 相對於上座部(小乘)、大眾部(大乘)佛教對物質的、物理的現實世界帶著否定(非實有/空/無自性)的態度,晚期佛教/密教則傾向於肯定(在空性的基礎上):我們所見、所感的事事物物,不分美醜善惡皆是終極真理的體現/象徵,與永恆實相無二無別,通過對這一切事物的辯證的認識,可以讓我們趨近/體驗/實證絕對世界的終極真理。 這是一種以「佛的觀點」來理解我們自身以及身處的世界,弔詭的是,相對於佛我們

多半是「凡夫」,讓凡夫持有佛的觀點卻去行凡夫之事,稍有差池即是墮落,因為一切放縱任性皆有藉口,所有耽溺執著皆可辯解。 也許不是墮落的宗教,而是宗教者的墮落。 還有兩個不大不小的誤解: 藏傳佛教=密教 藏傳佛教僧侶=喇嘛 其實大謬不然。今日藏傳佛教的主流是達賴、班禪喇嘛系統的格魯派,格魯派的教育體制中所傳授的率皆顯教科目,如因明學、般若學、中觀學、律學和俱舍學,直到修學期滿獲得格西(博士)學位(約需三十個年頭)之後,始有資格進入密教扎倉(學院)或密教寺院修密;至於喇嘛,其意思是轉指傳授佛法給出家眾的上師、善知識。所以說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一出家就可以叫喇嘛,就成為一個密教行者。  另外一個誤

解 由於我多年前的一次短暫的西藏之旅,加上對佛法、藏傳佛教粗淺的涉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糊裡糊塗就被當作所謂西藏專家;這就好像一個偶爾喜歡仰望星空的人,卻被當作天文物理學家一樣,豈止心虛。 然而也意外地展開另一個面向: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會找我商量規畫西藏之旅的行程,會順便為我購買西藏相關的讀物;不時的,為藏傳佛教的出版物撰寫書評,為出版社翻譯西藏旅行的書籍,甚至要承乏這本書——稍稍沾著了西藏的邊——的導讀工作。 於是,這一切彷彿成了我西藏之旅的延續;或者說我的西藏之旅並未結束。   【國外讚譽】 *本書是一段在遙遠異鄉的旅行故事,因作者安德魯‧哈維傑出的寫作技巧和明澈的體悟,使得這個令人欣

喜的故事成就的不只是一本旅遊書。它是一本相當特別的作品,書中講述的傳奇,直接把不可思義與平淡無奇、神聖與可笑的事物家以調和。 ──《華盛頓郵報:書的世界》 *哈維的故事足堪與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的《雪豹》(Snow Leopard)、費爾德(Rick Field)的《湖畔的天鵝是怎麼來的》(How the Swans Came to the Lake)並駕齊驅,是西方人體驗西藏性靈生活的書中最好的一本 ──《新時代》(New Age Journal) *另一種生活的不凡呼喚。 ──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 *極富娛樂性,優異的旅遊書,同時也是

性靈自傳中令人悸動的篇章。 ──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 *一本令人喜愛的旅遊書──是旅行本身的最佳見證。 ──尼可拉斯‧瓦拉斯頓(Nicholas Wollaston) 第一章 啟程 拉達克「是」一個高山通道之鄉,對我來說,我對拉達克及其子民的體驗,是一種通道、一種進入認知真相的通道。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四張照片。它們記載在一本泛黃的百科全書裡,我在這本百科全書學到超新星的名字、叫人驚奇的鴨嘴獸和印度蛇類的顏色。我曾在夢中看過這些照片,是那麼龐大、生動,且色彩絢麗;因而我走遍了三大洲的書店,去尋找這些照片,彷彿它們會為我帶來幸福和好運。這些是西藏的照片。 第一張照片裡,一

個男人坐在馬背上,望著白雪皚皚的山峰。他穿著一雙寬大的鞋,鞋尖像阿拉丁的鞋子般向上翹起。 第二張是一名坐在寶壇上的僧侶。他戴著一頂插滿厚金箔鑲邊的巨大羽毛帽,雙腳大開,腳上的鞋在模糊的照片裡看來像是被煙熏過;他的袍子上依稀可見三隻交纏的火龍圖案。 第三張則是拉薩的布達拉宮——也就是達賴喇嘛的皇宮。宮殿建在重重山巒裡的小山上,對一個在平坦燠熱的印度平原長大的孩子來說,再沒有任何事物比這棟建築來得更特異了。我神遊到每位魔術師和祭司的房間;每層向上疊高的樓閣全幻化成不同的神蹟;喇嘛盤坐香雲中,隨意變化成寶石或明光,寧靜而華麗的儀式裡飄揚著絲竹樂音、禮讚聲及多彩絲帶。 第四張的景致最簡單,是一片被雪覆

蓋呈半圓形排列的山脈,有個人帶著頭犛牛站在山間的沙漠岩石上,文風不動,面無表情,看似另一塊石頭。傍晚,我會站在家裡的大窗前,望著對面由陋屋堆成的小鎮,孩子們在那些破落屋頂下或骯髒的灰沙泥屋中玩耍,屋內充斥著嘈雜的廣播聲和狗吠聲。我緩慢而費力地嘗試將那座沙漠與山脈,融入眼前的景物,一旦成功了,即便只是一剎那,在印度雨季的傾盆大雨中,我卻能置身於岩石、飛雪和寒風的世界。

中華民國對琉球、釣魚臺問題的因應與東亞冷戰政局

為了解決喀什米爾旅遊的問題,作者任天豪 這樣論述:

東亞地區歷來便是所謂「中華世界」的構成主體,但組成分子關係常有不睦,各種爭議往往肇因於冷戰遺緒,琉球、釣魚臺問題亦屬其類。琉球在二戰後期原有成為中國領土的可能,但中國自忖實力不足而期望託管;戰後更因中華民國對美國權力的仰賴益高,美國則需日本的戰略支持,成為中﹙華民國﹚、美、日間的外交籌碼。進入冷戰狀態後,中華民國因對局勢悲觀而自發性地採取對美退讓的態度,對琉球問題乃更常因顧忌美國不悅而退讓,如1955年的第三清德丸事件、1964年的金吉隆廿號事件等。尤其1964年中共核試成功後,兩岸實力地位益加懸殊,中華民國更不禁將原本的正統堅持,轉為力求在臺生存的知覺需求。此種變化雖在中華民國穩固統治方面

獲得成效,卻也讓中華民國對琉球問題更為弱勢。在此情況下,1968年釣魚臺海域油氣資源引起中華民國與日本競相預備開採時,中華民國乃因原對美國控制區域不清楚的態勢下,試圖以《大陸礁層公約》等方式獲得資源,而非提出擁有主權的主張,直到保釣運動興起後方才轉變說法,也成為此後中華民國對釣魚臺聲稱主權的濫觴。這種製造神話的做法不但體現了中華民國在冷戰局勢中的無奈,也使其陷入愈強硬釣魚臺主權,愈與獲取釣魚臺資源的目標遠離的內卷化僵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