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 餐廳 兒童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公館 餐廳 兒童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灣文學工作室寫的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 和畢恆達的 塗鴉鬼飛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本事出版社 和遠流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 魏主榮所指導 戴鼎睿的 生活本質探討設計價值之研究 以空間設計為例 (2021),提出公館 餐廳 兒童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活本質、設計價值、空間設計、居住空間、設計思考轉換。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營建管理研究所 朱達仁所指導 朱秀苓的 臺灣發展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選址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2007),提出因為有 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地點評選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館 餐廳 兒童椅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館 餐廳 兒童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

為了解決公館 餐廳 兒童椅的問題,作者台灣文學工作室 這樣論述:

理想的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   那時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沒有名字,   他們相約咖啡店聊天聚會,逛書店,到公園散步,   身陷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矛盾,進進退退,   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   預言百年難違的命運…   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   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   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一九三○年,台北。   表面上是摩登男女自由來去的跳舞時代,女性的窈窕身影與紅袖添香,是城市之光的最佳代言,但堂皇的大樓、旋轉的霓虹燈下卻有闇影。   罷

課、罷工、婚姻自由等改革運動無役不與的艋舺青年,面對警察取締與日益衰老的父親容顏,只能罷手回家。想在聲色中逃避現實裝失憶,一抬眼,卻見咖啡館中前來侍坐的女給,竟是社運場上曾經一同高聲抗爭的女同志……   不論是好或是壞,日子都會一直來。一百年前的台灣人,在日本政權籠罩下無可遁逃,過生活除了動手動腳還得動腦袋。即使銘刻著漢人的傳統,日治時期台灣的飲食、衣著、讀書、聽歌、跳舞、愛情、休閒,盡情學習東京和巴黎,出現目不暇給的改頭換面,像是剪短頭髮、開了窗,讓繞道日本而來的歐美文明西風吹進身體和家裡。   百年前台北文青就在多重文化力量交錯之下,蝕刻出都市青年獨有的複雜矛盾樣貌,一言難盡到平淡無奇

的困頓與掙扎,至今未曾改變。   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 本書特色   1.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台北文青難違的宿命。   2.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3.一本給台北的城市身世備忘錄。台北向來是一個高度異質的社會,十九世紀末日人開始統治台灣五十年,更是一個值得標示的歷史斷面,文化、思想衝擊加劇,精彩的人事物在生活各領域輪番上演。人物殞落,地景凋零,但這些曾經未曾消逝,甚至仍以另一種面貌,不斷重演。   4.從日治

時期台灣小說透視時代的內在情緒,揭露現代化建設表象下的不安、驚疑與時不我予,食、衣、住、行、育、樂等看似尋常的生活切面,其實是一則又一則沈重的預言。   5.隨書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寬23cm x 高31.8cm),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名人推薦   ◎阿潑、畢恆達、陳柔縉、陳國偉、黃美娥、黃湯姆、顧玉玲   我們時常會稱某些事物很「潮」,代表流行、時尚,有格調,從香港來的語詞;近百年前,我們會以「摩登」來形容,是日本外來語所致。但不論潮或摩登,有些事物一百年來都是時髦的象徵,例如上咖啡店聊天聚會,到書店閒晃,到公園漫步……。本書以「案內帖」這日本漢字表明某個時空,那個文

藝茂盛,確認台灣文化主體的時代,卻依然可呼應今天。於是,對這群年輕作者群來說,雖是比祖父母之齡還長的過去,但透過田調踏查與訪談,並佐以大量歷史資料,以非虛構寫作的嘗試,仍能進行古今對話。其進行打造老台北的企圖,令人佩服。令讀者宛如置身當時庶民的平凡生活,也感受他們的國族之難。──阿潑(作家)   在眾多的臺北城的歷史與懷舊寫作出版中,《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硬是走出一條新路。作者除了使用歷史文獻之外,藉助其所嫻熟的眾多文學作品、歌詞與新聞等文本,以文學之筆調書寫,背後又明顯有著空間與社會理論的觀點。以今觀古、以古喻今,眼前的臺北城似乎更加地鮮活起來。──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研究所教授)   讀完書,我有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台大台文所的年輕研究者,探求虛構小說中的真實史地背景,以絕好的文學筆調,剖了心地去了解藝文前輩;不再只是在文句之間,行禮如儀的走步或有看沒有到的一瞥,而是穿越時空,此心與彼心的同感,因而寫出的台灣歷史篇章,更富深蘊,更堪咀嚼。   第二個印象是讀到像「蘿莉十年養成計畫」這種句子,那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語言。或許,歷史像遠方的一棵樹,不同世代觀看者站在不同的時間點,看見的樹影樹相必然不同。我很興奮看到年輕一代勇於使用自己的語彙和心靈,來觀看我們台灣的歷史。這次,他們團體展出,將來單飛獨奏時,必定更加大放光芒。──陳柔縉(作家)   在台灣近百年的

發展歷程中,文藝與文化知識青年一直是推動文化更新,最重要的一群力量,尤其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轉換的輻湊點上,各種紛至沓來的現代性話語與日常想像,我們看到他們透過怎樣重層的新興介面,轉化並完成了重要的在地實踐。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他們不僅伸出手去觸摸,更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留下了探索世界的時代指紋。──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是台大台文所兩位教師帶領同學結合硏究與創作的課程實驗佳作,全書以文青之眼與筆,再現日治時代的台北歷史丶社會面向與流行文化,其中涵蓋層面甚廣,不只引介摩登物質文化,同時也刻畫了時人對於自我身體慾望和理念夢想的追求。書中援引許多著名文

學作家作品,以與歷史時空進行巧妙聯結,堪稱鮮明勾勒日治臺北城市的風華與面貌,圖文俱佳,充滿青春氣息,台北頓時年輕起來,是一本會譲人忍不住想要親近的趣味書。──黃美娥(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文學體制傾斜經年,台灣文學生產多限於個人抒情散文,即便小說亦偏重個人經驗範疇。《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是從文學院出發的變革異聲,參與非虛構創寫工作坊的年輕寫作者們,以一年的課堂爬梳史料踏察現場,繳交這份時空偵查報告。十三道切片,重現日治時期台北的文化生活,清晰而動人。推薦給所有喜愛歷史普及出版與文學創作的讀者。──黃湯姆(文字工作者)   作為非虛構的文史書寫,這本書開創了一

種運鏡流暢、活潑迷人的敘事方式,以文學、新聞、史料描襯時代底色,有限的視框聚焦於都會的知識青年身影,從生活細節中重現百年前的台北流行文化。彼時,恰是殖民治理的現代化建制高峰,皇民化鎮壓尚未隨著軍事擴張出現,從中國、日本而來的左翼進步之聲,或明或滅地衝擊島內思潮與行動,擺盪在抵抗與順從之間。百年不遠,這本書的選材獨特精巧,史料剪接不貪多也不求全,留下必有的城鄉、階級落差,以待來日更多元的庶民史拼圖。──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生活本質探討設計價值之研究 以空間設計為例

為了解決公館 餐廳 兒童椅的問題,作者戴鼎睿 這樣論述:

家是一個生活與夢想的地方,回家是人們生活的開始,是工作與生存的一種方式,亦是休息的所在,更是每日生活暫停的頓點,留給人生下一站的希望與再前進的動力。設計產業因現代社會人們心中的慾望而產生需求,1.簡化行為2.減少工作3.減少問題4.創造感動與氣味,成為現代個人品味的設計重點,現今社會的居住空間常有著被標準化框架與不清楚居住空間本質的現象,限制了設計的可能與多元性,在空間設計上常有著空間區塊的使用討論,並在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下有著許多不同的要求,而所謂的設計常常被誤認為是設計圖上的圖案以及最終產出的成品,設計基本的意義是達成目標的創作過程,在具有邏輯思考下重新轉換想法,建立行為秩序,創造生活模式

場域,回到設計本質,藉由轉換、簡化、解放、改變、創新與創造的方式去除限制與框架,經由設計創造價值。本研究針對設計於1.生活本質經轉換想法的設計思考2.室內設計一詞與空間設計的差異3.理解空間設計的目的與範圍探討設計價值之研究。本研究以1.文獻分析法2.深度訪談法3.個案分析法,探討設計過程轉換想法、改變、既有模式之框架,以居住空間本質、居住空間區塊之設計檢討,邀請國內設計執業10年以上之專業者,來進行設計價值與本質的深入訪談,提出1.空間核心2.居心地(靜處、位置) 3. 共存哲學(利休灰)、4.設計玩心(遊戲心) 為設計案例研究議題,以研究者自身設計之實際案例作為分析對象,探討生活空間的本質

,藉由設計、轉換想法創造出適合的空間設計價值。

塗鴉鬼飛踢

為了解決公館 餐廳 兒童椅的問題,作者畢恆達 這樣論述:

  自古以來,塗鴉便是「我寫故我在」的一種表現,幾乎每個人都曾以塗鴉抒發心情。舉凡公車椅背的立可白塗寫、廁所的心情留言、到此一遊塗鴉、街頭牆上的簽名噴漆、鋪排花瓣表達情意,甚至「臉書」(Facebook)的留言版都叫「塗鴉牆」!   另一方面,塗鴉也是文化探討的重要議題。街頭塗鴉占據公共空間,呈現塗鴉客對社會的雙重挑戰,他們非經許可挪用公共空間,更要挑戰社會禁忌與主流文化霸權。從紐約、費城、巴西到歐洲各國,塗鴉的功能從原本的劃分地盤、挑戰社會規範、爭取弱勢族群發聲空間,逐漸進入設計、媒體、電影、音樂、舞蹈、服飾等領域,發展成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運動,創造出國際性的新文化。   《塗鴉鬼飛踢》介

紹塗鴉的類別、起源與發展,搭配繽紛多樣的塗鴉照片,帶領讀者認識千奇百怪的塗鴉,介紹街頭塗鴉文化的發展與特色,深入了解塗鴉客表達意見、衝撞主流文化的心理,說明塗鴉藝術的獨特風格及廣泛影響,並有台灣塗鴉高手的現身說法。   如果你很少注意塗鴉,或認為塗鴉只會破壞市容、造成治安惡化,本書能讓你對塗鴉有全新的看法與理解。此後走在街上,你會發現處處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期待! 本書特色   ★畢恆達教授致力於研究人類與空間的互動,塗鴉文化是他研究的主要議題之一。   ★畢恆達教授傾注十多年功力,第一次將塗鴉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是台灣第一本完整解析塗鴉文化的入門書,呈現塗鴉的多元面貌與驚人創意! 作者簡介

畢恆達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研究所博士。   紐約的留學生活裡,身邊同學不是黑人、女人,就是同志、窮人,讓他打開眼界,從邊緣的角度看待世間事物,回台後即投入性別與空間的研究領域,長期關心弱勢族群、環境與心理、性別與兒童等議題。現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等書。 推薦序1 在城市角落滋長的創作與正義 《給我報報》總編輯/評論家 馮光遠    整個八○年代,我都稱呼紐約市「我的故鄉」。故鄉的大動脈──紐約地下鐵,不但載運我的軀體,八○年代前半段遍布地鐵車廂內外的塗鴉,更是讓我眼界大開;

不料多年之後,一幕幕與塗鴉有關的記憶,竟然是隨著畢恆達這本書,又重新紀錄片似地在腦中放映起來。     只不過這些塗鴉相關鏡頭在流轉、跳接時,畢恆達的旁白總是適時出現,讓我在懷舊之餘,還增加不少新知。原來,當年我在紐約見證的許多塗鴉歷史,後來不但影響全球,就連我居住的台北,塗鴉也在完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以另一種面貌默默於這個城市滋長。    再回到紐約。     當年,在地下鐵以及南布朗克斯看到讓人怵目驚心的塗鴉,閃過心頭的,通常是「自我表達」或者「官民鬥法」,並不知道其中還有幫派、種族的地盤意義,也不知道塗鴉原來濫觴於字母的創作,不過身為一個街頭攝影者和記者,雖然當時對塗鴉一知半解,卻也

在塗鴉文化最高峰的時候,見證到一些如今算是珍貴經驗的事。     例如,我就拍過Keith Haring在月台上作畫的鏡頭。他用一支白色粉筆,三兩下就在一塊空白(其實是黑底)置放廣告的空間裡,畫下他以粗線條構成的招牌塗鴉畫。   我在曼哈頓9大道轉角的53街上,也拍到Bob Dylan於89年發行的專輯《Oh Mercy》的封面畫作,那是一位署名Trotsky的畫家在一個中國餐館牆上的作品。也許因為它過於精緻而無法稱為塗鴉,可是在塗鴉風氣盛行的八○年代,一個畫在公共空間的作品沒有遭到塗鴉客的破壞,我們知道,這幅畫在塗鴉客的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其實這樣的推斷也是在閱讀此書後才有的

想法,因為畢恆達不斷在書中提到塗鴉客之間的規矩,以及塗鴉文化裡頭自成一格的道德及文法,這讓我們明瞭到,肇始於紐約貧困社區的這種創作形式,如同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自有其從混沌到清楚的歷程與脈絡,也有流派之間的門戶之見,當然,經典的漸次出現和被推崇,更是極其自然之事。   雖然我們都知道,塗鴉經典的不易保存,本來就是這種創作裡顯而易見之事,但是如果愈多的人知道塗鴉在文化上的意義,我們就可以保存甚至宣揚更多的塗鴉創作,《塗鴉鬼飛踢》這樣的書,所肩負的使命正是如此。為了花博,台北市政府剷除一些塗鴉作品,這種思維,其實就是八○年代後半段,紐約市為了市容傾全力清除捷運塗鴉的延伸。   一座城市的視覺空間其

所有權到底為誰所有,這是塗鴉文化形成之後一個新生的問題。當資本家能夠用錢買下空間展示他們想推銷的內容時,沒有錢但是有話要講的弱勢市民,是不是也能夠藉著善用廢棄空間或者擠壓現存空間,用塗鴉來達到發表的公平性?《塗鴉鬼飛踢》不斷刺激我們思考文明在進展中必然會蹦出來的這類命題,做為一位研究、教授空間與權力之間關係的學者,畢恆達選擇了一個有趣的題目方便大家進入。   塗鴉在不同的時空及文化背景下,有其迥異的創作形式和社會意義,《塗鴉鬼飛踢》更告訴我們,塗鴉這種行為,也早已從弱勢者的表達工具,進化到有創意者的表達方式。今天,我們如何把握塗鴉的原始精神,讓所在城市除了藉著塗鴉達成某些抽象的正義,更能夠藉著

塗鴉,提升所在城市的景觀,這些,應該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們最大的挑戰。 推薦序2 塗鴉,內心深處的吶喊∕平面設計大師 蕭青陽   我最早接觸到塗鴉,是在自己居住的永和附近,街上或附近的中正橋橋墩有一些噴漆畫作,不僅技巧很厲害,甚至會挑戰高難度的塗鴉地點。越過景美溪到了公館,又發現許多帶有政治議題的模版塗鴉,漸漸知道塗鴉代表的意義不只是簽名或畫畫,也可以對社會發出挑釁。   後來出了國,看到各式各樣的塗鴉,體會到更多方面的意涵。一次搭乘火車到大阪附近,發現一間工廠的牆面畫了許多幅巨大的塗鴉畫作,火車飛馳而過時,那一格格的作品連起來竟然像動畫一般,讓我受到非常大的震撼,也第一次意識到塗鴉不僅挑戰禁

忌,還能夠表達藝術性。   另一次從紐約到紐澤西的路上,經過一座停車場,發現整座停車場的金屬結構和天花板滿滿的都是塗鴉,對於塗鴉的影響力留下深刻印象。又如在舊金山的一家墨西哥餐廳,餐桌的每一個角度,從桌面、桌腳到桌面底部,甚至廁所,幾乎沒有一處空隙沒有塗鴉。愈是出現在特殊地方的塗鴉,往往給我愈大的衝擊,感覺那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聲音。   我在學生時代很擅長噴槍的噴修技術,噴成的作品多是海報之類,可惜那時候沒有塗鴉的氛圍,否則說不定我也是厲害的塗鴉客!當時要幫忙家裡的烘焙生意,一身高超的噴修技巧只能拿來噴壽桃,努力把壽桃噴成非常寫實的模樣,這算是一種類似塗鴉的發洩管道吧。也因此,我一直很關注街頭的

塗鴉。   塗鴉是一種行動藝術。一幅作品也許十分鐘就噴完,但包含了身體的技術能力、瞬間達成的速度感、對於高度極限的挑戰等,非常有存在感;塗鴉包含的內在意涵更多,因為塗鴉充滿反叛性格,深具抗議的性質,發出一般人不敢表達的聲音,是很有正義感的行動、最厲害的牆面論述,甚至是一種城市中的偶像。   身為美術工作者,我的創作理念一直是左派的,強調對周遭現狀的顛覆與批判,因此塗鴉給了我很大的創作養分。塗鴉很重要的精神是原創性,提醒我在創作過程中要不斷反駁自己的想法、反駁既有的價值觀,不要忘卻反叛的精神,要表達出議題真正的核心。如果以音樂來比喻,我覺得塗鴉很像音樂裡的藍調與爵士,是從靈魂深處發出來的聲音。

  畢恆達教授這本《塗鴉鬼飛踢》有獨特的觀點,不只收錄精彩的塗鴉照片,更凸顯與之相關的政治抗議、空間論述、反叛精神等很多議題,這是本書最重要的地方。同時,這也是一本溝通的書。因此除了一般大眾之外,我特別建議家有叛逆小孩的父母一定要看這本書,看看青少年的內心有什麼樣的吶喊,他們究竟有什麼樣的想法要與這世界溝通。   可惜的是,台北的塗鴉清除掉太多。為什麼不能把塗鴉視為公共藝術和行動藝術?紐約和其他城市都還保留非常多的塗鴉。這就像是老爺爺時代的許多東西被丟棄,其實那些東西有很寶貴的價值,與塗鴉一樣有許多角度的議題值得深思。 推薦序3 塗鴉,無所不在的迷人對話∕作家 陳德政   對多數人而言,塗鴉幾

乎是「破壞公物」的同義詞,它難登大雅之堂,是愛出鋒頭的好動份子鬼鬼祟祟替城市按下的指紋。然而對畢恆達老師來說,塗鴉不只如此。這本書集結了十多年的研究與觀察,深入淺出地介紹塗鴉的脈絡、形式與流派,及最重要的:這個被喻為史上第一個由青少年創造的藝術運動──塗鴉與當代社會的關係何在。   藉由電影、文學、搖滾樂和電視影集等生動的流行文化案例,我們理解從古至今、從西方到台灣,無論公車椅背、紐約地鐵的髒亂車廂、龐克發源地CBGB的廁所,甚至如來佛的手掌心,這些無所不在的塗鴉不僅讓創作者發出「我存在」的訊息,當它與外在環境產生對話時,性別、空間權力和政治因素的介入更讓塗鴉成了一門錯綜複雜的迷人藝術。 推薦

序4 對塗鴉的堅持,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導演 / 編劇  林育賢   「尋找一條無論如何都必須走下去的道路……。」By「鴉□王道」   2002年一個無聊的午後,我在西門町街頭的十字路口發現一個變電箱上的人頭塗鴉,當時的我正處於一種尋找自我定位的處境,積極探索渴求生命中無聊狀態的答案。   幸運的我遇見了畢老師所寫的《空間就是權力》這本書,他讓當時的我知道凡事不是表面你所看見的,每個圖案背後都有太多我們所不知道的訊息等著我去發現,所以在尋找「鴉王」的過程中,到後來我才發現,其實鴉王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2011年,或許又是一個一樣無聊的午後,幸運的你會跟我當年一樣發現畢老師傾注十多年功力出的新

書《塗鴉鬼飛踢》。透過這本書,你將看到畢老師依然對這世界的好奇與熱情,如同鴉王一樣。也只有鴉王沒有背棄我們,不因為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而改變,繼續在灰色變電箱上塗鴉;因為他的這個小小的堅持,讓我們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自序 我愛塗鴉   有點難以想像自己會和塗鴉發生關係。對於在威權教育下存活的小孩,而且是老師眼中的模範生,塗鴉很簡單,就是非法的破壞環境行為。我不曾在課桌椅上寫字,也沒有留下到此一遊的紀錄。1986年到紐約留學,心中想像的紐約是槍聲頻仍的恐怖城市,首次搭乘地鐵看見車廂內烏漆抹黑的簽名塗鴉,只覺一股陰森氣息,讓人不寒而慄。因此搭上橘色的F線地鐵,看見彩色而光亮的車廂,心情就會頓時放

鬆而喜悅。   就讀環境心理學博士期間讀了許多相關書籍,從《留名》(Getting Up)一路讀到《地下鐵藝術》(Subway Art),才理解這些簽名塗鴉背後的少年與社會。可惜那時地下鐵塗鴉已不復可見,於是轉向紐約的邊緣追尋,像是東村、哈林與布朗克斯區。建築物大門上的簽名、工地圍籬的海報、牆上的豔麗大作吸引我的目光,走在紐約街頭成為一場充滿驚喜的旅程。此後,塗鴉之旅就成為我的私房導覽行程。   塗鴉大都出現在貧窮、少數族裔聚集之地,這些也正是觀光客、留學生不會造訪的場所。導覽時,我總是故意向街頭的居民搭訕問路,讓朋友知道其實當地人還蠻熱情友善的。可嘆的是,紐約這十幾年來不斷高級化,哈林區正在

進行「文藝復興」,有了第一家銀行進駐;過去連白天也少有人去的「字母城市」,如今酒吧、服飾店林立,塗鴉當然也遭掃蕩殆盡。於是,塗鴉從東村移往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再往東移至布許維克(Bushwick)。   去年夏天特意到美國,一路從洛杉磯、舊金山,飛到波士頓、紐約拍攝塗鴉。西岸我比較不熟,只能靠網路搜尋塗鴉的蹤跡。事先請教住在那裡的朋友,他們卻從來沒有去過那些地方;我在洛杉磯市中心向郵差詢問塗鴉聚集的地點,他竟然像是聽到購買毒品般,連連搖頭表示附近不會有塗鴉這種東西。這些經驗顯示,街頭塗鴉應該在多數中產市民的日常生活之外,有的話,也是視之為破壞市容的犯罪行為。   我曾經訪談不

少民眾什麼是塗鴉?答案一開始總像是發新聞稿,都說塗鴉是一種在牆上任意塗寫的破壞公物行為。他們腦中浮現的是公廁的性塗鴉、公車上的立可白、工地圍籬上的找粗工。你曾經塗過嗎?沒有。請你回想一下,有沒有哪些塗鴉是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啊,記得有些蠻幽默的,讓人會心一笑;有些畫得還蠻漂亮的。可是它們不是非法的嗎?結論是,在他們想像中,是否合法其實是次要的,有幽默感、漂亮,可能就不算破壞公物。這時再問什麼是塗鴉?事情就變得比較複雜了。   《塗鴉鬼飛踢》這本書,是我醞釀期最長的一本書。從留學開始接觸塗鴉,回台後台灣的街頭塗鴉還很罕見。我先在1996年與張老師月刊合作規劃了「發現台灣塗鴉」專題,接著在2000年

進行第一個由國科會支持的大眾塗鴉學術研究,2001年出版的《空間就是權力》也有一章〈發現塗鴉〉,寫一本塗鴉專書便一直在計畫之中。2005年進行國科會另一個「台灣街頭塗鴉」研究後,有了本地的經驗資料,就等排除萬難,騰出寫作時間了。   在當前世界性的塗鴉風潮下,除了網站、雜誌的熱絡外,書籍出版也愈來愈多。最大宗仍然是圖片集,基本上以塗鴉照片為主,輔助的文字通常有兩種,一個是找人寫篇導言,一種是塗鴉者的訪談,對於塗鴉的描述與分析有限。主題分類有依都市(如紐約、倫敦、東京、巴塞隆納等)或依塗鴉類型(如噴漆手繪、模版、貼紙等)。塗鴉者如果名氣夠大,也會出版專書,例如Banksy、WK Interact

、Shepard Fairey、Dondi等。目前亦有不少書籍是由博士論文改寫而成,論及塗鴉的歷史、藝術風格、都市空間、性別等,議論較為深入。至於大眾塗鴉的書籍就相對少見了,而且大眾塗鴉與街頭塗鴉∕藝術也被視為兩個不同的範疇,很少出現在同一本書中。   塗鴉種類繁多,隨處可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理解各種塗鴉形式與風格的系譜,一方面將塗鴉放入其社會歷史脈絡中,一方面掌握不同塗鴉之間的關聯;跳脫從「合法與否」的簡化角度來看待塗鴉,反思形塑我們都市空間的各種作用力,探討何謂公共性,從而想像一個更為多元、更具創意的公共空間。   這本書從2010年的7月開始寫作,一直到2011年的3月,幾乎是我這段

期間生活的重心。有時因為焦慮而失眠,有時又因為過於興奮而睡不著。在遠流出版公司明雪、心瑩、孜懃、多誠,以及美術設計子欽的支持與幫忙下,總算有了現在大家看到的版本。雖然出書日期延後,但希望等待是值得的。   塗鴉需要眼見為憑,如何獲得塗鴉照片是一大挑戰,尤其本書涵蓋不同時代及國家,而我個人的旅歷有限,必須仰賴許多好友的協助。除了國科會研究案的助理外,親友出國都不忘幫我記錄塗鴉,在國外留學的學生也特別到處逛廁所拍照。特別感謝文龍多次陪我在烈日下一走就是一整天,他也成為塗鴉通了。此外也透過朋友穿針引線,得到美國、巴西友人的協助,提供塗鴉照片給本書使用。比較可惜的是,紐約地下鐵塗鴉的黃金期是1970~

80年代,我留學時已經錯過,最後只從友人處得到三張舊照片,無法反映當時塗鴉風格的變遷過程,有點遺憾。前前後後協助拍攝照片的超過40餘人,特此感謝。他們是Carrie Barnes、Chung Chang、Jeff Hou、Stephan Klein、Julian Liu、Andrea Lynch、Caleb Neelon、ViVi、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五十嵐祐紀子、山治、卡撥、余國信、吳佳盈、但漢晨、林育賢、邱啟新、高穎超、夏瑞媛、郭一勤、畢柳鶯、張婷菀、張婷菡、陳志宇、陳佩馨、陳盈潔、曾啟明、辜旗亮、黃乙軒、黃大奎、黃國豪、黃韻如、楊松翰、葉蔭聰、趙鍵哲、劉可強、潘宇航、謝至德、蘇宣如。此外

,塗鴉客ANO、Candy Bird、CHEK、DABS、呂學淵等人,不但提供個人塗鴉大作的照片給本書使用,也擔任推薦人,由衷感激。   最後,這本書能夠得到蕭青陽、馮光遠、夏鑄九、林育賢、張鐵志、陳德政等人推薦,是我的榮幸;他們的解讀,讓此書生色不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充實而愉悅的閱讀經驗;今後走在國外的都市街頭,也會有更多的發現與體悟。

臺灣發展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選址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為了解決公館 餐廳 兒童椅的問題,作者朱秀苓 這樣論述:

苗栗縣是著名的「山城」,具有多采多姿的地形生態景觀,可能成為日本銀髮族來臺長宿重要的縣市之一,此將增加外匯的收益,活化鄉村地區產業。而發展日本銀髮族的長宿休閒產業,關鍵在於住宿環境是否適於日本銀髮族。因此本論文之目的,試圖針對苗栗縣18鄉鎮所具有之環境特性,進行長宿休閒選址潛力評估,評估指標係依據李春美(2007)「臺灣發展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地點評選指標之研究」為研究構面,研析評選指標變項之評分標準,發展二級模式及等級模式予以評價。並以具有許多優勢的灰關聯分析法(GRA),來作為綜合評估方案抉擇的最佳選定。結果顯示:(1)經由地點評選指標之項目分析,苗栗縣因未有接待日本長宿銀髮族之經驗,所以

接待服務狀況無法給予評分,因而刪除。而居住環境條件因評估對象為18鄉鎮,故將其評估因子改為觀光飯店、一般飯店或溫泉會館及合法民宿3項。修正後之評估構面為:當地背景條件、當地人為條件、居住環境條件、休閒活動四大類,計30項評估因子。其中「國際機場之可及性」、「餐廳之日語服務」兩因子無區別效度,故予以刪除,其餘28項因子作為評估長宿休閒選址潛力的變項。(2)在確定上述28項評估因子後,接著發展各項目給分之標準或依據。依序向原則、分級原則及權重原則,分別建構二級模式及等級模式。應用兩模式及其標準,依各變項予以給分,最後將給分加總即代表每一基本調查單元之長宿休閒選址發展潛力。(3)二級模式加總法之評價

結果:頭份鎮及苗栗市總分均為19分,評價最高;依序為苑裡鎮(17分)、竹南鎮、通霄鎮(16分)、三義鄉(15分)、後龍鎮(14分)、大湖鄉、卓蘭鎮(12分)、南庄鄉(11分)、公館鄉、泰安鄉(10分)、三灣鄉、造橋鄉、銅鑼鄉(7分)、獅潭鄉(6分)、而頭屋鄉與西湖鄉同為5分評價最低。另等級模式加總法之結果:苗栗市總分為45分,評價最高;依序為頭份鎮(40分)、竹南鎮(34分)、南庄鄉及後龍鎮(28分)、苑裡鎮(26分)、通霄鎮、大湖鄉(25分)、泰安鄉(23分)、三義鄉(22分)、公館鄉(21分)、卓蘭鎮(20分)、獅潭鄉(15分)、三灣鄉、造橋鄉、銅鑼鄉與西湖鄉(14分)、而頭屋鄉為10分,

評價結果最低。(4)另灰關聯分析,苗栗市選址潛力最高,之後依序為頭份鎮(4.978)、竹南鎮(4.063)、苑裡鎮(3.683)、後龍鎮(3.629)、南庄鄉(3.571)、泰安鄉(3.510)通霄鎮(3.471)、大湖鄉(3.323)、三義鄉(3.257)、卓蘭鎮(3.179)、公館鄉(3.034)、造橋鄉(2.908)、銅鑼鄉(2.906)、獅潭鄉(2.877)、三灣鄉(2.861)、西湖鄉(2.762),而頭屋鄉灰關聯度2.579最低。綜合研究結果,由所建構之長宿休閒地點評選模式,評析出18鄉鎮市之潛力值。建議未來可依有意願發展之鄉鎮市,參酌各鄉鎮市之潛力值,作為規劃及發展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