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色彩診斷高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個人色彩診斷高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敏勇寫的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和蔡榮裕的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關於「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本JPCA四季色彩也說明:日本JPCA個人色彩協會∣四季色彩檢定∣師資證照培訓∣春夏秋冬四季色彩分析∣個人色彩診斷∣個人色彩分析∣個人風格鑑定∣皮膚色彩屬性∣檢定證照班∣日本JPCA個人色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九歌 和無境文化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吳明富所指導 樊怡伸的 從藝術即治療觀點看水晶寶寶媒材與學齡前幼兒互動之歷程分析 (2021),提出個人色彩診斷高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即治療、水晶寶寶、學齡前幼兒。

而第二篇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李敬文教授所指導 曾秋蓮的 生涯發展與身心平衡歷程之個案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靈性療癒、成長、生涯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個人色彩診斷高雄的解答。

最後網站這樣穿最好看!找到讓自己變美的命定色彩 - 台灣好報則補充:國際形象顧問郭聿庭,為客戶諮詢個人色彩診斷(上品形象學院提供/記者 ... 坊間傳統的四分類四季個人色彩已經不足以聚焦個人所適合的命定色彩,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個人色彩診斷高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為了解決個人色彩診斷高雄的問題,作者李敏勇 這樣論述:

  戰後的台灣現代詩,走過了政治氛圍壓抑噤聲的年歲,綻放了複雜紛呈的樣貌。李敏勇繼《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後,延續對現代詩的觀照,再度以詩人為經、詩作為緯、詩社詩刊為線索,探討台灣現代詩發展的多元面向。   不同於前著中提及的詩人遇到跨海、跨語言的困境,這批一九三○、四○年代詩人面對的是與前行世代不盡相同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條件。本土意識成長茁壯,在一次次的論戰與寫作實踐中長養出自身的文學脈絡;詩人們閱讀、譯介西方作品,也為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白萩與楊牧皆致力於漢語白話的鍛鍊,一個走入社會、嚼生活之桑葉吐詩之蠶絲,一個立足學院、在經典中吟詠詩意的綢

緞。鄉土詩代表的林宗源和吳晟專注土地書寫,也流露出批判與擁抱兩種各異其趣的意識。理工背景的非馬和李魁賢,剔除過剩的修辭,精簡行句形塑特殊語言風格。????虹和席慕蓉一個由紅塵到空門、一個從大眾取向至原鄉認同,發出各具特色、不容忽視的女性聲音。汪啟疆、拾虹以自身特殊的海洋經驗為詩作養分,喬林的山林風情畫則捕捉原住民在山地部落的生活情境。曾貴海、鄭烱明、江自得同為醫生詩人,卻在作品中以不同方式展現對於現實或社會的關心。   詩人們身處台灣社會的轉變時期,用詩歌藝術為自己撐開思想空間,也用文字積極與時代對話,展演出不同的生命風貌。身兼評論者與詩人身分的李敏勇,觀察、記錄文壇前輩與朋輩的身影,為戰後

台灣現代詩史添上獨具視野的在場證詞。

從藝術即治療觀點看水晶寶寶媒材與學齡前幼兒互動之歷程分析

為了解決個人色彩診斷高雄的問題,作者樊怡伸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媒材水晶寶寶與學齡前幼兒之互動經驗,並由藝術即治療觀點分析其歷程經驗。最後,針對水晶寶寶媒材在三個不同領域之實務應用層面提出參考建議,其領域為:藝術治療、教學場域、家庭教育。依研究分析水晶寶寶與學齡前幼兒產生互動時,媒材具有以下四個特質:一、 水晶寶寶與學齡前幼兒之互動有助於提升其生、心理面向之發展,水晶寶寶對幼兒所引發的感官刺激亦會進一步影響其心理狀態與誘發和調節幼兒內在情感調節的作用,並藉著互動發展幼兒同理心喚起情 感、心理表徵與進一步的認知反應。二、 水晶寶寶能引發學齡前幼兒正向情緒出現,學齡前幼兒與水晶寶寶媒材互動時的情緒通常呈正向、愉悅表現,依幼兒個人

的氣質與發展年齡以口語或非口語的方式表達其正向情緒的感受經驗。三、 水晶寶寶有助於學齡前幼兒發展創造性表達,幼兒與水晶寶寶的互動歷程會主動連結個體舊經驗並與新經驗進行整合,當新舊經驗產生碰撞時幼兒能從中主動去探索、覺察,進行理解或詮釋與媒材互動中的現象關係。四、 水晶寶寶有助於學齡前幼兒發展各領域學習面向,幼兒與水晶寶寶媒材互動時因具有高度的好奇心與探究興趣,容易激發幼兒主動性之學習,運用水晶寶寶作為發展性學習之項目,除了能培養右腦的創造性思維,在探索媒材的歷程裡所引發之覺察、反應、理解和孩子所發展的創意、想像力皆能促進左腦的思考層面,左右腦的整合運用將有助於啟發幼兒的學習潛能,並

為未來的認知學習奠定基礎。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關於「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

為了解決個人色彩診斷高雄的問題,作者蔡榮裕 這樣論述:

  佛洛伊德早就關切群體心理學和「自我」(ego)的關係,加上義大利精神分析師斐羅(A. Ferro)等在「舞台理論」(field theory)添加比昂的論點,強調的是,同一個舞台上,個案內心世界出場的眾多角色,和治療師內在裡的眾多角色相互影響,構成了治療情境的豐富性。   在心身醫學科和一般精神科裡,除了現有的門診和住院之外,為了建構處理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我們開始有了精神分析對「團體治療」的想像;雖然生物學因素已經是目前精神醫學的強項,但距離能真正解決精神官能症問題,仍有一段長路。我們將以「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為主軸,偏重強調其中的心理因子,「起風了」是方案的名稱,內容

除了「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也將會有教學、訓練和研究的功能;我們想要建構長期門診式的深度心理團體治療,不只以人際關係處理為焦點,更是往內在心智探索,如同現有的個別心理治療。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   起風了六因子   配對/依賴/打帶跑/無力感/無助感/無望感   起風了七夢思   feeling/thinking/dreaming/linking/digesting/   playing/living   起風了三態度   無可了解unknown/無可確定uncertainty/無可撫慰unconsoled   起風了六忍耐   力忍/忘忍/反忍/

觀忍/喜忍/慈忍   依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Winnicott)的說法,內在客體關係的心理世界裡,沒有「嬰兒」這件事,有的是「嬰兒與母親」。比昂(Bion)提出「自戀」和「社會戀」是同時存在,如同一輛馬車前面和後面的兩匹馬。因此我們想像著,是否沒有「個體」這件事,有的是「個體與群體」;或者沒有「孤獨」這件事,有的是「孤獨與合作」?   佛洛伊德也早就關切群體心理學和「自我」(ego)的關係,加上義大利精神分析師斐羅(A. Ferro)等在「舞台理論」(field theory)添加比昂的論點,強調的是,同一個舞台上,個案內心世界出場的眾多角色,和治療師內在裡的眾多角色相互影響,構成了治療情

境的豐富性——就這樣,我們的想像起風了......。   起風了268想想   「起風了」團體心理治療的通則,首先是以「268想想」作為基礎的概念,我們提出了〈起風了六因子〉作為團體動力過程觀察的指標。六因子中有三項是比昂提出的「基本假設團體」(basic assumption goup)動力因子:依賴、配對和打帶跑。我們再加上因失落創傷,帶來的三項常見的個體深沈感受:無力感、無助感和無望感。   我們以一些通則作為各個團體的參考點,首先要讓成員了解,參與「起風了」團體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從團體經驗裡學習認識自己。這裡的「自己」不只是意識上期待的自己,更是著重在不想認識的那個自己。這是

一條長路,不是一般想像的,透過一些方便的說法,就要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的,不是精神醫學的診斷,而是傾向了解自己的深度心理學。   所謂「從經驗學習」,我們先暫時把這些經驗的視野設定在〈起風了七夢思〉:feeling, thinking, dreaming, linking, digesting, playing和living;佛洛伊德提出的「分析的金、暗示的銅」,依著精神分析的推展,至今依然著重「移情」在臨床過程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提出,把「分析的金」更具體化為「移情的金」。「移情的金」在內心戲裡,是透過這七項現在進行式的心理作用,推衍出「移情」的樣貌,也就是,我們利用這七項來分解「

移情」形成的心理機制。   簡略的說法是,我們想從成員說出的故事,以及在團體當刻和他人合作的困局,透過對移情和反移情的觀察,並以〈起風了六因子〉和〈起風了七夢思〉作為基礎,不只停留在表面故事和合作困局中,而是往深度心理學慢慢走——我們強調慢慢走,不急著強加什麼因子來加速過程。〈起風了六因子〉和〈起風了七夢思〉是讓我們從表象穿透雲霧,慢慢走向深度想法的工具;它們是讓心理過程慢下來,好好地被看、被想,一步一步走。雖然我們認為以〈起風了六因子〉和〈起風了七夢思〉,並不足以完整說清楚人的心智功能,但它們提供了方便觀察和思索的大方向。   這個過程需要再搭配〈起風了三態度〉:無可了解(unknown

)、無可確定(uncertainty)和無可撫慰(unconsoled),這是治療師對於未來想像的三種基本態度。我們主張,人心理潛在的未來是,無可了解、無可確定和無可撫慰,就治療的過程來說,是「此時此地」的態度,雖然已有「中立的態度」或「分析的態度」的說法,但我們試著以這三種態度再出發,來體會中立和分析的態度裡,更深細的某種「境界」。   既然語詞要表達的是某種「境界」,就表示它們不容易抵達,需要一般常說的,忍受或忍耐許多不如預期的挫折。什麼是忍耐呢?我們提出了〈起風了六忍耐〉: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和慈忍。   內心戲   關於治療的關係,一般認為,個別心理治療是兩人的關係,而團

體心理治療是眾人的關係,不過,依照F. Carrao的論點,就算是屬於兩個人的分析,也是治療師和個案的內在團體動力(internal group dynamic)的總和。這是有趣的說法,他進一步說,並沒有只是兩個人之間的分析,每個分析都涉及團體。依我們的意見,如果每個人都有自我、原我和超我,這三個「我」是構成了,想像中的三人為團體的說法。   A. Ferro等人運用「舞台理論」(field theory),搭配比昂的論點,強調舞台上出場的每個角色,會和治療師內在裡的眾多角色相互影響,這構成了治療情境的豐富性。例如,成員說著他和誰發生了什麼事,就是他讓那個人出場,扮演某個角色,這些不同故事裡

的不同角色,都有他們想要說的話。因此,我們要觀察、想像和猜測這些不同角色想說什麼,而不只是依著成員的眼光來看事情;我們可以在想像裡,和舞台上忙碌的角色們進行對話,也可與某些角色互動。   在團體裡情況也是如此,我們要觀察和想像,而不是只依成員的說法,就定位他們口中的某些角色;這些過程,可以讓角色們透過治療師的穿針引線來對話。然而,在團體進行的技術上,是否要說明這些作法讓成員知道?這是可以再考量的,因為不是所有的成員都可以理解。但是,當治療師這麼想像時,才有機會聽出不一樣的訊息。   我們假設,人生舞台的第一場戰爭,發生在嬰孩和父母之間,雖然一般強調母親的涵容功能,以及要完全地配合嬰孩的作息

,不過這只是某種期待;在這場戰役裡,就是團體的戰爭,涉及剛出生的嬰孩和父母三人間的團體動力,他們相互影響,例如,如果父母不和,或者為了夜間誰來餵奶而有爭議時,父母間的角力,自然會成為這場人生戰役的一部分,很難不影響嬰孩。尤其父母為了盡快回到生活和工作的日常,勢必會在這場人性戰爭中擔任重要角色,不論時間和內容上,該如何讓嬰孩早日適應或進入大人的節奏呢?畢竟,大人日常生活的穩定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有益於照顧嬰孩,但是快慢之間,會發生什麼心理戰爭呢?只要想一想流行的說法:「不要輸在起跑點」,就知道這場人性戰爭,是起源於多早的人生!這當中的團體動力,例如父母之間協調的困局,並不是以父母是否愛小孩為理由,

就可以完全避免。      這是必然發生的「人生」和「人性」的戰爭,任何一方贏,就是另一方挫敗和壓力的來源,對嬰孩來說,其中的影響涉及了失落和痛苦的過程。透過觀察成員們在團體裡和他人互動的困局,可以讓我們有機會推想,他們早年經歷這場人性戰爭時,可能存在的團體動力的經驗,這些構成了我們的視野。   內心戲的舞台,眾多角色都上演著自己,如同我們主張夢中的所有角色,不論生物或非生物,都有著夢者自己的影子,不管在故事裡是否具有明顯的角色,他們都想要說出自己心中的話;有時候微弱者,也想要大聲地說說話,這些都需要治療師去想像。   功效、侷限和副作用   關於個別心理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我們主張,需

要同時注意功效、侷限和副作用這三項要素;藥物使用,早就有這些規範和習慣,必須同時注意會有什麼功效和侷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會產生什麼副作用。以語言和肢體作為開展心理治療的模式,自然也得在建議或詮釋時,同時關注功效、侷限和副作用,才不會因忽略了侷限和副作用,而過度建議和詮釋,甚至有言語侵犯或言語暴力的傾向。      佛洛伊德當年從注意阻抗的現象,拓展了精神分析的視野。我們在治療過程裡,也必須隨時對自己所做所說的留意,某些個案或許有能力上的侷限,我們是無法過度要求和期待的。而若忽略了副作用,可能會讓所說所做的,走向和預期相反的結果;起初也許功效顯著,但如果隨後而來的副作用也跟著強大,會如同外科手

術,雖然手術本身成功,但後續副作用出現,吞噬了先前的功效,帶來的結果是失敗。      因此,任何建議或詮釋都需要先思索功效、侷限和可能的副作用,作為臨床上實作的心理基礎,但是潛意識領域,深度心理學的探索是很困難的工作,難以如生物藥理學般完美下判斷,不過,只要將這些要素列進日常實作和同儕討論的內容,就有機會去了解或想像更多。   移情的金和建議的銅      「起風了」團體心理治療方案,在「移情的金、建議的銅」的模式下,嘗試以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態度作為基礎,但是面對不同精神病理學現象的成員時,我們嘗試引進「建議的銅」的眾多可能性;我們依著經驗相信,任何建議或暗示若要有成效,還是得觀察和處理成員

的移情。因此,我們要思索,如何在這樣的作法下,讓和「建議」有關的各種模式得以更深入人心,而不會只停留在人際的表象?這是「起風了」的期待。在臨床實作上,仍得回到個別成員,依著他們的能耐,尤其是團體裡,每個成員的內心戲就如同一個戲團的展現,每個成員都有自己專屬的戲團。我們是採取慢下來的型式,才不致於成為過於暴衝的治療;如何藉由思考而慢下來,對於團體治療師和成員都是一項挑戰。   而對於「移情的金」的觀察和處理,我們是傾向在團體裡先不直接詮釋這些移情,但治療師得想像和猜測:「可能有哪些移情正潛在流動著?」以作為展現「建議的銅」之判斷,不致於讓「建議」變成某種潛在的傷害。有了這些思慮和判斷,才能讓團

體的運作,慢慢走向深度心理學,而不會只在表面的建議上打轉。   要讓「建議的銅」帶來功效,但也要注意潛在的侷限和副作用,尤其是潛意識裡透過移情來展現的副作用。個案們內心創傷所帶來的失落和苦痛,以各種方式潛抑或分裂,難以被察覺,只因為那些是太痛苦的訊息;人的心智功能為了讓自己可以活下去,潛意識裡會採取「享樂原則」,以最方便、最省事的方式,避開最受苦的經驗,但往往後續卻是帶來現實的困擾和傷害。「建議的銅」需要做的判斷,只著重在「現實原則」的衡量和決定,如果忽略了「享樂原則」的暗中作祟,結果或許會不如預期,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   臨床上,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建議,隨著時過境遷後的現實而呈現出困局

,因為當年的防衛並不是以符合現實原則的方式處理,以致於後續帶來的某些結果是難以避免。從另一個方向來說,當治療師給予現實原則下形成的建議時,如果未能對潛在的移情有所了解,會讓現實原則的建議難以被個案納進思考;如同在失落、恐懼與不安時,正在上演內心戲,硬要塞進看似善意的建議,是很容易變成某種強迫的暴力。   ………

生涯發展與身心平衡歷程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個人色彩診斷高雄的問題,作者曾秋蓮 這樣論述:

因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與舊有的思維模式,生活各個層面所帶來的精神壓力導致身心焦慮不安、工作職場疲勞與失眠等現象,長期下來引發生理方面的疾病或心理層面的困擾,致使亞健康狀態一再重複出現。使其陷入徬徨無助的狀態,而尋求靈性/宗教與心理治療,以期了解問題背後的真正意涵,進而找到排除壓力之根源。在這日趨物質化的時代,靈性層面是人重要的本質,人類需求中靈性議題逐漸在社會上被重視,是一種能幫助人從低潮中走出來的一股無形的力量。如何透過靈性平衡的力量,喚醒人們回歸簡單、自然、重新省視自身,從困境中走出來,並且帶來療癒,幫助人真正的需求。發現自我的潛能與內在資源,來療癒自己或疏通人我關係,進而達到治療的終極目標

,即了解自我內在的信念架構,協助當事人重新整合自我,找到身心靈整體的生命動能,也為自己的未來創造出願景與美好。身體自有一套調整與療癒機制,本能的會維持一種有機體的舒適與平衡。在操作創傷復原技術時,重要的是對身體的信任和傾聽,要敏察身體的各種訊息,然後放手允許身體運作。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將以訪談法為主,希望透過研究對象的內在經驗及其心路歷程,深入瞭解身心平衡是如何在人身上產生效應與對生活的影響,藉此研究了解身心平衡經驗之改變與轉化,並從中創造出意義,以做為研究者本人、其他有意學習身心平衡者或輔導工作者等相關人員之參考。研究發現三位受訪者當初會投入相關身心靈課程學習的動機與需求原因皆是為了要增進「

自我成長與發展」。在參與身心靈平衡的課程體悟與改變過程中,產生好奇而延伸出興趣,走在自我成長的探尋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斷向自我的內在覺察及學習,同時將原有的意識狀態轉變為更高、更深、更寬闊的狀態。身心靈課程歷程中的經驗與轉化促使三位受訪者的靈性覺醒與意識皆有提升。使之明白生命的轉化便是自我覺察與平衡的歷程,而學習去認識身心靈平衡的整體影響,必需誠實地去傾聽自己身體與心靈的感受與訊息,而在自我不斷的覺察歷程中,也不要忘記帶著無畏的精神去切斷與他人不必要的連結與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