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租西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中壢租西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雨南寫的 倒著說晚安 和胡宗駒的 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TM時間男人西裝租借/形象打造/穿搭 ...也說明:34 likes, 0 comments - no1timeman on August 28, 2022: "都來到了花蓮,怎麼能不來體驗一下輕航機呢?! 讓我們盛裝打扮後,體..."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零極限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國立體育大學 體育研究所 陳子軒所指導 熊文皓的 房子≠家:中華職棒與屬地主義 (2015),提出中壢租西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屬地主義、主場、認同感。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魯俊孟所指導 徐忠民的 台灣公共建設閒置之成因與解決之道 (2006),提出因為有 政治行為、公共建設、公民參與、鄰趨情節、代議失靈、公共選擇理論、公民資格、民主行政、參與式民主、競租、資訊公開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壢租西裝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搬進了男肉城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重要,所以這次要搬家也是為了賺錢,若非因為調到中壢可以有薪資補貼,他也不會願意離開台北。這輩子真的沒住過中壢,也不知道要在哪裡租房子,在中壢舊市區看了幾間房子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壢租西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倒著說晚安

為了解決中壢租西裝的問題,作者葉雨南 這樣論述:

我有多晚 就有多安然 傾聽詩人最自我的哭聲 輕輕地倒著說晚安   繼《懸崖邊的舞者》後   葉雨南推出第五本詩集   七個章節,184首創作   和你倒著說晚安   如果不要失去希望那就寫詩   如果不要持續悲傷那就讀詩   那些還沒有互道晚安的人   從青春裡尋獲秘密的回音   每首詩在夜晚集合對著彼此說:   彷彿下雨的「晚安。」   1995年出生的年輕詩人葉雨南,運用熟練的筆法,融合不同對立元素、獨特的聯想,創造奇幻的詩境,有時煙霧繚繞,有時綿綿細雨,有時晴空萬里;用早慧的眼睛解讀人心,講敘你我的生活,傾聽內心的獨白。   當你將晚安放在口中細細地咀嚼,會感受到──晚安不是落下

的布幕、暗下的星空,是點亮世界詩意與濕地的謎語。   讓你,讓我,一同和世界緩緩地,倒著說晚安。   作者簡介 葉雨南   本名葉彥儂,1995年出生,台灣桃園人。喜歡夢中的燒烤也喜歡現實中帶點青春的燒烤味。在看電影的時候認識世界的傾斜。知道愛是烘烤完成需要放在雨滴中的餅乾。也相信說一句晚安就可以讓世界的和平喚醒到最高光芒的音效。   曾獲2012好詩大家寫青少年組佳作、2014打狗鳳邑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第五屆桐花文學獎新詩佳作、第三屆瀚邦文學獎大眾組新詩第三名、106年苗栗縣第20屆夢花文學獎新詩優選。2017年南投縣玉山文學獎新詩佳作。2014年5月出版詩集《真空的夢》、201

5年10月出版詩集《雨傘懷孕》、2016年7月出版詩集《我沒有名字只有末日》。2017年七月出版詩集《懸崖邊的舞者》。希望在最老最老的時期能在北極的夜晚寫下一首詩。   燭光氧化一 鏡裡的海灘 你的身上長了一把吉他     | 洗水塔的人     | 磨亮你的淚珠—北港牛墟生活     | 採菇的人要學會說再見 愛人才能大方的礙人 愛河穿上婚紗 妳愛一個人會花光自我的渴望在溫室的以色列滑倒一幅畫的衣服啄垢我們離開的城市理解對得準的靶卻沾濕曬衣夾的紀念宿命禁止一顆星星在天空逗留一個半仰的哭聲穿越領土消耗門外蝌蚪驗證棉花在妳走到我的那台挖土機控制 記憶是給回家的人安靜-苗栗司馬限部落 哭過的

人不能說晚安 橡皮擦戀人 RIP只是RAP 倒酒給妳的愛人一起骨折 割雙眼皮的人單向走去 鴨嗓黏花 咖啡蔥油餅的凝視 一杯咖啡給妳當嫁妝 米爾耶落斯 鯨穆望煮 蛀過牙的清晨顯得荒涼 茄汞入跌奪 一百萬滴雨水拖曳戀人 冷氣安裝肺 妳的陀螺在肺部積水 油炸綻放二 一雙鞋的擦肩 菸的智齒讓人類努力過後剩下岸上的失去     | 躲貓貓出現一隻貓所有真理淡然     | 筍絲即溶 愛一個人就永遠長不出頭髮 啤酒倒脾臟我們經過肝的默許了嗎 筒音當拉光線悉下 喝下墨汁走更遠 餐桌禮儀深入汙垢關懷尚未晾乾的衣服 不用充電的手機 高空彈跳發聲器 都可惜菟絲荻困 像空氣清淨機一樣死去 謊言雞腿堡 脫臼之後世界

和平 平手才是贏家 生而不日的我們墜落在又再 物理霧裡我們賞洞矽的雪     |     耳朵裡的少年驅趕旋轉木馬的醜陋掩飾可可果實現安全帽底下口罩濡濕的燈樓長繭的溫度計算坡地銳刃拔下電子蠟燭浸泡濕地和結緣紀念品發放那轉起啜泣質地的狼遠遠地靜著墨汁改過生命染了白色的光喚醒我們指尖觸動的羅盤     | 忌妒就像血不夠流 牲犧院 擁抱造成二氧化碳中毒 不需要考試的世界妳不會選擇 How石膏對於我們過多的化妝產生狐狸 一個替身演員夢想著夜裡的真實 到此的渺小宛如鯨豚 蘋果列車三 化妝的地底 油漆妳的影子就能預測未來     | 睡在一顆洋蔥裡流淚     | 菸生燕圈 有人會裝忙但有人會裝盲嗎?

    |  那些哭聲像沒有歌詞的歌 河割山 彌橘 打烊的超市總有一對戀人在傘的旁邊墜落 我們的迷路是信仰遮開了帶光的霧 悟漬蟲衝 水母在沙漠妳握著刺前進 護貝殼的緩 一臉傘樣 佛的眼淚穿針我們不走的路 阿聲之學 計步器的退步發展 象身龜淚 餘額不足因為金額膨脹企鵝繁殖過峽衣袖剛整形出路卻不需要路 畫一場雨世界就不再有雨 一根竹子傾倒的城河 f時的鎖原歸纜車的c 一件要吃才能活著的衣服 二減一等於二 妳買的烘乾機像鏡子裡的雨 玫瑰果實的信仰 扯鈴茶 借我一張面紙好嗎?我需要擦拭我生鏽的面子在它還無法學會零碎的藝術形式那些會飄過身子的我都必須要給予祝福 墨水淡定四 如水中雕像 馬來貘的落葉凝

固紅茶信     | 鹿豚擺貨百貨的謝謝者 偶鵝傳鵝 在妳的影子底下開演唱會 全世界的東西都免費我們躲進氣球裡  沒有什麼比偽象的夢還要誠實 妳的眼淚留得長讓我滑雪     | 雨夢見那人踩著雨 恭儉龜廚 無刺的魚找了一根刺看著自己下沉 開花的刀子比較不痛相信知識會浪費人心     | 下顎上浮中心靜娶 沒有愛的我們出生但叫我們出聲的都是佈景 星星的死去美化我們啞了的心矽 妳肋骨的花朵開合著血液凝結的列車 悟身溶緩的鹿 追著老去的命如鐘—懷念中壢第一市場 閉目如霧 遞羊水煎包的呼喚淤遠琴彎 幫妳的愛人拉筋 畫山要爬畫遠了所有的霧都在蠶絲 被月亮騙走一片天空 草履之蹄半音 章魚燒螺絲釘 粥湖繭

一包一千萬的菸剛剛失戀 人類由機器人創造 心跳停止才立刻關心 那些無法防止蛀牙的牙膏在瀑布寄託 芥末水母漂 老去廣場五 聽話要聽一半 悅鼻一瓶一百萬的礦泉水湧出走去     | 烏鴉的臍帶是人類正在安靜的時鐘     | 氣一滴水我們無名     | 袍髮塗樁的春 勞作之鳴人類的六次元 球針掃帚求真的內在膨脹的公路 旋轉木馬列車他們帶了一匹真正的馬立刻上去邊緣的凝滯發送傳單 人類的身體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酒 一人一劍不如逢人不見 荒野的謊像錨 火車上的燭光晚餐溶解盡頭 不愛一個人才是我們具備滑板的愛 卡特球玫瑰 付不出電費的戀人腳踏著字典 因為下了一場雨他才有名字 西裝頭之貢 我抱我報密碼慣性歸

零 防腐劑成就人類學不會的失去 一個人的眼光放得夠遠就會失去所有 加了油的沙漏點燃鐘聲的給予 未到的赤道全球只剩一座沙漠在仰臥 再添一筆愛即使劃掉 用妳的滑鼠在海上游泳 屸的屸青山浴缸岞取心事 有機無器世界的溺型 名牌形狀六 紙飛機的月光 一億年的一塊錢     | 少根蔥就多放一些夕陽的蒜 立可白祝福 我在東引摺一艘走向盡頭的紙船 驚嘆號推桿妳的句號 我的身高還長不到可以愛妳的高度 刺蝟拳擊 芒果縫紉機的遠征 協諧鞋偕豚骨下墜 妳的吻涵有辨別方位的防腐劑     | 妳的臃腫是羅勒     | 妳眼裡的螢光劑灑在櫻花的如故 孤獨認錯一場雨 妳跳了只有說謊才能跳的舞但妳無法傾斜 物質?我們置

物櫃內側的明信片只信外面 雨天才看得到月亮 咳燭出租橡膠的內在鐘擺 雨聽見死亡的聲音 雨死的那天妳又下了 按摩浴缸 珍珠奶茶窗簾的夜晚 很是不是鼻竇岩的藤 要近視就不要看輕自我的盡是 胃要羊 食厚胃道食厚的縱向風水釋迦 拳頭大小的離別符合傾聽 們渡荷遍芋 百合花交響句號像家七 每個晚安都是血管 海盜船茶 笑著出生的嬰兒我們能給他什麼? 酒籃球 淹水的時候說我愛妳讓鞋帶抓緊 痕通大鋼珠豬舍地瓜葉談過的洗衣機 終時偶我 給失戀的人看一部哭了半個小時的卡通 菸蹺板 買了最後一份報紙的人認識流星 跑操場兩百圈的女人留下補淚器 蛤蟆蛤蜊也像雞但他們不誠實的早了       | 郵筒溫泉 飯菜一蝶 黑糖

公路母山篩檢的保齡球西瓜 準時的遲到 葡萄的胳臂向外許願 灑燈濟  飄剩的鹿載妳降溫 戀愛使人節約能源 蘋果憑果我們血流框架的花瓶也要綻放但會有近視的聲音回去 鹹菜浴 築起光的風聲 擁抱是一個不會流血的人該承擔的寄物 電風扇瀑布 擁抱是妳的低消 只有嬰兒能做自己嗎 蜃蚊 抹布上的洞─高齡化的告解 和一個要老去的人說晚安他會不記得你記得晚安   序 夜晚的產房飄下了流星的詩   剛出生的孩子才可以被渴望哭泣嗎?臍帶什麼時候成為了鋼鐵的條文了?我們從不會記得自己第一次的哭聲,尤其哭聲旁的事物、光點、往後的睡眠。或許我們應該特別記得自己第一次的哭聲,但我們要用什麼去記得呢?用凍結世界一瞬間的

想像吧!想像是嬰兒的雙腳帶每個嬰兒走過任何安全和險峻的地方。大人也可以是嬰兒啊!不是返老還童也不是同心未泯,只是維持一樣的質地、一樣的簡單卻不一樣的韌性和任性。現今社會能夠勇敢任性的人不多了,任性像一朵櫻花願意痛快地凋謝又大方地綻放,任性即使多餘也能促發一顆一顆種子長出一道牆讓我們跨越,但創作呢?創作需要嬰兒的內心、嬰兒美好的哭聲,有人不願意或者憐憫成年人的哭聲,但成年人也是有哭泣的權責,不是只有嬰兒能背負這哭泣的責任。以詩來說,不取悅他人、不寫他人想看到的事物,就是最嘹亮、最動聽、最自我的哭聲。要取悅灰燼嗎?灰燼不就是跟人一樣的質地嗎?常常最多人問起你為什麼寫詩?你為什麼喜歡寫詩?我可以問你

,你知道嬰兒的哭聲是一首詩嗎?你知道孤獨和喜悅是詩的來源嗎?科技到底應不應該發達我想是我近年常常思考的問題,科技發達可以讓原本一個小時的動聲變成一分鐘甚至零點幾秒的動聲,過於快速的欣賞再美的東西都可能含糊;記得我收錄在第一本詩集(真空的夢)裡的一把尺衡量親情,那是我不期望看見無論是科技也好、溝通也好、價值觀也好,都不應該讓親情只剩下一把尺的刻度。很多人說愛要及時說出,但我認為重點不是愛說不說得出,而是有沒有掌握到愛的觀點。科技應該發達但它忽略了人心,人心雖然脆弱但他的溫度是完完全全摸得出真實的。如果你我的孩子之後接觸到了科技,他還會記得你的沉默或者喧囂嗎?科技應該停滯在某一個點再視情況成長就好

,畢竟人就是科技唯一的重心不是嗎?   科技也造就了詩、造就了無數的作者,但科技就無法造就一顆完全無知的流星了;先談談這本詩集的嬰兒質地。取名(倒著說晚安)是展示了一個自我與遠古面對的漂浮。晚安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動詞,對我來說它絕對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動詞。說了晚安好像就能飛了、說了晚安好像就不怕痛了、說了晚安好像就能繼續向前走了。每天的晚安卻常常被忙碌吞噬。忙碌是一個很奧妙的詞,所以我希望它倒著在一個很近或者看不到的地方反芻(不是反省)剩下方向就好,偶爾流一下血消化自己的悲傷。這次詩集取名的過程是這幾本詩集裡最耗時的一次,可能是緣分在海底浮得不夠乾脆吧!差不多取了十個左右的名字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一直認為要選擇詩集的名字都像是一次漫長的排隊,可能是排隊買一顆月亮突然又忘了帶到了錢包再跑回家拿然後想買的月亮就賣完了。說到賣完了,每個東西都會賣完,但詩集會賣完嗎?這問題非常的明確,詩集的實體賣不賣得完要看緣份,但詩集的內心是永遠賣不完的;這本詩集收錄的(記憶是給回家的人安靜—司馬限部落)、(採菇的人要學會說再見)是文學獎得獎的作品,也是我能用純粹的內心認識各個地方居民的一種回顧、一種在溫泉裡感到美好的見證。為什麼詩要有家呢?如果你寫過詩一段時間你就不會去問我這問題了,詩就像你在一個很遠的島嶼躺在地上說晚安然後馬上倒著說:我的夢境、我的內在,都與詩的口氣同步;這世界最缺少的就是創意但矛盾的這

世界就是因為創意才誕生的。人們往往忘記文字的創意只記得文字要有感情(這裡不談創意的真理)每個文字天生都是有感情的,只是你願不願意承認而已。至於創意可以帶領自我到多久呢?這我也無法得知,我只知道創意就像嬰兒的哭聲那麼單純、那麼的珍貴、那麼地讓人懷念。   哭過的人不能說晚安嗎?這沒有一定的答案,還是乾脆一點讓哭過的人倒著說晚安呢?我們不妨在忙碌的世界、忙碌的心事、忙碌的老去裡,試試看怎麼用最舒服的角度倒著說每一句小聲又清晰的晚安;你也可以把這一篇文字倒著然後說句:晚安,又繼續翻開新的一頁或許已經是很漫長的早安了不是嗎?如果下次看到一位嬰兒的出生你最好跟他說句響亮的晚安,讓他知道快樂藏在晚安的時

候是多麼美好的;無論是翻閱或是不知道這本詩集在夜晚產房飄下了充滿流星的詩的每個讀者,你第一次說晚安是什麼時候呢?你第一次被說晚安是什麼時候呢?我希望你看了這本詩集,不要把晚安當忙碌、不要把晚安當馬上關起的燈,只要好好的用兩種不同的念法倒著說晚安,就算你無從得知這本詩集真正的樣子,你只要知道晚安會給你一個草皮、一個凝視,這樣你就能安靜的倒著說晚安,也在身上長一把吉他彈到手指破皮時再微笑說:晚安。   為什麼要出詩集呢?可能也是因為我想要在無人的夜晚對著上百億的人口用任性倒著說一句無聲的晚安。   哭過的人不能說晚安妳的眼睛生來只能用來哭泣哭超過我的背影我就會接住今天我沒有接住那眼淚跳躍著我

們的跳高選手在妳的肚子裡沉眠他不再跳得那麼高了妳的眼淚帶有青苔我拼命地刮還是刮不到最亮的部分指甲都沒剪過指甲是用來保護妳的心事有心事的時候我再剪得短一些預防顫抖妳看到我給妳買的那雙夢做過的鞋嗎?妳因為哭得太過黎明我很快就遺漏什麼是睡眠?關門的聲音蓋過人的體溫又冷了對吧?我的吻是雪慶幸還會溶化生魚片要配失去的記憶那妳的眼淚要配什麼?妳可以用眼淚救活任何一個人讓他們漂流我的醜陋塞住妳的眼角(夜的藥膏)妳不認得我了故事被說完衣服穿過的都撫平街燈的陰影妳的名字是我用火燒著陶瓷磨擦的邀約代表著天空的失焦我們的暫時妳的小孩是我昨天哭過的眼淚我們養不起他他不吃也不睡也還要擔心被雨水吸走被人類的語言灌輸和記憶

那剛蓋好的房子被妳的眼淚修復也是還有點瑕疵我們想到了嗎?現在這個時刻地球要移平妳說了晚安但是哭過的人不能說晚安妳的代價只能是把乾燥的眼淚配上我們的迷失我們走散的路沉眠不醒幫妳的愛人拉筋夠柔軟才看得到生死吃掉橡皮擦重生保養皮膚讓皺紋驅蚊像一本字典那樣準備去生活待在橡皮筋的範圍健身黝黑儲蓄骨骼衰老的認命把眼藥水點在雲層抒壓每把雷電都是問號的倒掛今天剛好有空才可以很慢很慢地墜落抓下樹上的蟬給牠喝墨讓牠磨出一個心型的夏天我們寫著蟬就飛走妳在字典裡看到「老」感到青春我們用切過洋蔥的刀切妳的夢境是潮濕的寬敞的但只能一個人又有一隻雞從黃昏的眼睛裡孵出妳再也不吃掉任何一隻雞的渴望雙腿成一台起重機的琢磨卸下一個

又一個的老割捨著童年是體重計永遠維持著零妳從它的身上跌了下來走到了我的肩膀漸漸地困住我的肩膀是一個地名也是一間多餘的旅館妳的腿刺滿了很多顆宇宙我用一本字典登陸翻閱腿已長到看到生與死交界我也瘸了一條無用的腿雷電安慰我的腿讓它勇敢妳把吃掉的橡皮擦吐在我走過的角落我一點一點地消失妳盡力地讓雙手垂降我的腿我已經到達了天堂的高度妳說:不要劈腿就好腿一劈即使天秤也會移情

中壢租西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就是....我們終於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間房子了!!!!
我們17歲就在一起到現在將近有17年了,從我身無分文Nico就一直陪著我打拼,不管再苦再累她從來沒有後悔或埋怨過,其實我一直覺得她很傻,她18歲認識我的時候我不但沒有錢、沒有目標甚至也沒有想過要完成什麼夢想,就是一個對未來沒有想法也沒有目標的人,但她已經是一個很努力幾乎每天都從中壢來台北認真工作的人,在一起之後我們一起打工、一起擺攤、一起做過非常多不同的工作,原因也只是因為不管什麼樣的工作,我們都只希望連工作的時間都能夠陪伴在彼此身邊。

還記得我們曾經一起去打過一份很特別的工,是在某個園區的演唱會活動結束後,要去現場撿垃圾的工作,我們從晚上一直撿到快天亮,一邊撿垃圾我們一邊聊天,但當時對我們來說就像是在約會一樣,感覺只要兩個人能在一起,什麼苦都會變甜,而我們真的從愛上對方的那天起,就沒有浪費過任何可以陪伴在彼此身邊的時間,所以也許我們17年來相處的時間,已經是許多夫妻相處大半輩子的時間了。

我們一起租過很多房子、搬過很多次家,第一次我們一起租房子是在一間沒有電梯的6樓頂樓加蓋老公寓,我們每天扛著要擺路邊攤的物品器具爬上爬下,每次看著她陪我扛著那些很重的東西,心裡總是有許多的心疼和不捨,也因為她總是陪著我努力也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我才開始給自己訂下了許多目標,告訴自己一定要更認真、努力才能照顧她給她更好的生活.....

那天我們買房子簽約的時候,簽約的那一刻房仲問我們說....
房仲:請問合約是簽誰的名字呢?

其實我們從來沒有認真討論過這個問題,但老婆一直以為是買我的名字,雖然我所有錢都給她管,但她始終認為是在幫我存錢,當下我說...
Kim: 當然是簽我老婆的名字啊!!

她傻眼看著我說不出話,拿起桌上的筆的時候手還在發抖,不可置信的看著我!!

我小聲的跟她說....
Kim: 我承諾過要給妳一個家,但妳要簽上妳的名字,那裡才會是我想要的家!!

聽完後她大哭,手一邊抖一邊簽約,嘴裡還說著...
Nico: 太辛苦了,真的太辛苦了!

我知道她留下的是感動的淚水,但我聽到這句話的同時,這些年來她陪我吃苦打拼的畫面一瞬間全部湧上心頭,我心想..(當初如果妳不是選擇我,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但謝謝妳當時那麼傻的選擇了我,未來我也會用盡全力給妳幸福)。

回到家後Nico依舊無法相信我們做了這個決定,於是我們像往常一樣拿起手機開始拍攝影片紀錄當天發生的經過,拍完影片後我跟她說等我一下我們拍張照,我走進房間換上了這一套當初結婚時穿的西裝,因為我其實一直很內疚當時沒有給她一個正式的求婚,年輕的時候答應過她會在很多人的見證下跟她求婚,於是我拿起剛簽完買房子的合約書單膝下跪,我跟她說...
Kim: 謝謝妳 嫁給我!
(我想這個粉專有兩百多萬人,應該也算完成了當時很多人面前求婚的承諾了吧!!)
其實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好男人,但我是真的遇到了一個好女人😘

接下來我會更認真做好每一件事,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因為是中古屋所以裝潢跟整修還需要重新開始,但妳不用擔心,雖然房子的名字歸妳,但房貸 我來扛,就像妳當時每天扛著我們擺攤的東西不停的往上爬,我也會這樣一直陪著妳,扛起整個家的幸福和快樂🥰
左邊的照片是我跟Nico交往第11天,我帶她去約會的地方是動物園,因為門票很便宜🤣

有認識裝潢、整修的趕快來找我,我要來打造一個最夢幻的家園,之後整理好再拍影片跟大家分享,也謝謝這個粉專的所有粉絲們,每天陪著我們兩夫妻吵鬧、陪著妮妮成長、見證了我們所有的幸福,未來我們會更努力,也請多多支持哦😘

關注我們⬇️
►訂閱【那對夫妻2.0】頻道:https://reurl.cc/3DXNbO
►Facebook:https://goo.gl/g7pogG
►Instagram:http://goo.gl/LvaEid

============================================
0:43 Nico與Kim初次約會
1:59 Nico與Kim以前做過什麼工作呢?
3:13 Kim的承諾清單
4:46 買房小事件
6:53 發生什麼是Nico爆哭啦😭
8:18 Kim求婚啦🎉
============================================
#新家​
#求婚​
#買房​
#妮妮​
#home
#propose
#Thecouple

房子≠家:中華職棒與屬地主義

為了解決中壢租西裝的問題,作者熊文皓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中華職棒與屬地主義之間的連結。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和次級資料分析,從美、日職棒的屬地主義和過去國內職棒曾實行的屬地策略,來看中華職棒目前的屬地主義;訪談對象包括中華職棒會長、資深運動媒體人、退役球員和全臺各地球迷;次級資料分析以網路媒體為主,蒐集各球團關於屬地主義的相關報導,分析球團的屬地策略。結果發現,2014年Lamigo桃猿隊的「全猿主場」帶起了主場風潮,其他三隊也陸續在台中、台南和高雄開始經營自己的主場。四隊在經營主場的同時,也開始建立和在地的連結,試圖獲得在地居民的認同。球團認為這是「屬地主義」,實際上僅是「主場經營」而已。儘管多方人士皆看好中華職棒未

來能夠推行屬地主義,但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各球團必須要有確實的屬地策略,將「房子」轉化為「家」,才能走出中華職棒的屬地主義之路。

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

為了解決中壢租西裝的問題,作者胡宗駒 這樣論述:

  在過去的四十年裡,無論新聞採訪所需知識的取得方式與傳播的方式都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但永遠不變的準則是求真求實,作為一名記者必須堅守這項準則,才能善盡職責作詳實可靠的報導。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一般讀者,一名負責任的記者在知識的取得還不像現今那麼方便,新聞傳播工具還不如現今那麼快捷有效的情況下,如何克服許多困難達成記者的使命,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新聞競爭中,以及每一分鐘都是截稿時限的要求下,把新聞呈現在閱聽大眾的眼前。   同時,作者也希望藉著這本書告訴有志從事新聞工作的後起之秀們,趁著還在校或剛起步的機會,努力多方充實自己,為即將面對的任務作好準備。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記者必

須有無欲則剛的胸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移,才能受到尊重,才能在有一天必須從新聞戰場上退下來時,驕傲地告訴自己的兒孫:「我是一名新聞老兵」。 作者簡介 胡宗駒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燕京大學校友新聞英語研習班卒業   曾任經濟日報記者、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部記者、組長、副主任、駐紐約分社記者、駐華盛頓分社、休士頓辦事處特派員、國外新聞部主任、資深記者、美國世界日報記者等職。   譯有Roger Enrico 原著《百事可樂大進擊》、Ron Fry 原著《掌握時間》及《考場高手》等書。 出版緣起為優質新聞與傑出記者而努力 / 蕭新煌 推廌序一 / 陳世敏 推廌序二 / 黃天才 推廌序三 /

黃肇珩 推廌序四 / 黃肇松 自序 第一章 回首來時路 踏進新聞圈 小記者 電視記者 中央社 儲備海外記者 紐約 休士頓 德州共和國 回總社 民主先生 目睹中美關係變化 華盛頓 再回台北 小主管的歷練 重返休士頓 資深記者 第二章 記者生涯中的體會 犯了第一個大錯 記者的操守 記者有無特權? 記者是無冕王嗎? 記者並非無所不知 做好功課再去採訪 搶獨家 新聞可讀性 寫稿尤忌寫錯 報導重要新聞的分寸 快手 不會做人 穿西裝採訪的日子 出必有車 新聞求真求實 遺漏重大新聞總是憾事 第三章 遠征南極洋 海功號 緣由 出航 揮別桌山 開始撈捕作業 返航 第四章 我見、我思、我寫 老蔣總統

逝世 中壢事件 美麗島事件 美洲中國時報 國建會 太空中心 共和黨大會 江南事件 華府聽到天安門廣場上的槍炮聲 張大千畫展 林彪死亡的祕密 孔令傑的地下碉堡 第五章 中美關係大事記 中美斷交 八一七公報的震撼 中美經貿問題 超級301 輸美紡織品談判 烏拉圭回合談判 布瑞迪計畫 中美科技合作 加入世貿組織 COCOM 流刺網捕鮭魚 台灣人殺老虎 第六章 波多馬克河畔的回憶 波多馬克河畔的回憶 大使館林立 退而不休 推薦序一 大家來學做專業記者   「專業記者」(professional journalist) 學理上是指「黨派報紙」、「文人辦報」之後成為主流,也是報紙開始邁向「專業」

(profession)之途的報紙。歷史上相當於18 世紀中葉,距現在大約150 年的美國報紙,有時候也用「現代報紙」一詞來表示。其記者,即是「專業記者」。   脫離黨派邁向何處?無疑的,現代報紙的背後基因之一,是商業──報紙與其他產品一樣,終是一種商品,所以報社的經營必須採取商業手法,以謀利為最終目的。   問題來了。報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它經過社會信託過程(如,第四權),具有服務社會大眾的使命,在商業之外,性質上也兼具像是一種公益事業或公共服務事業一樣,需要專業。於是,記者必須遵守類似醫生、牧師、會計師的專業倫理,作為報導時事、臧否人物的準繩。這是專業記者的起源。姑且不論記者的工作是否

真像醫生、牧師、會計師一般專業,專業記者的確是過去150 年來的報紙工作人員的骨幹。他們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專業義理、專業價值觀,迄今為後來者信之不逾。專業記者人才輩出,成了大學新聞系學生的典範。   無疑的,專業之存在,賴於健全的商業體制──報社賺錢,才又投資於採訪報導。專業,是建立在相對健全的商業基礎上的。遠的案例不說,有關「水門案」、「美箂村屠殺案」的採訪報導,幾乎是用金錢推積起來的。   專業也造就了不少記者明星。   前一陣子,聽到王健壯先生提到美國新聞界最近在關心一個現象:過去這些年,一整個世代的專業記者,都不見了!美國報紙的核心價值「調查報導」好像失落了,二十年來幾乎沒有產生一位社

會大眾可以琅琅上口的報紙「記者明星」。原因無他:商業基礎垮了,報社不賺錢,難再投資於耗錢耗時的「調查報導」,專業記者也就失去了一展身手的舞台。自由經濟市場的體制是否適合於報業的發展,或者未來報紙的經營是否需要新思維等問題,例如:專業記者是否應該像歐洲的記者一樣,由「公益基金」而非由商業支持,此時此地格外值得我們思考。   我相信專業記者對民主政治的無上價值,這是記者所以必須是專業記者的唯一理由。面臨報業的商業基礎正一點一滴消失中,如何喚回下一個世代的專業記者,其實是報紙之所以應該繼續存在的正當性所在。   胡宗駒無愧於他的這個世代,是一位典型的專業記者。四十年如一日,永遠在第一線跑新聞。他這本

書《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告訴讀者他無時無刻不在履行大學時代新聞教育他所接受的新聞理念──都屬於一些最基本、最平常的專業準繩,沒有機巧,沒有倖致,平平淡淡做一個專業記者。這是很不簡單的事。不相信?問兩個問題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第一個問題:多少新聞系畢業生離校三個月之後, 還堅持「正統」的新聞理念的?第二個問題:多少新聞系畢業生在40 歲以後仍然留在第一線跑新聞的?(也許還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如果40 歲以後不在新聞線上,那麼,當年這些曾經在課堂上大談新聞義理的新聞系畢業生們,都哪裡去了?這個問題其實也涉及了為何報禁解除之後二十年間,一個世代的台灣新聞記者全都不見了的問題。)   巧的是:

胡宗駒在新聞界服務最久的單位,正是號稱新聞不計商業考量的中央通訊社。這,或許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來琢磨。   忽然想起我的老師張任飛先生(他也是中央社出身的)。他創辦《婦女雜誌》、《綜合雜誌》之後,某天來上課,滿臉不悅,告訴我們說:報紙廣告某電視台招考記者,條件是30 歲以下。他喃喃自語說,他們搞錯了吧?條件應該是30 歲「以上」才對。   台灣新聞圈、新聞學術圈內,口水比茶水多,沒有營養極了。真的何不省省口水,回到基本面,大家來學胡宗駒,終身做一個專業新聞記者,台灣的報紙一定會更好。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 推薦序二   胡宗駒兄是我中央社的同事,政大新聞系學弟,中英文造詣深厚。曾任中央社

國內部政治組組長、國外部主任、美國華盛頓、紐約、休士頓特派員有年,有豐富的國內及國際採訪經驗,視野寬廣、文筆流暢,本書內容足堪為媒體工作者學習與借鏡。   宗駒在書中以生花妙筆寫出許多採訪上的趣談、禁忌以及諸多不為時人所知的故事,今日讀來別具一番風味。   1976 年12 月,胡宗駒曾奉派乘「海功號」到南極洋採訪,沿途遭遇狂風巨浪,主機故障、水管結冰,驚險迭起。在抵達時,他是第一位把中華民國國旗漂凍在南極冰天雪地的記者。   作者在文中自述: 「1991 年11 月24 日,國畫大師張大千在華府沙可樂美術館(Sackler Gallery)舉辦回顧展……。去採訪時差一點被該館中國美術部主任傅

申趕了出門。」「他劈頭就問:你懂不懂藝術?如果不懂,就沒有辦法採訪……。」   當一位好記者,就必須像張大千一樣超越前輩,做一位好的駐外記者,就必須汲取各種知識,隨時拿來應用。宗駒的《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新著應是現代記者們學習的榜樣,值得細讀。   天才認為,做位駐外記者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語言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中文基礎及熟練的寫作技能。除中國文字之外,當然要有流暢的外語能力,否則就難以擔當採訪重任。   腳步勤快:   勤於現場直接採訪,是記者熱愛新聞工作的態度。新聞的最高原則是求真求實,要達到這個至高原則,絕不能打幾通電話或道聽塗說作為依據。尤以想取得獨家新聞

,更需要勤跑接觸,才能有事半功倍效果。   專業知識:   做為一個國際性記者,必須見廣識多,無所不知。因為在海外採訪過程中,你隨時會接觸到政治、經濟、科技、體育或藝文等各種新聞事件。當你缺乏是類專業時,就需立即學習補強,然後儘速應用到採訪和寫作上。   宗駒在採訪紐約長島物理學家National Lab 喬玲博士時,事前先讀完喬博士給的三本物理書籍。在採訪美國貿易代表署、財政部或商務部時,先要去研讀綜合貿易法之類的書籍,充份說明宗駒是一位努力、求知且上進的優秀專業記者。   《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同時告訴讀者們,記者每天在忙些什麼?記者是如何把現場事實,用流暢的文字呈現在大眾面前。

宗駒在中央社任職期間,工作表現積極,傳承了新聞人的優良精神,亦深具這三項國際記者應有的條件,今見彼作品出版,欣然為序。 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黃天才 推薦序三   真實的事,平實地寫出來,而能富於可讀性,引人入勝;是新聞報導寫作的理想境界。   胡宗駒有個性、有才華、敢衝刺、敢抗衡。他不是自限於平實的人,卻一直忠於新聞記者的專業準則,平實地寫,平實地說。   這本書中我們所看到的,是一位真正記者,真誠回溯他在新聞工作線上四十年的心歷路程。他幾乎都在採訪線上,從國內到派駐美國各大城市,報導範疇之廣,涵蓋眾多領域,他的多樣採訪實務經歷,在新聞圈裡是罕見的。也因此,透過他的筆,我們看到近幾十年來,不少新

聞事件和相關人物,幕前幕後、另類角度的真相。   宗駒在他的部落格自視為「四十年一覺記者夢」的一系列記述,是橫跨近半個世紀中華民國新聞事業重大轉變的階段,從極嚴厲的外力管控,到漫無限度的自我放縱,顛簸其間的新聞工作者,形形色色的因應,足以相當程度的剖顯人性和社會徵候。宗駒掌握住這一深具意義的題材,憑他獨特的際遇,敏銳的觀察,深刻的體悟,直言無諱,筆之於書。   也正如宗駒在書上指出,這些歲月中,世界與台灣都幾度發生急遽變化, 「自己竟處身在歷史的洪流中,親眼經歷了那些改變」;他曾作過不少第一手報導。如今把那些事件的背景和採訪的幕後真相,交織呈現,補足了某些新聞的空白,也為歷史接軌獻上一份心力!

  宗駒在他個人生涯與事業中,不是很平順,甚至可以說是不很幸運。但多年波折變化的工作與生活,卻讓他接觸到、見聞到、體嘗到一般人──其實也超過很多新聞工作者,所未能企及的範域層次。使他筆下反射出這麼多另面角度的真實,擴張了讀者的視野。就這一點說,讀者有幸,宗駒又何幸如之。   新聞媒體在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和新聞媒體排除不了人的參與、因而擺脫不掉人性的弱點;這兩個矛盾的糾結,正是今日新聞媒體問題重重的根由。純化新聞媒體和淨化人性,是樂觀而積極者永遠在期望的大同世界的主軸,不過,這個永遠,不知是多麼的久遠!   面對價值混亂焦躁不安的社會,多了解一些新聞媒體運作過程中的實際狀況,至少可以讓我們活

得明白些,也許還能增加些許對新聞媒體的鑑別力和免疫力。   宗駒把四十年縱橫新聞採訪線上的新聞人物和新聞工作者,包括他自己,作了不少新聞報導之外的側寫,讓讀者從橫剖面多認識今日新聞媒體不會自動展現的種種,從而能夠多透視媒體的本質與現實。這一導正社會大眾迎對新聞媒體的心態的作用,應是宗駒將原屬他「私密」的「一覺記者夢」憶述,轉化為公開問世的這本「新聞守望人」的書。   多麼嚴格充實的專業教育和訓練,沒有足夠的實務歷練,很難使人勝任專業工作。但是,任何人都受限於時間、精力和環境等因素,不可能事事直接體驗。從前人履踏過的蹤跡,用心琢磨,再加觸類旁通,是吸取多元內行傳承的重要管道。   宗駒多樣的採訪

經驗,積累深厚的實務閱歷。雖然他在書上提及的只是其中很少的片段,卻是他精心擷摘的。他敘述的大多不是個人突出的表現,而是偏重於他在困頓的解決、艱難的克服、挫折的因應、錯失的檢討這些方面。他不作隱諱,秉筆直書。有志於新聞工作的新世代朋友,細加揣摩,是很好的借鏡。   在新聞媒體與採訪報導對象,越來越慣於操作、利用新聞傳播能量,以利己的高壓環境下,身為記者還能堅守專業理念、固持基本原則,需要極大的智慧、勇氣與毅力;胡宗駒是這樣的記者。一本回顧專業工作生態的書,能讓內行同道翻閱時會心回味,而普遍大眾都能受其生動內容吸引入勝,可稱有品有味;《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前中華日報社

長黃肇珩 推薦序四 凜然耙梳四十五載   資深記者胡宗駒「爬格子」將屆四十五年,而我與他交往也就這麼久;更準確的說,是有幸與他夫妻結緣四十五年。胡夫人許幼蘅與宗駒兄同班,也是資深報人,他們是各方羨慕的新聞夫妻檔,宗駒新聞寫得好,幼蘅報紙編得巧。共同的特點是:無論是寫是編,都正義凜然、專業十足。   在木柵指南山下常年飄雨的政大,我與宗駒和幼蘅同屆不同系,但因大一就到新聞系選課,結識很早。筆者是屬於少年老成的一型,初識之時,直覺宗駒比我還老成幾許,故特有好感。宗駒塊頭大、嗓門粗,印象中他總是指揮這個那個的,充滿浩然之氣。其實他為人熱忱、關心朋友。升上大四之後,我與新聞系的周奇、王黎明、賴欽芳、宗

駒、幼蘅及法律系的羅君平、章蔓蓀混得較熟、聊得較多,也相互關懷。猶憶民國59年春,筆者考政大新聞研究所,自認考垮了,不告而別,躲回苗栗老家去「療傷止痛」,急壞了這群朋友,尤其是宗駒急得如熱鍋螞蟻,幾乎要發動「尋人行動」。如今憶甜思苦,對宗駒等感念至深。   筆者的大學生活,除了讀書,就是寫作,賺稿費貼補學費。閉門寫小說之外,舉凡孔孟論文、三民主義論文、國際情勢分析……,只要是正派而有稿費的都寫,是標準的「雜家」。宗駒也寫作,而其重點和風格就更為名門正派了,他探討新聞的專業和對新聞工作的憧憬及自我期許。「君不見,新聞尖兵木柵來」,宗駒兄早年的寫作方向和追求卓越的用心,奠定了他日後在新聞界的走向和

成就。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年歲月,是宗駒與我文字結緣的第一個交集。   畢業後,宗駒進入早年的《經濟日報》,開始實踐他的新聞理念;其後,考入「中央通訊社」,展開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記者生涯。通訊社的新聞寫作,就像當年「新生活運動」揭櫫的理念:新、速、實、簡;宗駒早年的新聞專業和新聞理念訓練,已為此作好準備:「中央社,我來了!」他在中央社得到發揮的機會,他也全力以赴。而筆者卻走向另外一條路,一面就讀新研所,一面通過高考,進入行政院新聞局任六職等科員,鎮日「等因奉此」,與新聞工作漸行漸遠。   民國65年底,筆者被派到新聞局駐紐約新聞處工作,三年之後,宗駒也由中央社派到紐約。重逢之後,我有機會近身觀察宗

駒是如何採訪及耙梳新聞的。紐約是全美金融中心,也是新聞、文化重鎮,新聞多到令人眼花撩亂, 甚至產生「資訊焦慮」( informationanxiety)。在紐約的外國記者,只要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各取所需,擇要迻譯發稿,必可交差,宗駒兄則堅持要到事件現場採訪,不當文抄公。當時駐外人員待遇菲薄,宗駒不養車,坐地鐵採訪,奔波其間,備嘗辛苦。我問他何須如此自苦?他義正詞嚴答覆,記者工作是社會大眾賦予的「特權」,必須盡可能貼近現場,才能作大眾的耳、目,提供正確的資訊。誠哉斯言。這是我與宗駒結緣的第二個交集。   之後,宗駒調往休士頓獨當一面。在紐約停留期間,他一直鼓勵我利用公餘之暇寫作,重拾當年志趣。感

受他的誠意與期許,我開始向《中國時報》、《中央日報》海外版及當地《世界日報》投稿一抒觀察心得,而且愈寫愈起勁,而於民國71年接受中時董事長余紀忠先生徵召參加《美洲中時》的創刊工作。宗駒和已過世的中時報系駐華盛頓記者冉亮可以說是把我拉回到新聞工作的兩位推手。   民國76年春,在回到《中國時報》台北總社任職之前,我們偕內人詩暖及兒子柏春作了一趟德州之行。宗駒已是有車階級,他和幼蘅陪我遍訪德州第一大城休士頓、首府奧斯汀、美墨邊境大城聖安東尼奧及鄰近城鎮,遍覽德州風情,也暢述對未來新聞工作的展望。臨別之時,固有傷感,但也傚古代詩人墨客之雅癖,以文字連結別後歲月,我約請宗駒寫稿,並獲慨然應允。   宗

駒是重然諾的媒體人,過了一陣子,他利用公餘開始對《中國時報》供稿。寫作之勤,不在報社全職記者之下;而「戲路」寬廣涉及天文地理及人情趣味,具可讀性和啟發性,有助讀者拓展國際視野。此時,幼蘅已在《世界日報》美南版負重責,夫妻對唱相隨,家庭、事業都如意,是宗駒新聞生涯中創作最豐富的階段,也是宗駒與我文字結緣的第三個交集。   再來的歲月,幼蘅始終坐鎮休士頓,宗駒則進出台北、華盛頓和休士頓之間。無論駐地為何,宗駒都筆耕不輟,敬業如昔。尤其隨著年歲和經驗的增進,他在政經新聞的報導,更見寬闊深入,對國家的關愛和對社會的關懷洋溢於字裡行間,對行政部門發揮提醒和監督的媒體人職責。我於民國97年夏從《中國時報》

退休,轉入中央社服務;此時,宗駒已由中央社退休,人生兜了一圈,原可在此作半生結緣的第四個交集,卻已無法如願。而宗駒關心我,一如既往。去歲,我生病手術之後,先赴國外後轉老家養病,他聯繫不到我,又像當年急如熱鍋螞蟻。患難見交情,是宗駒兄的真情寫照。   一般通訊社的記者只報導事實,不發抒意見,而宗駒是「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他不是沒有意見的新聞人,也許是這個因素,他決定提早退休,把自己從寫作的侷限中「釋放」出來。果不其然,近年來宗駒以「吳育剛」之名設立部落格,發表有關新聞專業的論述60餘篇,以採訪實務個案為經,歷史發展為緯,暢論他豐富的採訪經驗所蘊積的諸多啟

發,真正是事事關心、聲聲入耳,因而得到不少的迴響。   現在,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將這些珍貴的作品以《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為名出版專書,不僅可幫助不是新聞事業的人瞭解新聞的本質、內涵及相關過程;也可作為新聞工作者省思的一面鏡子;更可提供學新聞的年輕一代作為教材:新聞採訪所需的勤快、真實、公正、周詳的專業精神是亙久不變的,過去傳統媒體時代如此,現在「引路人」逼退「守門人」的網路媒體時代,更需秉持像胡宗駒先生這種輩份的資深記者所揭櫫的新聞專業精神。   對凜然耙梳文字四十多年的宗駒老友,其精神上和工作上的堅持,我自嘆不如。惟可告慰於老友者,病癒年餘來,除了從事新聞教育,我也量力而為、勤

於筆耕,寫了時論、雜感及散文80篇;有關新聞及傳播方面的學術論述,也有若干作品發表。未來的歲月,讓我們互勉互勵,繼續寫作,為「新聞守望人」盡一份心力,這也是我們文字結緣永遠的交集。 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社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黃肇松 自序   1971年我踏進新聞圈不久,有一次遇到了徐佳士老師,他說,《經濟日報》採訪主任王彥彭告訴他,我在報社工作很努力,徐老師覺得很欣慰;我也很高興,因為徐老師在我們走出校門後,還是那麼關心學生。   許多年後,我們政大新聞系這班同學畢業屆滿四十年,藉著在台北重聚的機會,舉辦了祝賀徐老師90壽誕宴會,邀請已退休的老師們一起參加,以感謝老師們

的教誨。   在筵席上,徐老師垂詢我那些年的採訪工作後,特別交代我把過去的經歷寫下來;他說: 「你在現場採訪,一定有許多讀者不知道的事情。」   我其實早已寫了《新聞守望人要要記者生涯四十年》一系列相關文稿。我寫這些稿件是因為在這些年的採訪經歷中,曾碰到不少想像不到的困難,逼得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學會一些知識與技能去解決,而那些都不是我在校時能學到的。   考進「中央通訊社」沒有多久,那時國內新聞部副主任黃肇珩叫我準備去採訪即將自美返國的腦下腺激素之父李卓皓博士,李博士以成功分離與純化生長激素和腦啡等腦下腺激素聞名於世,採訪這樣一位名人,對我而言,壓力實在很沉重,幸而後來做過《中華日報》社長、

監察委員等職的黃小姐那時不只是交付任務而已,她特別就李博士的研究對我作了詳細解說,並且建議我去找前台灣大學生化研究所長羅銅壁教授請教有關資訊。   黃小姐同時也告訴我,採訪像李博士這樣的科學家,不能「有聞必錄」把一大堆學術專有名詞「堆砌」在新聞稿裡,而必須輔以一些較淺顯、切合生活知識的實例作陳述,只有這樣,一般閱聽大眾才能瞭解那些科學新聞內涵。這番指導對我日後在美採訪德州超導中心主任朱經武博士和詹森太空中心的專家張元樵博士等科學家,有很大的幫助。   隨「海功號」到南極洋採訪開發南極洋漁業資源是我這一生中最難忘的採訪經驗,如果能重來一次,相信我會做得更好,但「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歷史可能重演,

發生當時的情境卻不一定會一樣。   我剛被派到美國採訪時,國際電話和電報費都很昂貴,我們必須倚賴中央社租用「合眾國際社」的電訊線路把新聞稿快速傳回台北總社,當然那必須是英文稿,我的英文底子並不好,真正體會「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   後來合眾社有了電腦,我改任駐休士頓特派員,轄區跨越美南13 州,每到一個城市採訪,只能半夜到合眾社當地辦事處去發稿,但往往因那些辦事處不同的發稿設備,弄得手忙腳亂、滿頭大汗才能完成。有一次,我甚至必須從亞特蘭大打電話到合眾社達拉斯的control center 才能問出亞特蘭大辦事處的電源開關藏在那兒。   總社曾同意我租用一台電傳打字機(telex),但那種機

器必須先打字帶,如果打錯了,必須記得是哪一個字孔的字母錯了,以倒退的方式退回去修改,假如記不得,就得重打一條字帶。後來我配備了一台手提電傳打字機,每次出去採訪都得帶著那台重約10 餘磅的機器,還得隨身帶一些如螺絲起子等工具,到了那個城市,進了旅館,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電話線的插座,假如是在床下,還得爬進去接線,確定電傳打字機已接通了,再出去採訪,晚上回來發稿。   我在紐約時,因丁肇中博士的推薦,坐地鐵、長島鐵路轉計程車一路折騰到National Lab.去訪問物理學家喬玲麗博士,等見了面才曉得,我必須先讀完幾本物理學基本入門書以後,她才願接受採訪;後來在華府遇到傅申博士,也是因為沒有採訪過文藝

新聞的經驗,差點被趕出了大門。   在華府的時候,我去商務部、貿易代表署採訪,那些官員扔給我一本幾乎像電話簿那麼厚的《綜合貿易法》,叫我把那些法條讀清楚了再去請教他們。   先師歐陽醇曾在課堂上說,一名記者如果不能排除一切困難完成採訪、撰稿,並把採訪到的新聞送回報社,根本等於沒有完成任務。我在國內外採訪時,腦海裡總是浮漾著這句話,遇到困難時也總是想盡辦法克服。   由於我的經歷是那麼難以想像,要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能又不是在學校或在書本上能學到的,所以我決定把它們寫下來,讓有興趣讀這本書的人瞭解記者生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也讓有志從事海外採訪的記者預先知道該如何充實自己,學會許多排除困難的技巧。

  也就在那場宴會中,我見到了新聞系學長、「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先生,後來我在通訊中向他報告了我寫的這些文稿,他要我傳給他看了後表示,卓新基金會願意替我出這本書。   這本書能夠誕生,要感謝的人當然不只世敏學長,我的父母養我教我、我的師長教育我、我的長官指導我、提攜我、關懷我的人鼓勵我,對他們,我內心充滿了感激。 胡宗駒 第一章  回首來時路 小記者 在那個年代,以毛遂自薦的方式而有幸被報社錄用的機會好像很小,很多記者都是經由老師引介進入報社服務。 在記憶中,那時設有新聞科系的大專院校似乎還不算多,大致就是政治大學新聞系、師範大學社教系新聞組、文化學院新聞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

訪科和政戰學校新聞系,每年培育的新聞人才也還能迎合當時新聞界的需要。 自從開放報禁以後,台灣新聞事業蓬勃發展,除了台灣大學、中山大學、輔仁大學等紛紛增設新聞科系之外,一些新設或升格的大專院校如台南藝術大學、東華大學、聯合大學、玄奘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淡江大學、義守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學院和真理大學等,也陸續開設新聞相關科系,其中台大新研所偏重採訪實務的傳授。 如果作概略的區分,政大新聞系的學生比較偏重學術路線,很多政大新聞系學生畢業後繼續在國內外深造,學成後在各院校新聞科系擔任教授、副教授。師大、文化和世新的畢業同學走實際新聞採訪路線。當時像《聯合報》的于衡、《台灣新聞報》的歐陽

醇等報界傑出 新聞工作人員都在政大、師大和文化等校兼課,他們栽培了許多優秀的記者。政戰學校主要是培養《青年戰士報》、「軍事新聞社」的軍中新聞工作人員。 那時各媒體固然不乏復旦大學等名校畢業的菁英作為骨幹,但實際採訪新聞的記者中,半路出家的也不少,在亟須提升新聞品質的要求下,後來各媒體希望透過各院校新聞系推薦學生利用大三的暑假到各媒體實習,而學生們當時普遍爭取到「中央通訊社」、《中央日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等媒體實習,努力留下優異實習成績,期望畢業後能獲邀進入那些媒體服務。 聘用我的《經濟日報》當時不能算大報,但卻是唯一的專業性報紙,以工商企業界人士和各校財經科系的學生為主要讀者。巧的是

我在學校時因主修廣告與公共關係,副修了經濟學、市場學、都市計畫和地政等科目,剛開始工作時還不算太吃力。

台灣公共建設閒置之成因與解決之道

為了解決中壢租西裝的問題,作者徐忠民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公共建設的浮濫浪費情形遍佈全台,而國家公共建設舉債持續增加,藉由擴大內需的計畫經濟更顯政府失靈,國內處處可見的公共建設閒置浪費,從總體經濟觀點或許只是凱因斯計畫經濟實證的失敗,但是深入探討公共建設的政策過程,發現這些閒置浪費建設的興建大多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非經濟上的衡酌。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浪費建設的成因中政府扮演公共建設獨占市場的供給者,必然須負完全責任;然而,扮演需求者的居民竟也配合消費,促成了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的供需市場。本研究從文獻分析及邏輯推論中發現「鄰趨情結」是需求面的始作俑者,透過問卷實證分析驗證鄰趨情結的存在及其內涵,建構了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現象問題認定的新方向。並以此發

展出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的背景理論與診治理論,建設構了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投資形成模型與公民參與整合模型架構。最後,本研究根據診治理論提出公共建設過程行政行為的公民參與策略,期望除了在實然面建構公共建設閒置浪費形成模型的中階理論,還能在應然面提出符合現有環境系絡的診治策略,作為政府針砭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的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