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字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中國字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重規寫的 中國文字學(三版) 和廖潔連的 一九四九年後 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科學生活:計算機字體應該怎樣保護? - 中國政府網也說明:在大會著作權法分論壇上,諸多專家對中文字體字庫的著作權保護展開了熱烈研討。 字庫是否是軟體? 被稱為中國知識産權第一案的方正電子訴暴雪《魔獸世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 和雄獅美術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林芳穗、曾啟雄所指導 邢加滿的 《申報》版面設計演變之研究 (2021),提出中國字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版面設計、申報、字體造形、報紙編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 唐士哲所指導 陳莞青的 存於無形之中: 以媒介生態觀點探討中文字體的社會性與文化意涵 (2021),提出因為有 中文字型、活字版印刷、數位字型、媒介生態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字體的解答。

最後網站字型工具 - PChome 24h購物則補充:台灣字王-中國書法 · 網路價 $ 490 詳 · 加入 購物車 看商品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字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文字學(三版)

為了解決中國字體的問題,作者潘重規 這樣論述:

內容簡潔精要,文字學入門最佳讀物!   文字之學,必須貫通古今,亦須糾正敵對分歧的觀念,使割裂融通為一體,萬變歸乎於一本;唯其如此,方能使中國文學保持完整永恆的生命,民族文化纔能樹立堅固不拔之根基。   本書作者以浸淫國學數十載的功力,分析比較中國文字的構造法則、文字流傳解說的歷史,進一步肯定推崇《說文解字》在文字學上的地位與價值。繼而分別說明文字書寫工具的源起與沿革;上下縱論中國文字的演變,從鐘鼎彝器甲骨文乃至於歷代手寫字體,莫不加以詳細而清晰之闡述,書後更附上三篇各自獨立的相關論文。藉由本書,讀者將可充分了解中國文字之優越性,以及中國文化之淵深廣博。 本書特色   1.中國文字

構造法則逐一解說   2.文字書寫工具源流變革概括   3.中國文字字體演變集結闡述   4.書後附有《說文解字》、《史籀篇》相關學術論文,強化思辨能力!  

中國字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感謝你的收看 ❤
訂閱頻道 ➭ https://reurl.cc/b50ZmX
解鎖隱藏冒險 ➭ https://reurl.cc/o9k3Nq

#防疫 #護目鏡 #防護面罩

本集時間軸
0:00 雪吉頻道在這裡 ➭ https://reurl.cc/ZGEgQg
1:16 中國製 $40 防疫護目鏡
2:55 台灣製 $90 防疫護目鏡
3:59 屈O氏買的 $179 護目鏡
5:45 護目鏡的完美替代品?
7:26 好像很厲害的 $30 防護面罩
8:43 最終的護目鏡評選!

追蹤我的每一天
IG ➭ https://reurl.cc/oL1r6j
FB ➭ https://reurl.cc/GVx4YZ
Podcast @如果電話亭 ➭ https://linktr.ee/what.if.kiosk
合作聯繫 ➭ [email protected]

使用字體
粒線體 https://justfont.com/lihsianti/

使用器材
Sony ZV-1

使用音樂
Music by Citrus Avenue - Bahia Morning - https://thmatc.co/?l=8ACF9354
Music by Noah Guy - Saltines & Gingerale - https://thmatc.co/?l=1A127C07
Music by Fiji Blue - Reasons You Should Care - https://thmatc.co/?l=460850B3

《申報》版面設計演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字體的問題,作者邢加滿 這樣論述:

上海近代報刊面臨時代更替、社會變遷、印刷技術革新、西方文化衝擊等影響,呈現出報紙中西交融、獨特的版面設計現象,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以近代報刊中保存較完整的《申報》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田野調查法、KJ法、內容分析法等對其報紙版面,加以分類整理、統計與比較分析,以探究晚清與民國時期的《申報》與其他報刊版面設計形式與特色,嘗試捕捉其演變趨勢。研究結果顯示:(1)上海近代《申報》與其他報刊都深受西方與本土互相撞擊,傳播科技與社會變遷的影響,報刊呈現書本式、小型版式、近代報紙式及現代報紙式等多種版式的版面演變。(2)上海近代《申報》與其他報刊版面設計元素,包括版面、報頭、版框、欄數、排列方式

、字體、醒題點、插圖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及西方先進之編輯觀念與技術的引進,呈現中西交融的革新趨勢。(3)晚清時期《申報》頭版版面以滿版形式排版,採用豎欄長行、一行到底的編排方式,版面廣告以文字廣告為主,整體版面單純較缺少美感。民國時期《申報》頭版版面內容橫欄直排,由上而下的編排方式,版面欄目出現多欄現象,將文字廣告演變到圖形創意廣告為主,強調編排形式美,其版面開始注重裝飾與美感。後續研究上,將會《申報》與其他同時期之報刊版面設計圖像進行串聯,比對梳理,以理解近代編輯設計上,中國式版面設計的演變歷史與文化現象,可為設計教學與實務作參考,也為今後建構中國傳統特色報紙編輯設計史,提供確實依據。

一九四九年後 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

為了解決中國字體的問題,作者廖潔連 這樣論述:

  刻字、造字,一個印刷字一段人生,   讓十二位中國字體設計人的故事活著,而我們不活在無知裏。   傳說古時候人們對倉頡造出來的文字十分崇敬,一個個文字完成了它的使命後,會拿到「惜字亭」焚化,文字變作一隻隻蝴蝶飛往天宇,回到倉頡神的身邊,向他訴說芸芸眾生對文字感恩的動人故事。本書作者廖潔連訪談了十二名字體設計人,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當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倉頡」們為創造美的字體,一生堅持,默默耕耘,為的是給人們留下閱讀文字之美的感受。   是否想過,當你我在閱讀之時,這一顆顆承載著語言與思想的印刷「字」,在來到紙張上前、每一種字體被設計出來之前,背後訴說了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從鉛字到電腦

時代,他們與「字」為伍一生   從十二位字體設計人一探近百年中國印刷發展的縮影   十二位字體設計人的職業生涯,他們所在的時代、生活、文化、經濟與科技等,編織了一段又一段「活生生」的歷史,透過訪談整理,這本書因而涵蓋中國印刷做字活動近一百年的時間跨度;當年一人一天僅能製作三至四個字的鉛字手稿,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每日重複相同的工作,要數年甚至十幾年方可完成一套超過千字的漢字!直到電腦科技開始發展,一人一天能夠製作幾十個字,速度倍增,而生產鉛字的時代也邁向結束……,這些字體設計人的生命故事正映襯出中國印刷字體發展進程的縮影與軌跡。   每一個訪談如同一小片拼圖,拼出時空、拼出字體設計人的人生,

也拼構起對漢字該重新溫習的感恩之情。您可隨意選讀謝培元丶錢震之等極少數中國國寶級字體設計大師的字韻遺音;或讀朱志偉從刻字工人到方正字體開發總監,其設計態度由字體本身延伸到讀者愉閲;讀鄒秀英的字體設計人生涯和生活樂趣緊扣在一起;再讀錢煥慶半個世紀的刻字經驗,成為培養新人的指南……,將拼圖拼湊起來,可一窺其中文字體設計與設計人的變化發展。前言並附上「訪談者社會時代背景」圖表,可幫助讀者清楚理解十二位字體設計人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點出重要字體的發展里程。   十二位設計人,有人對於所設計的字體被運用而出現在各種場合感到開心和欣慰,有人面對產業前景表達失望痛心,又或者有人主張「字體更人性化一些,就是

對生命更加關注一些。」—面對生命和設計始終呈現積極熱情的態度……,從這些「人」的故事中,你我也能重新拼湊起—對於經過眼底每一個「字」的敬意與感激。   特別推薦給從事字體設計、出版、編輯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以及有興趣研究漢字文化的讀者朋友們,藉由這本書在臺灣出版,讓我們重新懂得體驗漢字之美!   ★    關於書封設計特色:   為一大張透明描圖紙的海報折疊而成,攤開海報則會展示漢字字體設計的基本知識,可張貼於牆上展示並便利參考。 作者簡介 廖潔連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廖潔連女士獲紐約大學頒授碩士學位後,曾於美國及香港出任藝術總監及設計師。其後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擔任副教授,直至二O一二年末退休。   廖潔連設計作品曾在香港及海外多國多次作個人及團體展出,其平面設計及設計教學方面的超卓表現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校長特設卓越表現/研究及學術活動成就獎」獎項。歷年來獲頒發的設計獎項超逾四十個,其中包括一九九六年度「WhitePaper」兩項金獎及一九九九年度「thinkCLICK」兩項金獎。有關作品於Idea、Tokyo Type Directors Club、美國Art Directors Club及香港設計師協會發表,並由香港文化博物館及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自二○○○年,應日本、中國、台灣、德國邀請為平面設計和書籍評委。近年,廖潔連專注從事「中文字體

設計」及「香港雜誌設計三十年的發展和變化」等研究項目。 前言.廖潔連(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序一.呂敬人(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序二.杉崎真之助(日本真之助設計創作總監) 序三.安尚秀(韓國弘益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序四. Uta Schneider(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Stiftung Buchkunst)總經理。專責德國法蘭克福「德國最美的書」及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比賽。)   ◆字體設計基本知識 ◆新一代字體作品 ◆中國字體設計人 ◇ 朱志偉 「漢字字體有太多內涵,跟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社會風尚,以至人的內心世界,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每一位中國人都

應為漢字感到自豪, 我也時常為自己創作的字體感到驕傲。」 ◇ 錢煥慶 「先要練這三個手指頭的勁力,拿着一把刀,什麼草稿都沒有,要刻出字來,那個字,就火柴棒大。」 ◇ 謝培元 「一個人每天只能設計四個字。一個人最少要設計幾年才完成。問題來了,第一天設計的和第一千天設計的,不統一了。」 ◇ 余秉楠 「友誼體是當年東德送給中國一九五九年國慶十週年的禮物。這套字體的命運,是很慘的。」 ◇ 柯熾堅 「我相信,儷宋體是世界上第一套繁體漢字外字終於在香港研發成功!」 ◇ 倪初萬 「我始終就是一個想法:字體更人性化一些,就是對生命更加關注一些。」 ◇ 齊立 「當設計師看到自己設計的字體出現在各種場合, 逐漸被

大眾所接受所運用,心中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快樂。」 ◇ 鄒秀英: 「字變得飛起來,感覺很活潑。那個點呢,我就用了一顆心,新鮮點嘛。」 ◇ 徐學成: 「我的宋體字,應用了仿宋寫法,風格飽滿,更加秀氣。」 ◇ 周今才: 「我們現在的情況很糟糕、很糟糕,真的很糟糕!」 ◇ 錢震之 「我是深感痛心。我這輩子跟字拜拜了,但還是很關心的。」 ◇ 陸華平 「現在我們的感覺是有一點吃力不討好,字體設計的發展要看以後的市場趨勢,好一點的話,還有生存的空間。」 ‧附錄 ‧跋 作者前言 一個漢字一個故事。家傳戶誦。 一個印刷字一段人生。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生故事?誰是故事的主人翁?   九十年代回港在理工大學教授

平面設計,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中文字體設計的科目?香港是一個雙語並重的地方,中文字體設計 (印刷字體)竟然不為人知?繼而,想到更多與中文字體設計有關的問題:中國有沒有字體設計師?他們在哪裏?中文字的數量那麼多,設計時怎樣統一字形?種種問題,迫使我有很大的衝動去探索和研究。故事就此展開……。   一九九六年,機緣下我在中國認識了幾位「做字」的人:謝培元、徐學成、錢震之、錢煥慶、周今才、余秉楠、鄒秀英等,他們當時已不年輕,都五十五到七十多歲了。能夠遇上他們,原來是很難得的,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後,從事 「字體設計」的人本來就不多,而有一定資歷又還在世的,跑遍全中國更不會找到多於十人。與錢震之老師

就一面之緣,和謝培元老師也只交談數次,他們便先後去世。更想不到的是,五年後再訪中國,竟給我找到幾位年輕的字體設計人:朱志偉、倪初萬、齊立、陸華平,還有香港人柯熾堅。他們都介乎三十五至五十歲之間,可算是新中國的第二代字體設計人。這兩次因緣際會,怎不令我雀躍?   本書記錄了十二名字體設計人的訪談,述說他們這數十年的做字經驗。印刷字體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現人前:「字體設計人」怎樣在新中國成立的環境下誕生成長? 「字體設計」這個行業如何變化發展? 如何與社會現實生活緊扣在一起?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印刷繁體字散亂不齊,一字多形,大小不定,而且品種不多,部分得由日本買入。五十年代,文字改

革方案主要是整理和簡化繁體,確立、規範和統一筆劃、筆順、字形;除了整理漢字本身,還要修補和創新印刷字體。與此同時,字模廠公私合營,生產銅模、鉛字印刷字體全歸國家管理和經營,免費供給全國印刷書報刊使用。   六十年代,國家以「整舊創新」為印刷字體設計方案,成立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內設字體設計研究室。當時傳統印刷字體有老宋體、楷體、仿宋體,及從日本引進的黑體。統一和規範字體設計的工作展開,需要很多人參與。過萬字數,不同大小手寫稿 (設計)的工作量極其龐大。那時國家並沒有「字體設計人」,就招攬刻字工人、廣告美術人、書籍設計人、書法家等。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每套字都是集體完成,由一個人主持,字款

因此沒有以個人名義出現,而做字的人沒有專業的職稱,創新字體也只局限於四大字體。一九六五年公布《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六千一百九十六個字),宋體楷化,即筆形以書寫楷為依歸,而印刷漢字字形表就以宋體展示出來。   文化大革命使這工作停頓了十年 (六六至七六年),設計人全部給調到字模廠工作。縱使如此,回看六十年代,依然是新中國印刷字體創作的黃金時期。   八十年代,為重振士氣和美化出版物,國家制定「創造新字體五年規劃」方案,令字體百花齊放,又舉辦第一屆全國印刷新字體評選會, 以復興字體設計工作。從比賽的獲獎名單,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字體由誰人設計。國家開放後,在國際字體比賽屢屢獲獎,如陸華平獲日本森

澤國際排版文字字體競賽一等獎,被冠以「活字設計工作者」的稱號。   當年一人一天只能製作三至四個字的鉛字手稿,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要數年甚至十數年方可完成一套過千的漢字!這種一套字由一人領導,然後集多人力量完成的情況,持續至八十年代。電腦科技在八十年代開始發展,一人一天能夠製作幾十個字,速度以倍增加,生產鉛字的階段也步向結束。   九十年代,經濟開放,外資私營化,字模廠和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備受衝擊,國家不再資助,面臨淘汰,年老的退休,年青的只得另尋出路。第一代參與字體改革的「字體設計人」,不少在退休後受聘於各大字體公司,擔任設計師或當顧問。字體設計曾經是利潤很高的工作,做一個字可賺十多美元;

但由鉛字發展到電腦字,生產的速度大大提高,一個字竟不值數文錢。往後,這行業甚至不能賴以為生了。然而,中國字體設計人仍不斷在國際比賽中獲獎,朱志偉獲獎後,更被尊稱為「字體設計師」。   這時期既是失落,又是轉型,設計人不能以字體設計這行業謀生,新加入的字體電腦控制員都不懂字體設計。這始終不是一門普及的行業,投身這行的人寥寥可數。字體設計這行業,如何培養下一代? 前景應如何面對?   步入二千年代,方正舉辦全國比賽,到現今已有四屆,一群一群熱血的年輕人出現,參賽作品令人喜出望外,部分後來入行,成為中國字體設計的希望。   每個漢字,由當年每個十多美元,到只值數文錢,再變成今天盜版和專利之爭,

這種情況反映着文字價值的標準只是一種產品買賣,受制於市場和科技,但文化價值在哪裡?字體設計創作從哪裏來?字體設計人呢?字體的產生、演變、進化是反映人類文化和文明的成長,字體設計人必然會擔起文化的責任,培養下一代。他們之後,又有另一批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   期盼這本書,能把字體設計人及其設計的字體清楚展示出來,讓大家可以具體地欣賞,從而更瞭解背後的設計人。字和人,一起建立字體設計的文化和文明。   本書的目錄,不以年齡和資歷排序, 而是以字體設計與國家人民的關係、字體的魅力及創作,以至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方向等等來呈現。每一個訪談,如同一小片砌圖,讀者可以隨意選讀 :朱志偉從刻字工人

到方正字體開發總監,設計態度由字體本身延伸到讀者愉閲;鄒秀英的字體設計人生涯和生活樂趣緊扣在一起;錢煥慶半個世紀的刻字經驗,成為培養新人的指南……。砌圖拼湊,展示中國字體設計與人的變化發展。附上的「訪談者社會時代背景」圖表,可幫助讀者清楚理解十二位字體設計人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點出重要字體的發展里程。   書裏的十二個人生故事是否就此打住? 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十二位字體設計人,他們的字體設計生涯:背景、生活、文化、經濟、政治、科技,編織了一段一段「活生生」的歷史,是時代和社會的縮影,反映時代和社會的風貌。他們對字體的審美,他們的努力,讓我們能夠愉快地閲讀,能夠欣賞甚至熱愛每天

閲讀著的印刷字體,屬於我們的漢字。他們之後,又有他們,怎能讓他們繼續沒沒無聞,不為人知?   希望這本書,讓字體設計人的故事活著,而我們不活在無知裏。 廖潔連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序一   一九九六年,我與甯成春、吳勇、朱虹三位書籍設計師在北京三聯書店舉辦書籍設計四人展。經香港三聯書店編輯李安小姐的介紹,我們認識了特意趕來的香港理工大學的廖潔連老師。我們當時請她作一場演講,生硬的廣東普通話夾帶著英語,聽來特別有趣。她那與眾不同的新鮮設計理念,生動、幽默,充滿活力和磁性的敘述,如一股清新的春風撲面而來。她設計的書籍《紙白》更讓在場人士耳目一新,驚歎四座。以後,我們有了更

多的交流,成為良師益友。   二〇〇四年,我在北京主持國際設計家論壇,特邀廖老師來演講,她與在場聽眾的互動式演說出人意表,風趣詼諧,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當時年輕設計師們亢奮的場景至今揮之不去。   二〇〇六、〇七連續兩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兩地互動教學。廖老師設定課題 「生活中尋找文字」,讓兩地學生感受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文字魅力。她對授課方法的探究態度、對教學全身心的投入,為學生注入大量心力和熱情的責任心,讓所有師生感動,我亦受益匪淺。   這些年來,我們每年在上海見面,擔任「中國最美的書」的評委,談得最多的仍然是文字與字體,她已經對文字走火入魔,收集各種相關資料,利用每次

來內地出差的機會,不厭其煩地追蹤做字的歷史痕跡,尋訪少有人問津的字體設計師,努力記錄即將遺忘的記憶。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多年的心路鋪設,做字追蹤,一部講述半個多世紀中國印刷字發展進程和字體設計人故事的書,終於面世。   一個在西方學習生活幾近十七年,平時在教學和生活中慣用英文交流,連普通話尚沒熟練掌握的中國香港學人,卻對漢字如此戀慕、痴迷、執著、鍥而不捨,也許就是一種流淌在血脈中的中華文化令她對漢字魂牽夢繞吧。   前些日子,廖老師傳來她的部分書稿,讓我給寫序,實不敢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更談不上對我所敬仰的字體設計大師評頭論足。但我每天都在讀取、應用這些文字,卻不知由誰而為。其實那些無名

氏恰恰是我們這些用字人的衣食父母。此話怎講?一日,父親問孩子:飯和饅頭從何而來?答曰:從商店裏買來。今天不識稻穀的人大有人在,孩子們不知餐桌上的飯食是由農民辛辛苦苦栽培而來的。同樣,讀書人關心的只是由文字組成的資訊,卻對文章中的每一個印刷文字、字體由何而來一無所知,甚至一些文字工作者、出版社的編輯也說不上來,最無知的回答是字從電腦中來。孰不知不管是過去活版印刷的鉛字,還是今天數碼(數位)時代的電腦字,其中的每一個字,均是字體設計師數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成果。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了文字,作家學者何以將它們拿來「烹製」形成不同的體裁文本,印製成漂亮的書籍,以饗讀者? 從某種意義看,字體設計

師可算是讀書人獲得精神食糧的衣食父母吧。   瀏覽全書,可讓我們經歷中國印刷做字活動近一百年的時間跨度,明白近代中國印刷文字創造的由來、現狀和發展進程。更讓我們有幸聆聽到像謝培元丶錢震之等極少數國寶級字體設計大師的字韻遺音。他們以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審美素質,把握做字「筆形、結構、灰度」的掌控能力,創造了新報宋、清刻體、宋一體、華文楷體、華豐仿宋、小姚、楷體……,廣泛應用於建國後的《人民日報》、《辭海》等各種文化載體,改變了中國這個漢字出口國卻需從日本引進印刷字體的歷史。也讓我們認識朱志偉丶倪初萬丶齊立丶陸華平丶柯熾堅等第二代字體設計人以及北大方正字體創作團隊,他們一方面對文字執着傳承,一方面不

拘泥於固化模式,以字體美學認知和人性化閲讀觀,構建提升掃讀率功能的新字體。朱志偉創作適合大眾閲讀的「博雅宋」; 倪初萬的「水柱體」,以及他由生活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個性生動的標題字等。文中的採訪,讓你感受到他們甘於寂寞,對文字堅定地充滿情感,忍受勞動價值不被認同,忘我的創作歷程。讀後我們不由得肅然起敬,充滿感激。   這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解讀了印刷字體,從形制、體制到印製的演進過程,以及對中國文化、經濟、科技和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還可以瞭解到一九四九年來中國政府對文字改革和字體設計的關注與投入,及全國僅有的做字單位「一所三廠」不斷嘗試的成功與失敗。本書更專業地陳述字體設計的藝術規律和知識,讓讀

者認識到字體設計人,以及他們藝術活動的價值,認知到文字的審美和功能應用,對開發中國未來必須創造漢字之美有全新的理解。通過對這十幾位字體設計師的採訪紀實,他們作為個人,卻可映襯出新中國印刷字體發展進程的歷史縮影和軌跡。   傳說古時候人們對倉頡造出來的文字十分崇敬,一個個文字完成了它的使命後,會拿到「惜字亭」焚化,文字變作一隻隻蝴蝶飛往天宇,回到倉頡神的身邊,向他訴說芸芸眾生對文字感恩的動人故事。   今天,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當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倉頡」們為創造美的字體,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他們付出孤獨耕耘、勵志一生的代價,卻給人們留下閲讀文字之美的享受。感謝廖老師給我們帶來字體設計師的一個個動人

故事,讓大家懂得敬畏文字,感激文字。 呂敬人(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存於無形之中: 以媒介生態觀點探討中文字體的社會性與文化意涵

為了解決中國字體的問題,作者陳莞青 這樣論述:

字體作為文字的風格化呈現,自印刷術發明以來,便成為標準化產製的一環。以台灣而言,中文繁體字體的生產與使用,反映台灣在不同歷史脈絡下社會的發展:明鄭時期台灣出現雕版印刷;清領時期因傳教士的宣教而引進活字版印刷技術;日治時期活字版印刷逐漸發展出產業規模;1980年代,隨著數位化字體的出現,台灣經歷了由傳統造字至數位技術造字的產業轉型。時至今日,數位技術使得中文字體衍生出各種不同場合的運用。麥克魯漢將「字體」視為媒介,本研究採用此媒介生態取徑,視字體為一媒介技術載體,依循上述字體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軌跡,試圖勾勒出不同的社會與政權治理脈絡下,字體如何在技術開發與使用的過程中,展現其社會性與文化意涵。透

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本研究試圖分析中文字體是如何因為不同的技術條件,而在呈現上促使人們感官延伸改變,以及因為產業生態的變遷,而使得字體與社會集體認同產生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