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政工作甘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評價、門市、特惠價和推薦等優惠

一般民政工作甘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存武寫的 生平絮語:張存武回憶錄 和李志銘的 裝幀列傳:迎向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遠流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 邱駿彥所指導 林姿秀的 醫師適用勞動基準法之法律問題探討 (2019),提出一般民政工作甘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工、勞動、勞動契約、勞動基準法、受僱醫師、工作時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陳誼誠的 阿美族語的語言活力 (2016),提出因為有 阿美族語、語言活力、原住民族語言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般民政工作甘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般民政工作甘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平絮語:張存武回憶錄

為了解決一般民政工作甘苦的問題,作者張存武 這樣論述:

  從山東到臺灣,郭家莊子的少年最終成為歷史學家。   走過這一世紀來動盪的大時代,箇中甘苦,   中朝關係研究史家張存武說:「還是我自己最能讀懂。」   1929年,作者張存武生於山東臨胊縣的郭家莊子。為了生計,家中織布開染坊、做月餅賣、開油坊軋油,件件都是苦力活,作者則幸運地有機會上私塾、學堂讀書。然而時局動盪,在蘆溝橋事變後,學堂不時因日軍掃蕩告停。1944年湘桂戰事緊急,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與盟軍合作,由美軍提供中國軍隊訓練以提高戰力,國民政府號召青年從軍,民間踴躍響應,最後共甄選十二萬多名的青年軍。   當時就讀昌樂中學的作者,堅決響應政府,暗自離家從軍去,

成為青年軍「獨立步兵團」第六三一團的一員,自此離開北方的家鄉,輾轉華中、華南、海南,落腳臺灣。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張存武是1950年最後一批從海南島來台的,然因軍隊縮編,他轉而求學,考取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當時名師濟濟,作者得以親炙臺靜農、勞榦、李濟、凌純聲、薩孟武、廣祿、姚從吾、李宗侗等大師,從此走向學術研究之路。畢業後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爾後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直至退休。   作者以中朝關係史、海外華人史研究享譽學界,並參與發起《思與言》雜誌,創辦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中華民國海外華人協會。任職中研院近史所期間,先後訪問美國哈佛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及日本東京大學,除

國內學者外,還與韓國學者黃元九、李龍範、全海宗、金俊燁等人多所交流。   在本書的追憶中,作者細筆刻畫山東老家的風土民情,歷歷在目。那塊土地與人民的遭遇,苦難卻自有真實的生活況味,已嵌入作者生命深處。而來臺後的經歷雖看似平順,卻仍不時令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緊張氛圍。舉凡韓戰時期慰勞投降的「反共義士」、戒嚴年代因一本研究稿《清末中共反美運動》(後因此更名為《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而與魏廷朝、吳章詮被捕事件牽連、赴美交流時旁觀詹森總統因越戰面對美國的民意壓力等,都是時代巨輪的真切剪影。即使是人生大事,也如當時許多「芋仔番薯」結合一般,面臨來自本省岳家的阻力,最後有賴妻子的堅決,作者才成為幸福的臺

南女婿。   透過本書,我們不僅窺見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一位「中朝關係史家」是「怎麼煉成的;同時,回顧作者從山東輾轉落腳臺灣這段近百年的生命歷程,宛如也見證了這一世紀來動蕩的大時代寫真。  

醫師適用勞動基準法之法律問題探討

為了解決一般民政工作甘苦的問題,作者林姿秀 這樣論述:

因醫師之職業特殊性,醫師工作時間過長之勞動問題時有所聞且長期存在,然而過去觀念認為「勞工」僅限於藍領階層,醫師屬於專業人士,具有較高之社會地位,自非屬於「勞工」之一環。隨著現今勞動環境及世代觀念之轉變,勞動保障已不再只侷限於藍領階層。然而我國目前整體之醫療勞動環境欠佳且醫療人員人力不足,在這樣之體制下,導致繼續待在醫療機構之醫師、護理師工作量遽增。從各相關新聞報導可知,此類醫療人員過勞事件屢見不鮮,更引發社會大眾對我國整體醫療勞動規範高度關注與討論。終於在我國政府、各民間團體及人民之積極推動下,我國遂於2019年9月1日將住院醫師正式納入我國《勞動基準法》之保障。本文係以各階段之醫師養成,依

照其工作型態先予以區分勞務給付契約類型。並予以分析探討我國住院醫師入勞動基準法後,其工作時間適用於勞動基準法第84 之 1 條責任制,是否能真正改善醫師工時過長之問題?本文以為將醫師納入我國《勞動基準法》僅為醫師勞動保障之第一步,後續仍得從我國法制面及行政措施兩面向相互配合,才能達成改善我國醫師勞動權益之目的。

裝幀列傳:迎向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

為了解決一般民政工作甘苦的問題,作者李志銘 這樣論述:

  ●以人物群像寫歷史,從裝幀設計看時代   在飆颺騷動的一九七○至九○年代間,舊的禁忌與束縛正鬆綁,新的可能不斷湧現,宛如夜裡煙火爆裂,璀璨開花。   值此風起雲湧之際,有一群書籍裝幀設計師,也正置身從手工過渡到數位的遞變階段。他們獨運匠心誠意,各顯風格才情,成就了台灣的設計美學風範。   本書以11位設計大家的生命歷程為經,鋪寫出或曲折跌宕、或執著不悔、或桀驁不群的創作身影;以台灣書籍裝幀發展脈絡為緯,藉由曾引領一時風騷的設計者與經典代表作品,重現那狂飆年代的社會面貌與文化氛圍,映照出斑斕奪目的時代切片。   書中穿插歷史照片,以及總計逾300幅的代表性書影、雜

誌、海報與文宣等圖像,深富史料價值。   ●11位當代大家,11則創作傳奇   從凌明聲、黃永松、王行恭、楊國台、霍榮齡、林崇漢、徐秀美、吳璧人、阮義忠、李男到呂秀蘭,11位卓然成家的台灣書籍裝幀設計師,為台灣在地美學開拓新徑,留下彌足珍貴的設計發展軌跡。其中:   黃永松《漢聲雜誌》透過紮實田野踏查功夫,致力保存民間傳統藝術,不畏繁瑣細節與製作工序的裝幀設計,為台灣留下獨一無二的書頁風景。   充滿神祕氣息的霍榮齡,以【金庸作品集】、【巨匠與中國名畫】等大部頭設計作品,以及對紀實攝影技法的運用,展現既古典大度又摩登簡約的強烈個人風格。   作品雋永典雅的李男,同時執掌陳映真《人間》

雜誌共47期的封面構成,呼應社會紀實走向的視覺語彙,成為台灣非虛構寫作脈流裡最教人印象深刻的定格。   呂秀蘭創辦「民間美術」,以素樸紙質布料、植物染色技法與手工裝幀方式,推出古意拙趣的書衣、年曆、線裝筆記本等,迄今成為許多藉以緬懷慘綠歲月的夢幻逸品。   富東方傳統文人溫和內斂氣質的王行恭,作品常流露出濃厚文化鄉愁,之後更憑藉豐富創作經驗與眼光,晉身成為當代設計教育具代表性的領航者。   以及,線條明朗具現代感的凌明聲,擅長絹印版畫並鍾情鄉土文化的楊國台,作品充滿戲劇張力的林崇漢,筆觸寫意如行雲流水的徐秀美,「瓊瑤小說封面御用畫師」吳璧人,以及圖像線條前衛抽象的阮義忠,不只是活躍當代的

插畫家,封面設計作品更早已成為時代的印記。   ●「台灣裝幀三部曲」最終章   本書是作者李志銘繼《裝幀時代》、《裝幀台灣》後,在讀者引頸期盼下,所推出的「台灣裝幀三部曲」最終章。   鉤沉歷史碎片,重構台灣美學脈絡。《裝幀列傳》為台灣美術與出版之路,寫下繁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新史記」。     ■隨書附贈【林崇漢手繪限量藏書票】   由台灣著名插畫大家、書籍設計師林崇漢親自手繪,展現獨特書頁風貌。

阿美族語的語言活力

為了解決一般民政工作甘苦的問題,作者陳誼誠 這樣論述:

族語瀕危狀況的體檢需要一套工具,俾為每一語言的活力狀況提出客觀診斷。本論文即以阿美族語言活力的評估為目的,藉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提供的9項指標(Language Vitality Assessment,本論文簡稱LVA),針對阿美族語的目前樣貌逐一進行檢視與評估。阿美族語在世代之間的傳承狀況是族語存續與否最核心的問題,亦是本論文首先切入討論的主題,提出阿美族語在LVA指標1:語言的世代傳承為「級次3—確有危險」。繼而,也藉由政府部門所進行之大型族語使用調查計畫,估算出阿美族語言的使用人口數約為11萬餘人(LVA指標2:語言使用的絕對人口),所占百分比約為45.35% (LVA指標

3:使用者佔社群總人口比例)。對於族語在哪些領域被使用,以及在現代環境中適應狀況如何,是LVA指標4及LVA指標5的評估目的。本研究認為阿美族語尚未獲得社會各領域的支持,由於阿美族語仍較多運用在私領域及傳統領域,尚未能跨足到公共領域,遑論族語能在各領域扮演各項功能。是以,LVA指標4:語言使用域的走向,級次落點於級次3「領域限縮」,意指族語已逐漸喪失領域,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日常使用語言轉為國語,子女成為兼用族語者。在LVA指標5:語言對新語域和媒體的反應方面,族語在電視媒體的領域獲得了參與的機會,但幾乎毫無成效可言。另對於廣播媒體部分,原住民族語節目同樣難以拓展及成長,故在族語活力的評估

上與電視媒體等級相同。同樣在資訊媒體部分也難以有所突破。故綜觀在此指標則給予級次2的評估。在阿美族語言教育材料與讀寫材料的盤點及使用方面,因書寫尚未用於管理和教育,另目前在政府族語振興計畫的推動下,已出版些許書面材料可以利用,但是數量仍未見足夠,兒童雖在學校培養語言讀寫能力,不過由於族語課程時數過少,成效仍未見明顯。因此,於LVA指標6:語言教育材料與讀寫材料的評估認為應落於級次3。本研究認為就目前政府的語言態度及政策,相較以往雖屬最友善的政府態度?不過,若再進一步探討原住民族語相關施政的推動,其實僅有原民會下的語言科所主責,對於族語在各其他公共領域的使用上仍未提出較具魄力的政策。是以,在LV

A指標7:政府和機構的語言態度和語言政策的瀕危程度級次評估上,本研究判定應屬區別性支持4,「非強勢語主要作為私人場所的交際語言受到保護;非強勢語的使用享有聲望。」在LVA指標8:語言族群成員對母語的態度的判定上,且經衡酌族人使用族語所談論議題的選擇上,以及對於族語功能及價值的判斷上,均未必呈現出「許多」族人的族語態度是具有行動力的支持。是以,此指標的落點,應置於級次2「一些成員支持保持語言,其他人則漠不關心,或甚至支持棄用其語言。」較為適宜。對於阿美族語的語言紀錄,本研究所整理有6本語法書,各類詞書計有16本,教科書部分經計算於2002年以前由政府執行編輯至少有17本,自推動九年一貫之後,由教

育部所委託編寫者,除九階教材9冊之外,另有字母篇3冊,閱讀書寫篇上、中、下3冊,各冊尚均區分為5種阿美語別。由民間出版的教材則尚有4本。在族語文學方面,除了前揭閱讀書寫篇中收錄多篇族人作品,另也翻譯世界名著文章,豐富族語的表現樣貌,而由教育部所辦理的族語文學獎也有多篇族人佳作均可排為族語文學的行列中。另藉由音樂出版型態呈現的阿美族語專輯的創作與出版,如本研究所整理之阿美族創作歌謠多達158首,且目前仍持續創作發行中,亦可視之為族語另一樣貌的文本。因此,針對LVA指標9:語言紀錄材料的數量和質量,應可列為「優-4,有一部完整的語法著作和若干語法書、辭典、教科書、文學作品和偶而更新的媒體,有足夠的

優質影音紀錄。」。雖原住民族語言的活力普遍認為面臨瀕危,但是,族語活力是否改善抑或下滑,由於並未曾有一估算的活力值,因此也同樣難以描述,然此,即是本論文所欲解決的課題,並為阿美族語的活力在LVA的9項指標提出評估值,以作為後續研究參考,及族語振興政策推展之依據。